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全球第一了,為什麽還要“奮鬥 100 天”啊?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最近," 寧德時代奮鬥 100 天 " 登上熱搜,讓圍困在 "996" 的打工人集體破防。

事情的起因是一張疑似寧德時代內部信截圖,內容是號召職級 JG7 以上的員工實行 "896" 工作製,比 "996" 還要早起 1 小時、每周多上 6 小時班,從 6 月 12 日起施行,為期 100 天。

前有 "996 的福報 ",現有 " 奮鬥 100 天 ",詞條閱讀量在 8 小時內破億,討論量達到 2.4 萬,打工人的憤怒溢出手機屏幕。

寧德時代當天下午出麵回應稱," 此事為曲解造謠 ",卻沒能平息輿論。隨後社交平台上多位匿名員工現身說法,媒體內部信源多方證實,誓要讓 " 寧王 " 坐實 " 卷王 " 之名。

打工人的破防可以理解," 寧王 " 之卷卻讓人費解:貴為全球第一大動力電池生產商,高科技的一麵圖騰,為什麽還要 " 奮鬥 100 天 "?

成本是唯一的武器

動力電池確實是高科技,但它也是製造業。

因此,動力電池的對標對象,既不是英偉達這類暴打摩爾定律的芯片設計公司,也不是 Adobe 這類坐地收稅的軟件公司,而是麵板、存儲、光伏等泛半導體領域的難兄難弟。

這類產業往往都有這麽幾個特點:

(1)產品標準化程度高,雖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化,但在核心功能上大家都大同小異,不會存在代差。這就導致價格成為核心競爭力

(2)行業具備極強的規模效應,可以通過大規模生產有效攤薄成本。比如麵板有京東方的 " 王氏定律 ",每三年價格降 50%;LED有 " 海茲定律 ",價格每 10 年會被攤薄到 1/10。

(3)產能建設需要天文數字的資本開支,一旦投產很難停下來,即便虧損也要扛住壓力繼續生產,退出成本極高。

2005 年,日本學者湯之上隆做客爾必達,發現當時主流的 512M DRAM 顆粒,爾必達可以把良率做到驚人的 98%,而三星隻有 83%,強大的技術水平成為各路分析師看好爾必達的重要原因。

但事實並非如此,在芯片製造環節,把良率從 60% 提高到 80% 相對比較容易,如果要進一步提高到 90% 以上,成本很可能會增加好幾倍。

為了達到 98% 的良率,爾必達的製造設備吞吐量隻有三星的 1/2,那麽如果要生產同樣數量的芯片,爾必達的設備成本就比三星多了一倍。

最終,技術水平更高的爾必達利潤率隻有 3%,而三星電子則高達 30%。這也是為什麽湯之上隆總結說:隻要單個 DRAM 的成本增加,100% 的良率也沒有意義。

動力電池行業也有類似特點。為了推動電池成本下降,過去的十幾年,各大廠商不計血本大舉擴產,力求將規模效應發揮到極致,2010 年 -2023 年,全球動力電池均價從 1400 美元 /kWh 下降到了 139 美元 /kWh [ 3 ] ,產能則從 21.56GWh 提高到 865.2GWh,翻了 40 倍不止 [ 4 ] [ 5 ] 。

改變電池的形狀,是電池廠們降低單位成本的另一種路徑。特斯拉斥巨資研發的 4680 電池,最終目的也是自己在每 kWh 上少花幾美元。

"46mm X 80mm" 的尺寸確定,還事先套用數學公式進行了續航裏程和生產成本的擬合,力求把錢花在刀刃上。

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馬斯克還企圖顛覆傳統電池製造流程,比如去掉阻礙流水線操作的極耳。不管這一操作帶來了多少多餘投入,但如果能如馬斯克設想成為常規化操作,每 kWh 成本下降 75% 的效果,足以讓如今還在看馬斯克笑話的電池廠打臉效仿。

車廠對成本敏感至此,即使 " 寧王 " 也不敢借著全球第一的地位拿捏,畢竟對於車廠來說,電池貼著誰家標簽不重要,能不能讓自己利潤最大化才是最高標準。這樣一來,成本便成為電池廠拿得出手的唯一武器。

由於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不會無限提升,除了擴產,產線良率的控製能力、生產技術的先進性,決定了廠家在降低成本的路上能夠走得多遠。實在不行,就隻能拿出令廣大打工人聞風喪膽的 " 管理效率提升 " 了。

