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AI股突然變天:拋售潮席卷華爾街,英偉達成最後希望?

AI股突然變天:拋售潮席卷華爾街,英偉達成最後希望?

文章來源: 秦朔朋友圈 於 2025-11-18 22:07:1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過去一周,人工智能(AI)熱門股經曆了拋售潮,這也被華爾街稱為“DeepSeek衝擊”以來最大的動能回撤。

高盛交易台的信息顯示,電力瓶頸可能拖慢美國與中國AI競賽中的步伐,對AI日益增長的懷疑(支出太多、收益太少)、軟銀拋售英偉達、美聯儲12月降息概率下降等導致AI股在上周四(11月13日)遭大幅拋售。

任何被認為存在商業模式瑕疵或估值過高的股票都承受巨大拋壓:甲骨文-4%;CoreWeave(Neo Cloud模式)-6%;Nebius(AI基建公司)-6%;Palantir(AI軟件公司)-6.5%。而這些公司是近一年來備受追捧的“黑馬”,股價漲幅很多都超過100%。

筆者在前一期專欄《AI泡沫論再起,OpenAI建立的帝國終將崩潰?》中就提及了上述風險,大家當前的擔憂無非是——AI數據中心、GPU、電力等生態鏈的公司每年花費數千億美元的資本開支,是為了讓OpenAI這種大語言模型變得更大更強,但當前營收僅超100億美元的OpenAI如何支撐起這種萬億級別的開支?未來商業邏輯能否走得通?

當前的初步結論可能是,大盤從高點下跌未超過5個百分點,這更像是健康調整。

以納斯達克指數為例,估值從28倍的高位回調至26倍,接近2021年高點後的合理回落,且此次調整不僅涉及科技股,比特幣、黃金等資產也出現去杠杆現象,整體屬於估值層麵的良性回調,並未伴隨基本麵惡化,企業盈利仍保持穩步增長,同比增速已從年中14%接近20%。

同時,當前算力(GPU、數據中心、電網)仍處於供不應求狀態,仍處於基建大周期早期,市場相對理性,否則英偉達的遠期市盈率絕不可能隻有28倍(截至2027年1月的財年),甚至更低於Costco。

但依然存疑的是,終端應用的盈利能力能否匹配龐大的資本開支。未來,AI巨頭可能因技術突破不及預期、商業化落地失敗等出現階段性調整,而短期來看,美國當地時間11月19日發布的英偉達財報則是最關鍵的因素。

AI股突然變天:拋售潮席卷華爾街,英偉達成最後希望?

DeepSeek衝擊以來的最大拋售

還記得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以更低算力、更高效率的大模型震驚華爾街,導致美國科技股暴跌,這導致華爾街一眾基金經理心有餘悸。

此次的拋售並非由DeepSeek構成,但拋售的烈度依然引發擔憂。上周四,高盛的高貝塔動量配對(GSPRHIMO)下跌了6.5%,經曆了今年“第二糟糕”的一天,也是自DeepSeek衝擊以來最糟糕的一天。

當前,全球投資者的疑問紛至遝來——如果美聯儲按兵不動,股市會如何反應?AI主題交易是否還有上漲空間?需要對新出現的信貸風險因素有多擔憂?隨著招聘凍結,美國散戶投資者是否已經過度冒險?比特幣的跌勢會蔓延至股市嗎?

對於部分AI公司,當前隻要投資者對未來商業可持續性有所質疑,就遭遇了甩賣,他們都有三個特點:資本開支大、估值高、護城河不夠穩固。以幾大承受最大拋壓的明星AI股為例:

1. 近一個月暴跌近45%的CoreWeave(一年以來仍有近99%的漲幅)是英偉達投資並支持的雲服務初創公司,它比AWS、微軟Azure等老牌雲服務商更專注AI/大模型訓練等高算力需求。

但市場的擔憂在於,CoreWeave的商業模式極度依賴英偉達供應鏈,本季度還因供應緊張下調營收指引,這打擊非常大;公司的資本開支暴漲,大量前期投入用於數據中心、電力擴建、機櫃租賃;估值高企,私募市場對CoreWeave的估值一度推到160~190億美元區間,但公司尚未盈利,營收確認不穩定;CoreWeave也沒有巨頭那樣的護城河,如AWS、Azure、Google等巨頭也都在擴算力。綁定了英偉達的CoreWeave屬於“短期受益GPU缺貨潮的玩家”,而非長期必勝者。

