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斯克在最新的2025美國沙特投資論壇上表示,他認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會消滅貧困,讓每個人更富有。
隨後,他在X上補充說道,人們將獲得超乎尋常的醫療保險,以及比現在的遊戲更有趣的各種東西。

他也提到了前提條件:我們需要確保人工智能非常重視真理和美,這樣這才有可能成為未來。
另外,他也認為,貧困是一個工程問題。當然,他在和別人在X上聊天時也提到,他說的貧困是指那種絕對貧困生活,而不是人們心理上的相對貧困。言下之意,貧富差距依然會存在,甚至永存。

無疑,馬斯克極度樂觀的情緒給了具身智能賽道更多的動力和關注度,在風險投資、創業公司和股市上,我們都能看到各大軍團正在加速前進。
具身智能熱度空前
今年以來“具身智能”成為僅次於大模型的熱門概念,萬得(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0 月 31 日,二級市場具身智能指數漲幅超 60%,機器人指數漲幅也突破 35%。
這裏稍微延伸解釋一下,什麽是“具身智能”,簡單來說,具身智能是指一種基於物理身體進行感知和行動的智能係統,也就是人工智能應用於身體上,身體形態並不固定,目前包括四足機器人(機器狗)、輪式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多種形態。其中,人形機器人技術難度和工藝難度最高,且業內普遍認為人形的應用空間最廣,因此是其中最熱門的方向。
尤其是今年又被稱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在政策支持和產業鏈成熟度上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開始從實驗室走向真實的商業應用。

但是誰能成為行業頭部率先上市又充滿了懸念和競爭性意味。
人形機器人研發需持續投入,IPO能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支持技術建設。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身份是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信任背書,意味著已經過了“初級畫餅階段”,在爭取大額訂單、與頭部企業合作時能占據先天優勢,這也意味著IPO早已不是單純的融資行為,而是關乎未來生存與發展權的戰略卡位。
“各顯神通”的上市
為了上市目前估值領先的宇樹和智元都做出了一係列不尋常的動作。
首先是宇樹,作為人形機器人市場份額領先的老大,宇樹仍然不滿意當前的市場價格,認為還沒有打到底。
7月25日,進入輔導期不到一周,宇樹便發布雙足人形新品 Unitree R1。3.99萬元起售、25kg、26個關節,並集成語音 + 圖像多模態大模型,R1再次把人形機器人的價格錨點往下拉了一截。

宇樹輪式雙臂機器人G1-D
11月13日,宇樹上線全新的數采訓練全棧方案,首次引入輪式雙臂機器人 G1-D。它擁有19個自由度、0–2m垂直作業空間、雙目+腕部高清相機,可選配1.5m/s移動底盤,支持全流程數據采集、標注、資產管理以及分布式訓練,切入到“數據–模型–部署”閉環中。
有部分媒體聲音認為宇樹隻是勝在價格有優勢和硬件能力強,缺少長期競爭力。但真的是這樣嗎?
宇樹科技的商業路徑采用的是漸進式拓展與爆品破局之路。憑借四足機器人已實現的規模化銷售與盈利,宇樹積累了電機、減速器技術與全球渠道經驗,從技術難度較低的四足平衡,逐步向雙足人形機器人拓展。
在財務方麵,宇樹披露其自2020年起就已經連續5年實現盈利,2023年就達到了18.4億營收大關,淨利潤2.1億元,最近幾年淨利潤更是在3億元以上。這個水平足以秒殺部分上市公司了,足以說明宇樹商業化路徑已初步跑通,並非依賴融資續命的初創企業。
此前市場一直傳言智元要在港股上市,不少網友已經準備在港股打新智元。但沒想到智元在7月份率先通過“收購上緯新材實現上市”的方式,實現“A股人形機器人第一股”,更是創造了股價連翻15倍,從7.78元/股最高漲到132.1元/股,甚至不誇張地說,今年機器人在股市的熱度至少有一半來自於上緯新材。
企查查數據顯示,智元在一年內密集投資了近30家創企,覆蓋核心零部件(如富興電機、千覺機器人)、AI大腦(如靈初智能、星源智機器人)、場景落地(如飛闊科技)等。
據騰訊財經報道為了支撐這個投資版圖,智元還與高瓴聯合成立了數億元規模的具身智能產業基金,並啟動“智元A計劃”,目標孵化超50個早期項目。

如果依靠智元自身的融資能力顯然不足以撐起這個大盤,其最新兩輪融資後估值超150億元、但去年營收僅有1億元人民幣。高估值高虧損,智元當下最需要兩個能力,一是融資能力,找到持續輸血的渠道;二是量產能力,隻有量產才能帶來營收。所以率先上市搶占市場概念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比較有意思的智元似乎一直在回避“借殼上市”的問題,但一係列操作又讓人不得不這麽想。比如最近由智元聯創彭誌輝帶隊在“智元上緯”獨立開展業務,智元一再聲明沒有業務相關性,雙方是獨立開展。而上緯新材證券部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未掌握開展機器人業務的消息。
這麽一番拉扯下來,想必大部分網友都搞糊塗了,於是在11月11日上緯新材發公告表示,近期開展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業務處於開發階段,公司與關聯方各自獨立開展具身智能機器人業務。

好像是說清楚了,又沒說清楚。筆者認為,目前不能簡單認為上緯新材等於智元主體,既然是要獨立開展業務,說明更像是獨立品牌運作。眼下的智元可以說是進可攻退可守,市場環境熱度高可以實現“A+H”上市,環境不好那就運作好上緯新材就行。
當然選擇港股上市也是一條不錯的道路,港股 18C 的規則給機器人公司上市設立了兩條通道:一條是估值至少 40 億港幣加營收至少 2.5 億港幣,另一條是營收極少的情況下估值至少達到 80 億港幣。在這個邏輯下,抬高估值與收入數字成為機器人公司赴港股上市的主要條件。
所以我們能看到各種形式“第一”加持的具身智能企業在港股上市,比如臥安機器人啟動IPO“衝擊AI具身家庭機器人第一股”,構建以智能家庭機器人產品為核心的生態係統。極智嘉在港股登陸成功,募資27億港元,成為“全球AMR倉儲機器人第一股”。酒店服務機器人雲跡科技也登陸成功,成為“機器人服務智能體第一股”。
或許有人會質疑現在去爭搶“第一股”的名頭有什麽實際意義,最終還是要靠產品市場說話。
但筆者認為在當前普遍不具備大規模量產能力的前提下,提前布局鎖定資本構建自身產業生態,就是在贏得先機。現在不去卡位等到行業真正開始量產,初創企業連湯都喝不上了,這點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得到充分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