說到底,無論是動力電池,還是存儲、麵板、光伏組件,產品高度標準化,導致企業本身不具備定價能力,在寡頭格局形成之前,都會經曆無休無止的價格戰。

在 " 累死自己、餓死同行 " 這方麵,中國隻能算入門級,韓國人才是祖師爺。

不用睡覺的韓國人

號稱把睡眠進化掉的韓國人,為東亞電子產業貢獻了數不清的地獄笑話。

1983 年,三星決定進軍存儲器市場,開始建設自己的第一座存儲芯片工廠。接下來的半年,工程隊 24 小時作業,白天在工地搬磚,半夜去碼頭運設備。

由於設備從美國進口,運送過程中不允許任何衝撞,為了不浪費寶貴的外匯儲備,三星運送隊開著大燈,保持 30 公裏 / 小時的龜速前進。偶遇前方道路不平,便叫醒在工廠守夜的同事,一起抄家夥鋪路,大冬天的大開風扇,好讓水泥盡快晾幹上路 [ 6 ] 。

隨著第二代領導人李健熙上台,這位著名的時間管理大師,更是將三星速度貫徹到底。

為了讓員工專心工作,李健熙貼心地在公司建設了牙科診所,把牙疼這個經典請假借口摁死在搖籃裏 [ 7 ] 。三星極致的時間管理,還體現在經理們每晚 11 點的開發會,以及每周六召開的 " 成本對策會 "。

1993 年,存儲產業進入蕭條期,為了反超日本人,李健熙大手一揮,搶先建設 8 英寸產線,目標是產能翻倍、以超低價格徹底壓垮對手。隨著 8 英寸工廠在這一年落成,三星 16M DRAM 產能躍升至 300 萬片 / 月,市場份額首次問鼎全球,全球老大的地位至今無人撼動 [ 6 ] 。

一塊塊被縮短的時間碎片,將三星與對手的距離一步步拉開。

然而,從韓國在 DRAM 技術上追平日本開始,DRAM 芯片產能急劇擴大,但市場規模在之後 20 年時間裏都沒有增長,甚至多次萎縮,原因就是慘烈的價格戰。

在這類產品高度標準化,規模效應極強的製造業門類裏,廠商想要過上好日子,不外乎兩種方法:

一是與對手形成足夠大的技術代差。最典型的是大尺寸 OLED 麵板,產能幾乎全部掌握在三星和 LG 兩家公司手裏,導致同樣是 55 寸的電視,OLED 電視普遍 1 萬塊人民幣朝上,而 MiniLED 電視最便宜的 3000 塊就能拿下。

另一個例子是台積電。資本投入巨大、產線頻繁迭代的晶圓廠本是一個很爛的生意,但由於台積電的領先優勢太大,反而把芯片代工做成了一個毛利率超過 50% 的性感生意。

二是依靠自己的規模優勢,通過價格戰熬死競爭對手。三星問鼎 DRAM 霸主的背後,是一次又一次的價格戰,以及 NEC、爾必達、奇夢達等同行的墓碑和屍體。

那麽,動力電池行業的市場出清結束了嗎?

根據機構對 46 家主要動力電池供應商規劃產能的統計,到 2026 年,全球動力電池合計產能將達到 6730GWh,是實際需求量的 2.5 倍 [ 8 ] 。

與之對應,高盛預測在 2025 年,全球動力電池價格將較 2022 年大幅下跌 40%,超過此前 33% 的預期。

製造業的價格戰,與時間做朋友的都消失了,剩下的是永遠在與時間賽跑的人。

" 寧王 " 之卷

幾個星期前,針對 " 汽車該不該卷價格 ",華為和比亞迪隔空來了場口水大戰。

華為認為,終端車企為了保證利潤率,勢必向上遊供應商施壓降價,後者在議價上天然弱勢,隻要不能保證獨供,勢必會妥協讓利,然後將降價壓力進一步傳導至更上一級供應商,最終的結果是整個產業鏈受害。

這話放在如今價格戰當道的電動車行業,頗有些 " 何不食肉糜 " 的天真,但供應商的窘境卻是真實存在的:向顧客讓利的口號是車企喊的,背後卻是供應商在割肉前行。

動力電池占據電動車整車成本的 30%-40%,更是車企施壓降價的重災區。

寧德時代年初開啟 toC 戰略,無論是效仿英特爾的 "CATL Inside" 標誌上車,還是通過足球賽事宣傳品牌,都是為了建立品牌影響力,最終目的是要回定價權,保護利潤率。

但這場定價權的爭奪,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企打上自建產能的主意,局麵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測。無論是真心還是威脅,有比亞迪這個現成例子在前,足以讓電池廠們寢食難安。