2. 甲骨文的股價從9月至今仿佛經曆了“上天入地”。9月時,一年營收也不過600億美元的甲骨文宣布與OpenAI簽下了近3000億美元超大訂單的消息,股價雙位數竄升,逼近330美元。然而,近期股價幾乎抹去了前期漲幅,回到220美元區間。

甲骨文在雲服務市場的份額很低(僅為巨頭的約1/10),而近期“剩餘履約義務 (RPO)”大幅上升,反映出客戶大訂單和未來收入預訂非常強勁,但是,Esoterica Capital(濟容投資)CEO& CIOBruce Liu表示,甲骨文已從傳統穩定現金流的軟件公司轉型為類似CoreWeave的新型雲公司(Neo Cloud),需要大量投入基礎設施和資本開支。這導致市場對其信用風險進行了重新定價,屬於正常現象。甲骨文2025財年資本開支是21.2 億美元,預計2026財年將達到350億美元,用於建設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

3. 近一個月暴跌超30%的Nebius(但一年來漲幅仍超300%)是新興算力/AI基礎設施公司。市場對其擔憂點在於,公司規模太小,抗風險能力弱;客戶集中,單一客戶變動就會影響業績;毛利率低,但資本開支卻大幅擴容,導致收入增長跟不上投入速度,使得虧損擴大;同時,極高的估值基於“未來可能”的故事,但真實盈利模式尚未跑通;此外,Nebius與具體的競爭並不對等,亞馬遜、微軟、穀歌擁有“資金+規模+自有芯片”,這使得經曆短期擴張後,小公司前景被擠壓得非常嚴重。

事實上,這類案例還不少,而這些暴漲的公司幾乎都是這兩年AI浪潮下誕生的新玩家。但最終,它們服務的客戶是AI終端應用公司,例如OpenAI等。當前市場最大的擔憂是,未來應用能否真的賺足夠的錢,目前誰也回答不上來。一旦最壞情景發生,上述新玩家最可能被碾壓,因為積累不足,而如微軟、穀歌等巨頭由於傳統業務根基深厚,最多是估值受到些影響,但不至於活不下去。

當上述擔憂疊加高估值和一係列宏觀負麵因素,拋售一觸即發。近期有位美聯儲官員質疑12⽉降息(市場⽬前對12⽉降息的定價約為 50%,⽽上周五約為 66%),而未來一周又將是重磅事件雲集——英偉達財報(將揭示基建投資是否進入新階段),零售巨頭係列財報(如家得寶、沃爾瑪),美聯儲官員密集講話(及 FOMC 會議紀要),以及近年來最離奇的非農就業報告(即因政府關門而缺失的9月數據)。

此外,電力短缺問題也引發了各界擔憂。雖然美國⽬前處於領先地位(擁有全球44%的數據中⼼容量),但到2030年,華爾街投行認為電⼒瓶頸可能會⾄少暫時減緩其發展,尤其是在備⽤容量最低的區域電⼒市場。美國 13個區域電⼒市場中,有8個已經達到或低於臨界備⽤容量⽔平。相⽐之下,中國——全球第⼆⼤數據中⼼樞紐——已經擁有主要的電⼒備⽤容量,並計劃增加可再⽣能源、煤炭、天然⽓和核能等多種來源的電⼒供應。





AI的資本開支能否回本?

