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正眼看你一眼我就輸了——大清的“怒視外交”

正眼看你一眼我就輸了——大清的“怒視外交”

文章來源: 讀明史的小院 於 2025-11-20 17:38:0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在清朝的對外接觸史中,始終存在一種奇特的禮儀邏輯:外交不是為了討論問題,而是為了展示天朝的尊嚴。在此種心理之下,外交時的表情、姿態、服飾、上下位序被視為是比條約本身更重要的事。

大清官員們往往相信,隻要在場麵上贏得氣勢,就等於贏得了談判。於是,“冷臉以對”“目不旁視”“手藏袖中”成為許多場合的基本動作。這些動作本身微不足道,卻代表了一個思維框架——以天朝中心的自信壓倒對話,以禮儀姿態取代利益交換。這種觀念後來深刻影響了清朝的對外判斷與實際決策。

正眼看你一眼我就輸了——大清的“怒視外交”

最典型的案例是乾隆接見馬戛爾尼使團。1793年,這位英國使者希望以平等外交姿態遞交國書,而清廷則堅持以朝貢模式來處理。乾隆特意安排禮部官員與侍衛列於兩側,全程要求保持肅立、冷麵,以顯示天威。

當時的英國記錄寫道:“中國官員雙手藏在袖中,以不屑的冷眼注視著我們”(“They stood with their hands concealed in their sleeves, staring at us with an air of disdain.”)。在英國人眼中,這種接待方式毫無誠意可言。英國人不認為這是威嚴,也不認為這是禮儀,而是拒絕交流,甚至是敵意的流露。

禮儀衝突使得雙方無法進入任何實質議題,清朝本可以借此次接觸了解英國實力,進而了解世界,但最終卻因姿態堅持而錯失機會。

這種場景在乾隆與嘉慶時期多次出現,英國使團記錄中多次寫到清廷大臣的“hands in sleeves, staring coldly”。



與英國、美國等遠方國家如此,麵對俄國這樣現實力量強大的鄰國時,禮儀邏輯依然主導。尼布楚談判期間,清方代表屢次強調必須“儀製不虧”,對俄國使團的行為也常以“失禮”評判。

而在條約商定前,清廷內部奏折關注的依然是“番使隊列鬆散,有乖恭敬”,而不是對方的軍事部署或實際目的。外交被簡化為一場表演,似乎這並不是一場關乎邊境安全的談判。

類似的情景在晚清依然反複出現。鹹豐年間,肅順曾代表朝廷接見英法等國代表。英語文獻記載,當西方代表試圖解釋條約條款時,肅順雙手負袖,不說歡迎話,也不請坐,隻是以居高臨下的眼神盯著翻譯和對方代表。而在溝通過程中,肅順幾乎全程以沉默應對,臉上帶著“仿佛對一切都不屑一顧的表情”。

英法外交官記錄形容肅順:“He stared at us with disdain, hands hidden in his sleeves.”

另一位隨員在日誌中記錄道:“他不發一言,隻以冷淡的目光盯著我們,仿佛我們打擾了他的清淨。”(“He refused to speak, fixing us with a cold indifferent stare, as if we were intruding upon his peace.”)

此類記錄大量存在,它們共同呈現出一個模式:清朝官員傾向於在禮儀上保持絕對優勢,希望通過姿態威懾對方,而不是通過規則談判解決問題。



這種“怒視外交”的後果很快在19世紀全麵顯現。由於官員過度強調禮儀勝負,他們往往把外交目的置於次要地位,更忽視軍事與科技的巨大差距。鴉片戰爭前後,多份奏折把英國艦隊的舉動解釋為“見我水師森嚴,不敢輕舉”,理由不是情報分析,而是“彼見我軍容整肅,麵露懼色”。

然而英國海軍日誌卻記載:“他們擺出嚴肅的姿態,但我們既不畏懼,也不認為那是真正的軍事力量。”(“Their officials displayed a grave posture, but we felt no fear; it was form without force.”)清廷基於表情讀出的“勝利”,往往是對方眼中的無意義禮節,從而形成決策上的結構性誤判。