另一方麵,相比大尺寸 OLED 和因為人工智能躥紅的 HBM 內存,動力電池市場還遠遠沒有形成寡頭格局。寧德時代雖然是貨真價實的 " 全球第一 ",但產能規模和市場份額,並沒有絕對的領先優勢。

而在產能出清的階段,無論是哪個 " 王 ",都無法獨善其身。去年四季度,寧德時代出現上市以來首次營收、淨利潤均同比下滑。

而尾部廠商的出清已經開始。去年前 10 個月,國內成功上車的動力電池廠商共計 49 家,11 月隻剩下了 37 家 [ 9 ] 。

進入 2024 年,出清的屠刀更是圖窮匕見。

國內動力電池價格下探至 0.3 元 /Wh 的風聲從年初起便不絕於耳。不少機構測算,這一價格已跌破部分二三線電池廠的成本紅線 [ 10 ] ,即使是頭部廠商,利潤損失也很難避免。

這一幕無比熟悉,光伏、麵板、存儲器,都不止一次且仍在經曆著 " 擴產—降本 " 的殘酷淘汰賽。每一次被大浪淘出來的沙,下一次都有可能被大浪衝走。

通過產業政策和財政補貼建立產業優勢的玩法,從日本存儲超車美國開始,先被韓國效仿,又被移植到中國,製造業的多個細分門類籠罩在這個語境中,在中日韓三國打來打去。

製造業的殘酷性莫過於此:日本 work hard,韓國就隻能 work harder,留給中國的路就隻有 work harder and harder,被曆史濃縮的苦盡甘來讀起來回腸蕩氣,隻有親身經曆才能體會到各種辛酸。

但科技進步的初衷是改善人們的生活,把毫無尊嚴的集體宿舍當作品質,把枯燥乏味的加班當作美德,是一種病。

風嘯嘯壯士 發表評論於
世界範圍內, APPLE 以不到20% 的市場份額拿到了80% 的利潤; 寧德時代以37% 的市場份額" 全球第一 ", 卻讓人們超長時間上班。
GP2X 發表評論於
洗地文,甩鍋行業跟民族性,閉口不談最關鍵的分配問題。人家日韓台work hard的結果是啥收入福利?
無閑散人 發表評論於
有加班費或者加班補假嗎?沒有就是耍流氓
偶偶地來一發 發表評論於
極端天氣對電車是個考驗,不像油車已經適應了。盡管如此,電車還是賣的比油車好。

時光的酒 發表評論於 2024-06-21 06:39:00 原來兲朝的電車在高溫天氣會自燃啊。五毛說了我們才明白。
偶偶地來一發 發表評論於
人家給獎金,給加班費, 還有什麽可說的。最多要求以後補假期嘍。
iknowwhoiam 發表評論於
硬件研發和製造業就是辛苦,技術領先一般也就那麽幾年,稍一鬆懈就被超過,最適合吃苦耐勞的東亞人來做。連英偉達都在想辦法增加軟件服務盈利,逐漸改變盈利模式
時光的酒 發表評論於
原來兲朝的電車在高溫天氣會自燃啊。五毛說了我們才明白。
vincentsjtu 發表評論於
世界第一就沒有競爭對手了?寧德時代不能像英偉達那樣自大,繼續紮實奮鬥,才合理犀
網迷 發表評論於
這個作者把大家當傻子了。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100天是中國的高溫酷暑,也是電動車出事挨罵的時刻,所有的壓力都在電池廠商,他們隻有拚命想辦法解決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自燃。
相信事實 發表評論於
不可能發布這樣違反勞動法的東西的,如果發布,那就等著處罰吧。這樣的東西隻能是有些人看到競爭不過,在造謠誇張,在黑這個公司。世界上為了黑對手,各種各樣的手段都會用,造謠是成本最低,效果很好的方法。因為是謠傳,你很難找到源頭,而調查本身就給公司造成了巨大的麻煩,造成聲譽損失。同時,公司內部總有一些人會趁機鬧事,為了獲得利益,不惜提供“內部消息”。
0101011 發表評論於
眼看工人階級被殘酷剝削,共產黨像個縮頭烏龜似的,一聲不吭。
碼農個體戶 發表評論於
不睡覺也沒用
競選 發表評論於
“五一勞動節”、“三八婦女節”,就是為了紀念工人勝利獲得“八小時工作製”而設立的。

新手一位 發表評論於
竭澤而漁,殺雞取卵。
柳小波 發表評論於
不奮鬥,當地黨委書記包二奶的錢從哪裏來?他安排當公務員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工資誰來開?

別忘了,還要雇一批五毛肉喇叭,鼓吹這套體係合理性的成本,不都得從你奮鬥賺來的剩餘價值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