AI的商業邏輯能否跑通,始終是投資者未來的關注焦點。

摩根大通測算,相關建設及配套供電設施的總成本可能超5萬億美元,部分谘詢機構甚至預測全球AI相關資本支出將達7萬億美元。

然而,隨著開支和股票估值不斷飆升,投資者會希望對未來的回報更具可見度,即AI企業的收入,這種收入是指AI為個人和企業創造的業務價值,而不是單純的AI硬件銷售,即隻有英偉達一家“賣鏟”賺錢是不夠的。

摩根大通認為,到2030年實現6500億美元的AI收入預期至關重要,因為它關乎市場目前估值最核心的關鍵。

AI業務價值收入主要由三大塊構成——

第一,核心基礎模型收入,即OpenAI等大模型公司提供的API和B2C訂閱服務的收費。這一塊2025年約為250億美元(其中OpenAI年收入約130億美元,Microsoft Copilot估算約50~80億美元,Anthropic約10億美元,Google Gemini預計10億美元,企業定製模型服務(AWS、Azure等)合計約30~50億美元)。

第二,雲平台收入,即來自AWS、穀歌AI平台和微軟(剔除內部循環)的外部AI服務收入。這一類收入在2025年約在150至200億美元區間(其中Google 70多億,Microsoft 30~50億,AWS 50~80億)。

第三,SaaS與服務收入,例如谘詢公司收取與新AI項目相關的費用。這一塊較難估算,機構估計在600億美元。

換言之,三部分收入加起來,2025年的收入為1000億美元。若要到2030年實現6500億美元,那麽AI業務價值收入市場需要實現的年複合增長率約為40%。這無疑是極高的增長目標。若AI收入增速能夠跑贏泡沫的膨脹速度,那麽就能宣布暫時安全。

當前的“大興AI基建”令人想起了互聯網泡沫前夕,即1998~2001年間,全球掀起網絡基礎設施投資狂潮。各大運營商、網絡公司、跨國通信企業紛紛鋪設海底光纜、長途光纖幹線,希望“互聯網數據量將呈指數級增長”。

結果是:光纖鋪設實際速度遠超數據流量增長速度,導致巨量新建光纖長期閑置。這就是所謂的fiber glut(光纖過剩)。

不過,美國科技行業目前尚未陷入當年的那種泡沫。例如,前微軟能源戰略經理Ethan Xu提及,就算力供需格局而言,當前算力仍處於供不應求狀態,CSP(雲服務提供商)財報顯示,若產能增加,收入可進一步提升;

美國每年落地的數據中心算力約8~12GW,未來幾年可能增至10~15GW,但仍無法滿足科技企業需求,預計到2030年美國數據中心算力缺口達50~100GW,全球多數經濟體均將麵臨類似缺口;就GPU來看,上一代英偉達Hopper芯片租賃價格穩定,未因Blackwell芯片推出而大幅下跌,說明老舊芯片仍有實際需求。





英偉達財報能否力挽狂瀾?

長期的問題能見度不高,但短期美股能否力挽狂瀾則取決於一份財報。美東時間11月19日盤後,英偉達將公布三季度財報。

多家分析師預計英偉達業績仍會“超預期” ,三季度總收入將達到約540~570億美元,超過市場共識(約530~550億美元)。10月以來,多家投行再度調升了英偉達目標價。

較為保守的華爾街投行給出了210美元的目標價,例如花旗和摩根士丹利,210美元對應2025年每股收益6.36美元的33倍市盈率;而更為樂觀的投行也大有人在。美國銀行在GTC大會後將目標價提到了250美元。

當前市場對專用集成電路(ASIC)、超威半導體(AMD)等競爭對手的討論升溫,但需明確,英偉達的核心優勢並非單一產品領先,而是 “硬件性能 + 軟件生態” 的協同壁壘。高盛認為,英偉達的CUDA-X 生態已覆蓋 360 + 行業庫,支持從芯片設計、模型訓練到應用部署的全流程優化,客戶遷移成本極高。據行業調研,采用非 CUDA 生態的企業需額外投入 20%-30% 的研發成本以實現同等 AI 效果,這一 “生態鎖定效應” 是 ASIC、AMD 短期內難以突破的核心障礙。

就需求端來看,市場擔憂 “AI 需求見頂”,但從英偉達核心客戶的資本支出規劃來看,需求增長的持續性仍被低估:

超大規模雲計算廠商(Hyperscalers):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 等 2026 年 AI 相關資本支出預計同比增長 40%-50%,其中 80% 以上的 GPU 采購仍傾向英偉達(主要用於訓練場景);

新興雲廠商(Neo-Clouds)與 AI 實驗室:CoreWeave、Lambda 等企業的 AI 工廠建設加速,2026 年計劃新增 GPU 部署量同比增長 120%,且以 Blackwell NVL72 等高端型號為主;

