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國政治中,總有一些時刻會讓人清晰感受到地緣戰略格局的變遷。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的峰會正是這樣的轉折點之一。
兩位領導人在10月30日的會晤中同意暫停特朗普在今年發起的貿易戰。但這次會晤的真正意義並非在於雙方在韓國城市釜山達成的貿易戰階段性停火協議,而在於它清楚地表明,中國已具備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實力。
中國不僅頂住了美國全方位的經濟施壓,更是通過運用自己在美國所依賴的全球供應鏈的主導地位——特別是稀土礦物與磁體領域,以更具威懾力的反製措施成功實施反擊。在經曆了數十年產業空心化之後,準備不足的美國既無意也無力作出回應。
如果未來的曆史學家要明確中國在地緣政治上開始與美國平起平坐的確切時點,他們也許會認為是特朗普輕率發起的貿易戰的結局。

這個曆史性轉折偏偏發生在一個至關緊要的時刻。
我們如今已經走過了這個決定性十年的前半程,兩黨戰略家都認為,這十年將決定美國能否避免在經濟、技術和軍事方麵落於中國之後。特朗普團隊正采取緊急行動推動製造業回流、重塑貿易格局並重建國防工業基礎。
最近這次峰會的結果可能會削弱這些重要的努力。
特朗普將會晤定位為中美“G2”模式,這是對盟友體係重要性的貶低,而美國既需借助盟友實現本國的再工業化,又需依靠它們在海外牽製中國。同時,特朗普讓北京看到它的脅迫工具確實行之有效,他有可能因此招來更多來自中國的施壓,甚至讓中國獲得對其“美國優先”議程的否決權。
這一切本可避免。通往釜山之路始於特朗普的無謂挑釁。今年2月,他重啟首個任期發起的貿易戰,將中國商品關稅最終提升至140%以上,卻未預先評估美國自身的脆弱性或先夯實自己的供應鏈。相比之下,自2018年特朗普首次加征關稅以來,北京一直在為這一刻做準備。
被逼到牆角的習近平使出了他的殺手鐧。4月,他暫停向美國出口稀土礦物及磁體——這些關鍵材料廣泛應用於汽車至導彈等各個領域——這是他在拜登總統任內從未采取過的升級行動。鑒於美國可能進一步報複,這是一步經過計算的險棋。但習近平押注特朗普會讓步。他賭贏了。5月,特朗普大幅降低關稅並尋求衝突降級。
此舉鼓舞了中國,到了10月,北京再度揮舞稀土大棒,且大幅加碼。它以新的美國口管製為由,建立全麵許可製度,要求全球任何企業不僅采購中國稀土需獲批準,連銷售含微量中國稀土的產品亦需獲得許可。
這種升級程度超乎想象,遠遠超出華盛頓曾采取過的任何手段,對美國和全球製造業而言猶如槍頂在了腦門上。
特朗普的團隊原本準備了激烈的反製措施——從新的芯片管製到金融製裁——這些手段本可能迫使北京方麵重新審視其脅迫策略。然而,特朗普最終退縮了,把這些選項擱置一旁,轉而退回到他熟悉的關稅措施——但自從他今春在北京停止稀土出口後取消關稅以來,這種威脅已然失效。當兩位領導人在釜山會晤時,特朗普先前的虛張聲勢已不複存在。他選擇了降級衝突,並做出了包括再次降低關稅在內的讓步。
塵埃落定後,特朗普不僅向最大對手暴露了美國戰略決心的局限性,更讓美國處境較開啟貿易戰之前更為不堪。
北京恢複了從美國進口大豆——大豆是美國對中國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但采購量已不及以往。中國將其新的稀土許可製度推遲一年實施,但由於擔心中國未來可能啟用該措施,特朗普政府已經暫停了那些旨在對中國關聯企業加強管控的出口限製措施。此外,中國承諾打擊芬太尼前體化學品的生產,因此獲得了10%的關稅減讓。但這使中國的關稅水平更接近美國的盟友與夥伴,從而降低了美國企業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至其他國家的動力。
特朗普對華政策的失誤產生的漣漪效應將遠遠超出貿易範疇。當美國連自身立場都無法堅守時,其盟友自然有理由懷疑華盛頓履行承諾的能力。北京在台灣等議題上試探美國決心的底氣可能更足。畢竟,中國還掌握著其他的命門,包括對抗生素等數十種關鍵藥物的醫藥原料生產主導權。
不要在冬季入侵俄羅斯,這是許多軍事將領付出慘重代價才領悟一個古老教訓。其經濟對應原則現在也同樣明晰:在未消除自身脆弱性之前就對最關鍵進口品的主要供應國發動貿易戰,這絕非明智之舉。誤將政治作秀當作戰略謀劃的特朗普之所以在與中國的較量中落於下風,不僅源於對習近平的誤判,還因為他低估了美國對那些自己已不再掌控的供應鏈的依賴,以及對那些他屢屢輕慢的盟友的依賴。
建設並運用國家力量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光靠虛張聲勢是不夠的,更需要耐心、規劃,以及知道什麽時候出手、什麽時候收手的定力。
中國在實力尚弱時就深諳此道——它在數十年間穩步積蓄實力,避免過早地接受實力的考驗。而輕率地將美國的主導地位視為理所當然的特朗普,直到此刻才逐漸領悟這個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