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前副總統迪克·切尼(Dick Cheney)的國葬儀式今天在華盛頓國家大教堂隆重舉行。教堂鍾聲敲響,黑色車隊緩緩駛入,一位在美國政治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走完了他的最後旅程。

然而,現場的出席名單,卻比葬禮本身更引人關注。
拜登夫婦、布什夫婦、曆任副總統悉數現身,但位置最顯眼的幾張空椅子,讓人們立刻嗅到華府空氣中一絲微妙的氣味。
前總統奧巴馬與米歇爾沒有到場,前總統克林頓夫婦也沒有現身;現任總統川普和副總統JD萬斯則根本沒有被邀請。
華盛頓國家大教堂(National Cathedral)是美國最具象征意義的國家儀式場所。從總統就職禮拜、國葬到國家追悼會,都在這裏舉行。
當天,教堂內燈光昏暗、鮮花環繞,軍方儀仗隊肅立兩旁,切尼的靈柩覆著美國國旗緩緩推入。管風琴回蕩在穹頂下,肅穆而厚重。
在現場的照片裏,可以看到布什夫婦坐在最前排,兩人的神情沉靜而肅穆;緊挨著他們的是拜登夫婦,哈裏斯和彭斯夫婦,幾人偶爾與周圍政要低聲交流。

前副總統哈裏斯是獨自到場,沒有隨行的丈夫 Doug Emhoff,她被安排在前排中段的位置。

再往旁邊看,彭斯、戈爾、奎爾等幾位曆任副總統同排而坐。這是十分罕見的場麵,所有仍在世的前副總統幾乎全部到齊,像是在延續一種由來已久的政治禮儀:副總統的葬禮,由副總統們親自送別。
在切尼的追悼會上,奧巴馬夫婦和克林頓夫婦的缺席引發一些討論,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了各種猜測。

但事實上,在美國的傳統政治禮儀中,前總統並不一定會出席前副總統的葬禮,通常是由曆任副總統代表出席,這一次也不例外。

(2005年1月4日,在華盛頓特區,巴拉克·奧巴馬由時任副總統迪克·切尼宣誓就任美國參議員,其妻子米歇爾及女兒瑪利亞和薩莎在場見證。)
官方給出的解釋是克林頓因與阿肯色州州長府75周年活動衝突,無法出席。
不過,由於切尼是美國近幾十年最具爭議的副總統之一,從伊拉克戰爭到布什政府的反恐政策,他所代表的政治時代與奧巴馬的執政路線存在明顯差異,因此他們的缺席在外界看來多少帶有一些象征意味。
相關閱讀:他曾讓美國開戰,如今卻隻被記住“討厭川普”,美國前副總統切尼去世,享年84歲

相比之下,川普與副總統 JD萬斯的缺席則完全屬於另一類情況。
切尼生前與川普陣營的緊張關係眾所周知。2024 年大選中,切尼公開背書拜登,甚至稱川普“是美國共和國從未見過的最大威脅”。
他的女兒莉茲·切尼也因主導國會對 1 月 6 日事件的調查而與川普徹底決裂。

在這種背景下,切尼家族沒有邀請川普及其搭檔出席葬禮,是外界意料之中的事。盡管如此,同為共和黨人的川普盟友卻得以到場,使得現場的政治氣氛更加複雜。
作為切尼在白宮時期最重要的政治夥伴,前總統喬治·W·布什在追悼儀式上發表了悼詞。

布什在講話中回顧了切尼擔任副總統時期的合作關係,並談到兩人在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上的長期共事經曆。他形容切尼是“一位始終保持沉穩、果斷與可靠的副總統”,並強調切尼在公共服務領域投入的數十年,對美國政治和國家安全體係產生了深遠影響。
布什回憶了他與切尼在白宮共事的八年,特別提到 2004 年大選期間的一段細節。當時共和黨正麵臨艱難的連任挑戰,切尼曾主動提出,如果布什希望更換競選搭檔,他願意退出副總統位置。布什說,他經過認真思考,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找不到比迪克·切尼更合適的人了。”
他稱切尼是“總統能希望擁有的最理想的第二號人物”,並形容他“專注、能幹、沉穩”,始終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最有分寸的判斷。
布什進一步讚揚切尼的個人品格,稱他在一個“多話者居多”的政治行當裏,是少見的“思考者和傾聽者”。他還提到切尼身上典型的美國西部氣質,稱如果美國民眾能像懷俄明州的人們那樣認識切尼,他們會看到一個“天性溫和、有分寸感、真正的西部人”。
布什講述這些年與切尼共同經曆的點滴時,偶爾加入一些隻有老朋友才懂的幽默,會場中時不時傳來低聲笑意。

追悼會現場的另一個焦點,是前副總統彭斯與拜登和哈裏斯之間的互動。彭斯當年因拒絕配合推翻 2020 年選舉結果而成為川普陣營的“背叛者”,如今與拜登和哈裏斯同排出席,並在現場友好寒暄。

這次葬禮的到場名單本身,也像是一幅美國近代政治的縮影。
佩洛西和博納分別代表了兩黨的議長時代;麥康奈爾、林賽·格雷厄姆等人則象征著過去十年參議院的權力格局;現場還出現的福奇博士、以及電視主持人瑞秋·馬多,又將疫情時代和媒體時代的美國政治符號集於同一空間。

迪克·切尼的一生貫穿了美國近幾十年的關鍵節點,從海灣戰爭到“9·11”後的反恐時代,他既是國家安全體係中最強勢的設計者之一,也是多項重大爭議政策的推動者。
他的果斷與堅硬讓他贏得“穩住局麵的人”的聲譽,也讓他在伊拉克戰爭等問題上長期承受批評。
離開公職後,切尼依舊直言不諱,晚年更因公開反對唐納德·川普而在黨內引發巨大震動。無論評價如何,這位在美國政治中影響深遠的人物,最終在一個逐漸遠離他所塑造時代的華盛頓落下了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