更嚴重的是,禮儀優先的邏輯讓清朝官員無法真正理解國際秩序的變化。他們把外交等同於場麵,把談判等同於“壓住對方氣勢”。這使得清廷不僅無視了歐洲工業化帶來的實力差距,也喪失了收集信息、評估風險的基本能力。許多本可通過談判化解的衝突,被硬生生拖成軍事對抗;許多本可通過妥協換取時間的局麵,被表情和姿態堵死。



清朝在19世紀的連續失敗固然有複雜原因,但禮儀遮蔽現實是無法回避的一條深層結構。

回看這一段曆史,所謂“怒視外交”並不是一個動作,而是一整套認知方式:相信氣勢可以取代製度,相信姿態可以掩蓋弱點,相信禮儀可以抵擋世界的變化。表情越嚴肅,越自以為強大;禮儀越繁複,越誤以為秩序穩固。

可惜世界從不按表情運轉。等清廷意識到禮儀失效時,已經沒有退路;等他們準備談判時,已經沒有談判籌碼。清朝的禮儀外交最終沒有守住任何體麵,卻用僵硬的姿態加速了帝國的崩落。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9)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今年以來,中國已經垮塌了3座特大橋
當越來越多的人用機器人接電話,這個職業危險了!
她淡定遞槍60秒劫囚畫麵瘋傳 冷血美人太美遇騷擾
為了幫她還債,法官們直播賣螃蟹
哈佛前校長薩默斯因愛潑斯坦案接受調查,暫停授課




24小時討論排行

公開艾普斯坦檔案,是川普挖的“巨坑”?
中國遊客消失了?日網友驚呼:池袋好安靜 快來玩…
“黨已幫你取消機票” 中國嚴查赴日旅遊
川普再“失言”:稱民主黨議員“叛亂” 並要“絞死”他們
“如此不懂禮貌的外交官員,可知中國的水準”
曝川普已批準結束俄烏戰爭的28點計劃 魯比奧發聲
哈佛前校長找“淫魔”問招 婚內狂追中共高官女:我完蛋了
中日交鋒,是否需要顧及外交禮儀
對日本大動肝火!中國會報複到什麽地步?
那個開日係車被“愛國青年”砸穿腦袋的中國人
悲劇!快遞員因送錯包裹被殺 1個"幽靈定位"引發的血案
中國“稀土震撼”要來了?不過似乎對日本效果不大
特朗普讓北京知道,中國已可以與美國平起平坐
中國警察發片:“日本好危險”、“乖,咱不去”
台積電老臣被曝攜20多箱機密資料跳槽英特爾?
罕見!以色列出土1.2萬年前陶偶 疑見最早“人獸交”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正眼看你一眼我就輸了——大清的“怒視外交”

讀明史的小院 2025-11-20 17:38:09

在清朝的對外接觸史中,始終存在一種奇特的禮儀邏輯:外交不是為了討論問題,而是為了展示天朝的尊嚴。在此種心理之下,外交時的表情、姿態、服飾、上下位序被視為是比條約本身更重要的事。

大清官員們往往相信,隻要在場麵上贏得氣勢,就等於贏得了談判。於是,“冷臉以對”“目不旁視”“手藏袖中”成為許多場合的基本動作。這些動作本身微不足道,卻代表了一個思維框架——以天朝中心的自信壓倒對話,以禮儀姿態取代利益交換。這種觀念後來深刻影響了清朝的對外判斷與實際決策。

正眼看你一眼我就輸了——大清的“怒視外交”

最典型的案例是乾隆接見馬戛爾尼使團。1793年,這位英國使者希望以平等外交姿態遞交國書,而清廷則堅持以朝貢模式來處理。乾隆特意安排禮部官員與侍衛列於兩側,全程要求保持肅立、冷麵,以顯示天威。

