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博文
3群經略說3.4春秋3.4.3左丘明所作之《春秋》之所以稱之為“左氏春秋”,當是視“左”為左丘明之姓氏。《史記·太史公自序》曰:“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司馬遷為何簡稱左丘明為“左丘”而不曰“丘明”?因此而有左丘明複姓“左丘”之說。其實,《史記》的這段文字並不足以支持左丘明複姓左丘之說。比如,《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3群經略說3.4春秋3.4.2孔子作《春秋》的動機何在?目的何在?意義又何在?《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迄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3群經略說3.4春秋3.4.1“春秋”與“書”,同為古代曆史文獻的稱謂。《漢書·藝文誌》:“古之帝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所謂“事為‘春秋’,言為‘尚書’”雲雲,舉其大略而言,究其實,“春秋”未嚐不曾記言,“書”未嚐不曾記事。二者區別之要,在於文體而不在於內容。簡言之,“書”為雜錄式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3群經略說3.3.易3.3.3秦始皇下焚書之令,《史記·秦始皇本紀》稱:“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漢書·藝文誌》:“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書·儒林傳》:“及秦禁書,《易》為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授者不絕也。”由此可見,至少至秦之時,朝野皆以占卦之書視《易》,未嚐尊之為儒家經典。由此揣測,秦代恐無《易經》博士之設。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3群經略說3.3.易3.3.2《易傳》之中以“係辭”與“序卦”兩部份最有辯證的意境。“係辭”內容較多,未便全文徵引。其中最精辟的見解為:“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天地最大的功能在生息,此話至當不移,然不過是句陪襯而已,要害在於對比出聖人(不妨理解為社會的領導者)最大的法寶在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3群經略說3.3.易3.3.1《易》,亦稱《易經》或《周易》。稱之為“經”,說見前,此不複贅。冠之以“周”,則原因不甚了了。或以為因周人所作,故名。或以為“周”者,取“周密”、“周流”、“周遍”之意,冠之以“周”,旨在強調《易》的包羅萬象、無所遺漏。《易》的內容包括圖與文兩部分。圖,指卦的圖像,相傳是伏羲所畫,伏羲是傳說中華夏人種的始祖,遠遠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3群經略說3.2.詩3.2.5據《漢書·藝文誌》,漢代《詩經》及詩學著作如下:《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魯故》二十五卷。《魯說》二十八卷。《齊後氏故》二十卷。《齊孫氏故》二十七卷。《齊後氏傳》三十九卷。《齊孫氏傳》二十七卷。《齊雜記》二十八卷。《韓故》三十六卷。《韓內傳》四卷。《韓外傳》六卷。《毛詩》二十九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3群經略說3.2.詩3.2.3魯、齊、韓三家詩究竟有何區別?《漢書·藝文誌》稱:“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鹹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漢書》之說是否可信?如今齊、魯、韓三家詩學皆亡,無從比較。僅存之《韓詩外傳》既以“外傳”為名,其意在於引申發揮甚明,未可視之為“韓詩”之正宗。西漢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3群經略說3.2.詩3.2.3如前所述,《詩經》博士之設,亦當如《尚書》博士,始於秦而不始於漢。漢之設立《詩經》博士始於何時?史無確切記載。《漢書·楚元王傳》:“文帝時,聞申公為《詩》最精,以為博士。”《史記·儒林傳》:“韓生者,燕人也。孝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為常山王太傅。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據此,則漢之設立《詩經》博士,可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3群經略說3.2.詩3.2.2《尚書·舜典》:“詩言誌,歌永言。”《詩含神霧》:“詩者,持也。在於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諷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者也。”鄭玄《禮記·內則注》:“詩之言承也。”孔穎達《五經正義》歸納以上三說曰:“然則詩有三訓:承也,誌也,持也。作者承君政之善惡,述己誌而作詩,為詩所以持人之行,使不失墮,故一名而三訓也。”後世探討《詩經》之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