企業級市場:金融、醫療等行業的 AI 應用落地提速,2025 年 Q3 企業客戶對英偉達 RTX Pro 係列的采購量環比增長 55%,成為新的需求增長點。

有“華爾街神算子”之稱的Fundstrat聯合創始人、原摩根大通首席策略師湯姆·李(Tom Lee)近期稱,曆史經驗表明,真正的泡沫出現在“所有人都不認為是泡沫”時,而當前市場對泡沫的討論較多,反而說明仍處於理性階段,不然英偉達的估值不會比Costco還要低。

在他看來,目前AI已在企業中展現實際價值,例如可替代研究分析師或博士的部分工作,隨著應用深化,其對經濟的實際回報將逐步顯現,這與20世紀90年代光纖技術缺乏明確應用場景的情況完全不同。因此,湯姆·李認為“下跌即為買入機會”。

過去五年美股已經曆三次熊市,頻率遠超曆史平均水平(通常每五年一次),這一現象主要源於零日期權普及和零傭金交易,使得投資者賣出操作更便捷,加劇市場波動。但隻要經濟基本麵未破裂,熊市帶來的20%左右回調將是買入機會。例如2025年2~4月美股大幅下跌後,很快以同等速度反彈,印證了“非經濟危機驅動的熊市即機會”的邏輯。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4)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朝鮮夫妻經商大賺 “態度傲慢”遭槍決 200人被逼著看
大騙子成了首席科學家引關注,起底郭某…
中國外交部官員解釋“插兜送客”:天冷 不便握手
高市2動作得罪習近平 日專家:習怒火飆到120%
中國大使館前 日本人用音響放"館長咆哮習近平"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日交鋒,是否需要顧及外交禮儀
“閉嘴,閉嘴,蠢豬!” 特朗普辱罵女記者輿論大嘩
解放軍發MV 放話:敵人都別太狂 最好乖乖舉手投降…
中國突然再次宣布:停止進口日本水產品
紐約時報:特朗普無法“翻篇”的愛潑斯坦案
高中學曆“逆襲”成大學博導 如何騙過層層審核的?
那個開日係車被“愛國青年”砸穿腦袋的中國人
"城堡法"並非無敵!清潔婦誤闖遭槍殺 屋主被起訴
中方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印度商家躍躍欲試
特朗普讓北京知道,中國已可以與美國平起平坐
華人爸“母語被登記成普通話”失監護權 奪子11年 今終翻案
AI泡沫化?黃仁勳提出3大重點反駁:AI已不可逆
路透:美國要烏克蘭認了 用割地與裁軍換停戰
德州警方34年懸案 一群大學生接手 直接破了
以前從銀行取一萬塊有多快,那就知道現在取一萬塊錢有多慢
北京密集打“琉球牌” “琉球學”入選國家級“絕學”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AI股突然變天:拋售潮席卷華爾街,英偉達成最後希望?

秦朔朋友圈 2025-11-18 22:07:19



過去一周,人工智能(AI)熱門股經曆了拋售潮,這也被華爾街稱為“DeepSeek衝擊”以來最大的動能回撤。

高盛交易台的信息顯示,電力瓶頸可能拖慢美國與中國AI競賽中的步伐,對AI日益增長的懷疑(支出太多、收益太少)、軟銀拋售英偉達、美聯儲12月降息概率下降等導致AI股在上周四(11月13日)遭大幅拋售。

任何被認為存在商業模式瑕疵或估值過高的股票都承受巨大拋壓:甲骨文-4%;CoreWeave(Neo Cloud模式)-6%;Nebius(AI基建公司)-6%;Palantir(AI軟件公司)-6.5%。而這些公司是近一年來備受追捧的“黑馬”,股價漲幅很多都超過100%。

筆者在前一期專欄《AI泡沫論再起,OpenAI建立的帝國終將崩潰?》中就提及了上述風險,大家當前的擔憂無非是——AI數據中心、GPU、電力等生態鏈的公司每年花費數千億美元的資本開支,是為了讓OpenAI這種大語言模型變得更大更強,但當前營收僅超100億美元的OpenAI如何支撐起這種萬億級別的開支?未來商業邏輯能否走得通?