當時的英國記錄寫道:“中國官員雙手藏在袖中,以不屑的冷眼注視著我們”(“They stood with their hands concealed in their sleeves, staring at us with an air of disdain.”)。在英國人眼中,這種接待方式毫無誠意可言。英國人不認為這是威嚴,也不認為這是禮儀,而是拒絕交流,甚至是敵意的流露。

禮儀衝突使得雙方無法進入任何實質議題,清朝本可以借此次接觸了解英國實力,進而了解世界,但最終卻因姿態堅持而錯失機會。

這種場景在乾隆與嘉慶時期多次出現,英國使團記錄中多次寫到清廷大臣的“hands in sleeves, staring coldly”。



與英國、美國等遠方國家如此,麵對俄國這樣現實力量強大的鄰國時,禮儀邏輯依然主導。尼布楚談判期間,清方代表屢次強調必須“儀製不虧”,對俄國使團的行為也常以“失禮”評判。

而在條約商定前,清廷內部奏折關注的依然是“番使隊列鬆散,有乖恭敬”,而不是對方的軍事部署或實際目的。外交被簡化為一場表演,似乎這並不是一場關乎邊境安全的談判。

類似的情景在晚清依然反複出現。鹹豐年間,肅順曾代表朝廷接見英法等國代表。英語文獻記載,當西方代表試圖解釋條約條款時,肅順雙手負袖,不說歡迎話,也不請坐,隻是以居高臨下的眼神盯著翻譯和對方代表。而在溝通過程中,肅順幾乎全程以沉默應對,臉上帶著“仿佛對一切都不屑一顧的表情”。

英法外交官記錄形容肅順:“He stared at us with disdain, hands hidden in his sleeves.”

另一位隨員在日誌中記錄道:“他不發一言,隻以冷淡的目光盯著我們,仿佛我們打擾了他的清淨。”(“He refused to speak, fixing us with a cold indifferent stare, as if we were intruding upon his peace.”)

此類記錄大量存在,它們共同呈現出一個模式:清朝官員傾向於在禮儀上保持絕對優勢,希望通過姿態威懾對方,而不是通過規則談判解決問題。



這種“怒視外交”的後果很快在19世紀全麵顯現。由於官員過度強調禮儀勝負,他們往往把外交目的置於次要地位,更忽視軍事與科技的巨大差距。鴉片戰爭前後,多份奏折把英國艦隊的舉動解釋為“見我水師森嚴,不敢輕舉”,理由不是情報分析,而是“彼見我軍容整肅,麵露懼色”。

然而英國海軍日誌卻記載:“他們擺出嚴肅的姿態,但我們既不畏懼,也不認為那是真正的軍事力量。”(“Their officials displayed a grave posture, but we felt no fear; it was form without force.”)清廷基於表情讀出的“勝利”,往往是對方眼中的無意義禮節,從而形成決策上的結構性誤判。

更嚴重的是,禮儀優先的邏輯讓清朝官員無法真正理解國際秩序的變化。他們把外交等同於場麵,把談判等同於“壓住對方氣勢”。這使得清廷不僅無視了歐洲工業化帶來的實力差距,也喪失了收集信息、評估風險的基本能力。許多本可通過談判化解的衝突,被硬生生拖成軍事對抗;許多本可通過妥協換取時間的局麵,被表情和姿態堵死。



清朝在19世紀的連續失敗固然有複雜原因,但禮儀遮蔽現實是無法回避的一條深層結構。

回看這一段曆史,所謂“怒視外交”並不是一個動作,而是一整套認知方式:相信氣勢可以取代製度,相信姿態可以掩蓋弱點,相信禮儀可以抵擋世界的變化。表情越嚴肅,越自以為強大;禮儀越繁複,越誤以為秩序穩固。

可惜世界從不按表情運轉。等清廷意識到禮儀失效時,已經沒有退路;等他們準備談判時,已經沒有談判籌碼。清朝的禮儀外交最終沒有守住任何體麵,卻用僵硬的姿態加速了帝國的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