個人資料
博文
3群經略說3.1.書3.1.2(2)除去這篇來曆不明的今文《泰誓》之外,爾後民間又出現過兩部用古文寫成的《尚書》。其中之一,由漢景帝之子河間獻王所得。《漢書·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德,……修學好書,實事求是。從民間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由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裏,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獻王所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3群經略說3.1.書3.1.2(1)最早的《尚書》定本出現於何時?頗難論斷。今本《尚書》中的某些篇章,比如《堯典》、《禹貢》,對於上古社會的描繪,同戰國中、前期流行的說法頗異其趣。由此揣測,今本《尚書》所根據的定本,有可能出現在戰國末期。如前所述,秦朝設有掌《尚書》的博士,秦之有官方定本《尚書》,當無可置疑。李斯雖建議銷毀一切非秦之史記,其目的在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3群經略說3.1.書3.1.1(1)《書》或《書經》,在後世習慣稱之為《尚書》。先秦著作中的“書曰”雲雲,皆指《尚書》而言。除去徵引“書”之外,先秦著作也徵引“傳”。例如,《孟子》就有“於《傳》有之”的文字。“書”與“傳”的區別,可能在於前者為正式的文獻,而後者為傳說或者為後代所謂的“野史”。可能由於《書》與《傳》的關係相當密切,或者由於有些《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經學起源2.5(3)“坑儒”案發生在“焚書”案之後一年,時間雖然接近,起因卻並不相涉。“坑儒”的起因為何?曰:在於求生的本能。即使活得苦不堪言者,真想去自尋短見的也不多,真能去實踐這種短見的就更少。活得像秦始皇那般威風,求長生不老在所難免,與信奉儒、法、道、釋,或者信奉任何主義都不見得有什麽關係。君不見晚於秦始皇的漢武帝,不僅不曾“坑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經學起源2.5(2)郡縣製的推行,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八年之後發生“焚書”事件。事件的引發正由無識庸才企圖恢複封建製度而起,事件經過大致如下:秦始皇三十四年在鹹陽宮大宴群臣,仆射周青臣趁便歌功頌德,稱秦“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齊人淳於越表示反對。淳於越認為:殷、周兩代之所以曆時千年,正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經學起源2.5(1)或問:秦既有需求於儒,儒既不曾拒絕提供服務,何至於會有“焚書坑儒”之事發生?曰:就其根本而言,“焚書坑儒”之所以會發生,因戰國之末人才不入儒家者流,故被秦始皇搜羅參政之儒,皆為庸才,或者用孔子的話來說,皆為“小人儒”。庸才無識,故有“焚書”之災;小人無行,遂致“坑儒”之禍。就事論事,則“焚書”與“坑儒”各有其緣由,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經學起源2.4《韓非子·顯學》:“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據此,則孔子之學在孔子身後分為八派。孔門八派之掌門人究竟為誰?後世頗有爭議。上自晉之陶潛,下至清之顧廣圻、皮錫瑞,各執一說,然皆為猜測之詞,並無實據。按韓非之生距孔子之死,約二百年。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經學起源2.3(2)後世往往視四處遊說為縱橫家的特點,儒無予焉。考之以史實,則儒家實開遊說風氣之先。當孔子之時,縱橫家尚未出世,而孔子早已奔走於齊、魯、陳、衛、宋、鄭、楚等國。下至戰國,除道家之外,各流各派均汲汲於遊說,而尤以縱橫家為甚,故儒家之遊說反而為其所掩。其實,戰國時之儒,亦未嚐不遊說。孟子之奔走於齊、魏、滕等國,即其證明。不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經學起源2.3(1)綜合《左傳》、《論語》、《史記》等有關孔子行跡的記載,孔子之生平大致如下:孔子回歸孔府之後,曾為魯國權臣季孫意如家臣,先後替季孫氏管理過倉庫與牧場。其時結交魯國另一權臣仲孫矍,深得仲孫矍之賞識。仲孫矍臨死之時,令其二子仲孫何忌、仲孫閱師從孔子學禮。仲孫閱後來成為孔子之侄女婿。見諸《論語》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之“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經學起源2.2司馬遷的《史記》不僅保留了孔子身世的真相,而且於孔子一生行跡的記載皆基本平實可信,無意於根據儒家的信條而塑造聖人的形象。茲舉兩例以證明之。其一:“公山不狃以費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彌久,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曰:‘周文、武起豐鎬而王。今費雖小,儻庶幾乎!’欲往。子路不悅,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豈徒哉?如用我,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