當前的初步結論可能是,大盤從高點下跌未超過5個百分點,這更像是健康調整。

以納斯達克指數為例,估值從28倍的高位回調至26倍,接近2021年高點後的合理回落,且此次調整不僅涉及科技股,比特幣、黃金等資產也出現去杠杆現象,整體屬於估值層麵的良性回調,並未伴隨基本麵惡化,企業盈利仍保持穩步增長,同比增速已從年中14%接近20%。

同時,當前算力(GPU、數據中心、電網)仍處於供不應求狀態,仍處於基建大周期早期,市場相對理性,否則英偉達的遠期市盈率絕不可能隻有28倍(截至2027年1月的財年),甚至更低於Costco。

但依然存疑的是,終端應用的盈利能力能否匹配龐大的資本開支。未來,AI巨頭可能因技術突破不及預期、商業化落地失敗等出現階段性調整,而短期來看,美國當地時間11月19日發布的英偉達財報則是最關鍵的因素。

AI股突然變天:拋售潮席卷華爾街,英偉達成最後希望?

DeepSeek衝擊以來的最大拋售

還記得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以更低算力、更高效率的大模型震驚華爾街,導致美國科技股暴跌,這導致華爾街一眾基金經理心有餘悸。

此次的拋售並非由DeepSeek構成,但拋售的烈度依然引發擔憂。上周四,高盛的高貝塔動量配對(GSPRHIMO)下跌了6.5%,經曆了今年“第二糟糕”的一天,也是自DeepSeek衝擊以來最糟糕的一天。

當前,全球投資者的疑問紛至遝來——如果美聯儲按兵不動,股市會如何反應?AI主題交易是否還有上漲空間?需要對新出現的信貸風險因素有多擔憂?隨著招聘凍結,美國散戶投資者是否已經過度冒險?比特幣的跌勢會蔓延至股市嗎?

對於部分AI公司,當前隻要投資者對未來商業可持續性有所質疑,就遭遇了甩賣,他們都有三個特點:資本開支大、估值高、護城河不夠穩固。以幾大承受最大拋壓的明星AI股為例:

1. 近一個月暴跌近45%的CoreWeave(一年以來仍有近99%的漲幅)是英偉達投資並支持的雲服務初創公司,它比AWS、微軟Azure等老牌雲服務商更專注AI/大模型訓練等高算力需求。

但市場的擔憂在於,CoreWeave的商業模式極度依賴英偉達供應鏈,本季度還因供應緊張下調營收指引,這打擊非常大;公司的資本開支暴漲,大量前期投入用於數據中心、電力擴建、機櫃租賃;估值高企,私募市場對CoreWeave的估值一度推到160~190億美元區間,但公司尚未盈利,營收確認不穩定;CoreWeave也沒有巨頭那樣的護城河,如AWS、Azure、Google等巨頭也都在擴算力。綁定了英偉達的CoreWeave屬於“短期受益GPU缺貨潮的玩家”,而非長期必勝者。

2. 甲骨文的股價從9月至今仿佛經曆了“上天入地”。9月時,一年營收也不過600億美元的甲骨文宣布與OpenAI簽下了近3000億美元超大訂單的消息,股價雙位數竄升,逼近330美元。然而,近期股價幾乎抹去了前期漲幅,回到220美元區間。

甲骨文在雲服務市場的份額很低(僅為巨頭的約1/10),而近期“剩餘履約義務 (RPO)”大幅上升,反映出客戶大訂單和未來收入預訂非常強勁,但是,Esoterica Capital(濟容投資)CEO& CIOBruce Liu表示,甲骨文已從傳統穩定現金流的軟件公司轉型為類似CoreWeave的新型雲公司(Neo Cloud),需要大量投入基礎設施和資本開支。這導致市場對其信用風險進行了重新定價,屬於正常現象。甲骨文2025財年資本開支是21.2 億美元,預計2026財年將達到350億美元,用於建設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

