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阿 暉
一個隻有高中學曆的人,冒充科研大佬變身為大學博導,進行學術造假、侵占國家科研經費……這樣的劇情,別說在現實中,就算是虛構的小說,都顯得太過離譜。然而這樣荒誕的情節,卻真真實實發生了。
11月18日,江蘇科技大學深夜發出一則通報,稱經調查取證,認定該校教師郭某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已經按規定解除了與郭某的聘用協議,並迅速向公安機關報案,目前案件正在偵辦中。

這一通報,讓自9月起就在網絡發酵的郭某學術造假傳聞塵埃落定,證實了公眾最不願相信卻又似乎早有預感的事實——這個頂著諸多耀眼頭銜的“學術大咖”,其“高考狀元”“海歸博士”“外籍院士”等身份,全是精心偽造的謊言,而他的真實學曆,竟然隻是高中。
早在官方通報之前,這場學術騙局的冰山一角就已被學生不經意間揭開。今年9月,郭某指導的學生發現學術成果無法複現,心生疑慮的學生開始自行核查,結果令人震驚:郭某宣稱發表的170餘篇SCI論文,以及高達6000餘次的引用,在專業學術數據庫中竟然一篇都查不到,仿佛這些成果從未存在過,於是向校方實名舉報其學術造假及經費侵占。
目前,郭某的相關內容已從江蘇科技大學的官網上撤下。公安機關對案件的偵辦,或許將最終揭示這場精心編織、維持了許久的學術騙局背後,有著怎樣醜陋的真麵目。

江蘇科技大學官網教師個人主頁。
假履曆假頭銜蒙混過關
從學曆到學術成果,再到各類頭銜,郭某都涉嫌造假,每一個環節都刷新著大眾對學術不端行為下限的認知。
郭某曾信誓旦旦地宣稱自己是1994年陝西省高考理科狀元,順利考入西安交大,還師從赫赫有名的周惠久院士,此後更是前往澳、日、德等多個國家深造,鍍上了一層又一層“海外名校”的光環,還有日本九州大學博士、德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等頭銜。

江蘇科技大學原教授郭某。圖源:九派新聞
然而根據媒體的查證,其公開簡曆多處與事實不符。比如1994 年陝西省的高考狀元是楚懷湘,而且報考院校是清華大學的電機係。而他所謂的日本九州大學博士學位、在德國國家科學院擔任高級研究員的經曆,也被相關校方與機構斬釘截鐵地否認。
郭某自稱在日本九州大學攻讀博士,師從山木準一教授,但山木教授的課題組成員中並沒有郭某的身影。郭某還自稱2006 年加入了德國國家科學院,成為世界納米材料權威赫伯特 · 格萊特院士團隊的核心成員。但德國科學院 2006 年沒有中國人加入,更別說成為院士團隊的核心成員了。他所自詡的“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國洪堡青年學者”“國家科技進步獎得主”等頭銜,均無實證,相關機構官網無記錄。

《中華英才》半月刊今年5月曾對郭某進行報道。圖源:中國新聞周刊
除了身份和履曆涉嫌造假,郭某的學術造假行為同樣令人震驚。而他宣稱發表170餘篇SCI論文,擁有68項國際專利,但“成果”卻全是虛構的空中樓閣,當人們在該期刊數據庫中搜索時,卻一無所獲。他的部分所謂“研究成果”,竟然是冒用重名學者的名頭,將學術研究變成了一場荒誕的“空手套白狼”遊戲。
高校管理漏洞值得追問
履曆和頭銜都涉嫌造假的郭某,居然堂而皇之地成為一所大學的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這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最直接的疑問就是:他是如何混進高校、博得如此高位的?
2023年,郭某通過某獵頭公司推薦入職江蘇科大。按理說,學校在招攬和評定人才的時候,會有嚴格的審核程序,尤其是首席科學家、博導這種身份的重量級教授,對其關鍵身份和主要榮譽應該知根知底。但校方在審核這一關鍵環節,就如同走過場,完全流於形式。
在高等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高校對“高端人才”的渴望近乎狂熱。為了提升學校的排名,爭取更多的教育資源,不少高校陷入了“唯頭銜、唯學曆”的人才引進誤區。單憑郭某那看似華麗卻破綻百出的履曆,與所謂的“官方”證明文件,江蘇科大就引進了這樣的“高層次人才”,連最基本的向畢業院校、科研機構核實真偽的操作都沒有落實,更別提組織同行專家對其學術能力進行實質考核。背後暴露出的高校管理漏洞與學術圈亂象,遠比造假事件本身更令人深思。
高校作為學術的搖籃與知識的殿堂,理當回歸“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初心,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接納各方賢才。但這“不拘一格”,絕非毫無底線的放縱。誠信,才是必須堅守的底線,嚴格審核則是築牢學術淨土的堅固堤壩。如果高校相關部門稍微負責一些,就不會讓郭某這樣的“李鬼”輕易鑽了空子。
入職後的兩年,對於郭某來說,就像是找到了一台“提款機”,而這背後,是高校科研經費監管的巨大漏洞。他累計騙取年薪140萬元、安家費300萬元,還以“納米材料研究”“梯度合金技術”等虛構項目套取科研經費500餘萬元,資金使用明細從未公開透明,項目成果也無需第三方驗收。本應用於科研創新的資金,變成了滿足私欲的工具。
當一個僅有高中學曆之人,僅憑滿嘴謊言與偽造材料,就能搖身一變成為“首席科學家”,將科研經費視作隨意取用的“唐僧肉”,肆意踐踏學術的神聖殿堂,損害的是整個學術界的根基與公信力。
澎湃新聞評論指出,近年來在學術界出現類似的濫竽充數者,並不罕見,相關打假工作也很有成效。在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的態勢中,或許也可以思考建立更加嚴格、透明的內部核查與監督機製,而不是過多地依賴外部監督力量去推動。
江蘇科技大學郭某造假事件,不隻是個人道德敗壞的孤立個案,更是一麵鏡子,映照出當前高校管理、學術評價與監管機製等多方麵的深層次問題,這樣的漏洞或疏忽,值得追問。這些問題如不解決,類似的學術鬧劇恐怕還會在未來的某個角落再度上演。
參考素材來源:北京日報、澎湃新聞、中國新聞周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