3. 近一個月暴跌超30%的Nebius(但一年來漲幅仍超300%)是新興算力/AI基礎設施公司。市場對其擔憂點在於,公司規模太小,抗風險能力弱;客戶集中,單一客戶變動就會影響業績;毛利率低,但資本開支卻大幅擴容,導致收入增長跟不上投入速度,使得虧損擴大;同時,極高的估值基於“未來可能”的故事,但真實盈利模式尚未跑通;此外,Nebius與具體的競爭並不對等,亞馬遜、微軟、穀歌擁有“資金+規模+自有芯片”,這使得經曆短期擴張後,小公司前景被擠壓得非常嚴重。

事實上,這類案例還不少,而這些暴漲的公司幾乎都是這兩年AI浪潮下誕生的新玩家。但最終,它們服務的客戶是AI終端應用公司,例如OpenAI等。當前市場最大的擔憂是,未來應用能否真的賺足夠的錢,目前誰也回答不上來。一旦最壞情景發生,上述新玩家最可能被碾壓,因為積累不足,而如微軟、穀歌等巨頭由於傳統業務根基深厚,最多是估值受到些影響,但不至於活不下去。

當上述擔憂疊加高估值和一係列宏觀負麵因素,拋售一觸即發。近期有位美聯儲官員質疑12⽉降息(市場⽬前對12⽉降息的定價約為 50%,⽽上周五約為 66%),而未來一周又將是重磅事件雲集——英偉達財報(將揭示基建投資是否進入新階段),零售巨頭係列財報(如家得寶、沃爾瑪),美聯儲官員密集講話(及 FOMC 會議紀要),以及近年來最離奇的非農就業報告(即因政府關門而缺失的9月數據)。

此外,電力短缺問題也引發了各界擔憂。雖然美國⽬前處於領先地位(擁有全球44%的數據中⼼容量),但到2030年,華爾街投行認為電⼒瓶頸可能會⾄少暫時減緩其發展,尤其是在備⽤容量最低的區域電⼒市場。美國 13個區域電⼒市場中,有8個已經達到或低於臨界備⽤容量⽔平。相⽐之下,中國——全球第⼆⼤數據中⼼樞紐——已經擁有主要的電⼒備⽤容量,並計劃增加可再⽣能源、煤炭、天然⽓和核能等多種來源的電⼒供應。





AI的資本開支能否回本?

AI的商業邏輯能否跑通,始終是投資者未來的關注焦點。

摩根大通測算,相關建設及配套供電設施的總成本可能超5萬億美元,部分谘詢機構甚至預測全球AI相關資本支出將達7萬億美元。

然而,隨著開支和股票估值不斷飆升,投資者會希望對未來的回報更具可見度,即AI企業的收入,這種收入是指AI為個人和企業創造的業務價值,而不是單純的AI硬件銷售,即隻有英偉達一家“賣鏟”賺錢是不夠的。

摩根大通認為,到2030年實現6500億美元的AI收入預期至關重要,因為它關乎市場目前估值最核心的關鍵。

AI業務價值收入主要由三大塊構成——

第一,核心基礎模型收入,即OpenAI等大模型公司提供的API和B2C訂閱服務的收費。這一塊2025年約為250億美元(其中OpenAI年收入約130億美元,Microsoft Copilot估算約50~80億美元,Anthropic約10億美元,Google Gemini預計10億美元,企業定製模型服務(AWS、Azure等)合計約30~50億美元)。

第二,雲平台收入,即來自AWS、穀歌AI平台和微軟(剔除內部循環)的外部AI服務收入。這一類收入在2025年約在150至200億美元區間(其中Google 70多億,Microsoft 30~50億,AWS 50~80億)。

第三,SaaS與服務收入,例如谘詢公司收取與新AI項目相關的費用。這一塊較難估算,機構估計在600億美元。

換言之,三部分收入加起來,2025年的收入為1000億美元。若要到2030年實現6500億美元,那麽AI業務價值收入市場需要實現的年複合增長率約為40%。這無疑是極高的增長目標。若AI收入增速能夠跑贏泡沫的膨脹速度,那麽就能宣布暫時安全。

當前的“大興AI基建”令人想起了互聯網泡沫前夕,即1998~2001年間,全球掀起網絡基礎設施投資狂潮。各大運營商、網絡公司、跨國通信企業紛紛鋪設海底光纜、長途光纖幹線,希望“互聯網數據量將呈指數級增長”。

結果是:光纖鋪設實際速度遠超數據流量增長速度,導致巨量新建光纖長期閑置。這就是所謂的fiber glut(光纖過剩)。

不過,美國科技行業目前尚未陷入當年的那種泡沫。例如,前微軟能源戰略經理Ethan Xu提及,就算力供需格局而言,當前算力仍處於供不應求狀態,CSP(雲服務提供商)財報顯示,若產能增加,收入可進一步提升;

美國每年落地的數據中心算力約8~12GW,未來幾年可能增至10~15GW,但仍無法滿足科技企業需求,預計到2030年美國數據中心算力缺口達50~100GW,全球多數經濟體均將麵臨類似缺口;就GPU來看,上一代英偉達Hopper芯片租賃價格穩定,未因Blackwell芯片推出而大幅下跌,說明老舊芯片仍有實際需求。





英偉達財報能否力挽狂瀾?

長期的問題能見度不高,但短期美股能否力挽狂瀾則取決於一份財報。美東時間11月19日盤後,英偉達將公布三季度財報。

多家分析師預計英偉達業績仍會“超預期” ,三季度總收入將達到約540~570億美元,超過市場共識(約530~550億美元)。10月以來,多家投行再度調升了英偉達目標價。

較為保守的華爾街投行給出了210美元的目標價,例如花旗和摩根士丹利,210美元對應2025年每股收益6.36美元的33倍市盈率;而更為樂觀的投行也大有人在。美國銀行在GTC大會後將目標價提到了250美元。

當前市場對專用集成電路(ASIC)、超威半導體(AMD)等競爭對手的討論升溫,但需明確,英偉達的核心優勢並非單一產品領先,而是 “硬件性能 + 軟件生態” 的協同壁壘。高盛認為,英偉達的CUDA-X 生態已覆蓋 360 + 行業庫,支持從芯片設計、模型訓練到應用部署的全流程優化,客戶遷移成本極高。據行業調研,采用非 CUDA 生態的企業需額外投入 20%-30% 的研發成本以實現同等 AI 效果,這一 “生態鎖定效應” 是 ASIC、AMD 短期內難以突破的核心障礙。

就需求端來看,市場擔憂 “AI 需求見頂”,但從英偉達核心客戶的資本支出規劃來看,需求增長的持續性仍被低估:

超大規模雲計算廠商(Hyperscalers):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 等 2026 年 AI 相關資本支出預計同比增長 40%-50%,其中 80% 以上的 GPU 采購仍傾向英偉達(主要用於訓練場景);

新興雲廠商(Neo-Clouds)與 AI 實驗室:CoreWeave、Lambda 等企業的 AI 工廠建設加速,2026 年計劃新增 GPU 部署量同比增長 120%,且以 Blackwell NVL72 等高端型號為主;

企業級市場:金融、醫療等行業的 AI 應用落地提速,2025 年 Q3 企業客戶對英偉達 RTX Pro 係列的采購量環比增長 55%,成為新的需求增長點。

有“華爾街神算子”之稱的Fundstrat聯合創始人、原摩根大通首席策略師湯姆·李(Tom Lee)近期稱,曆史經驗表明,真正的泡沫出現在“所有人都不認為是泡沫”時,而當前市場對泡沫的討論較多,反而說明仍處於理性階段,不然英偉達的估值不會比Costco還要低。

在他看來,目前AI已在企業中展現實際價值,例如可替代研究分析師或博士的部分工作,隨著應用深化,其對經濟的實際回報將逐步顯現,這與20世紀90年代光纖技術缺乏明確應用場景的情況完全不同。因此,湯姆·李認為“下跌即為買入機會”。

過去五年美股已經曆三次熊市,頻率遠超曆史平均水平(通常每五年一次),這一現象主要源於零日期權普及和零傭金交易,使得投資者賣出操作更便捷,加劇市場波動。但隻要經濟基本麵未破裂,熊市帶來的20%左右回調將是買入機會。例如2025年2~4月美股大幅下跌後,很快以同等速度反彈,印證了“非經濟危機驅動的熊市即機會”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