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整體進入流感流行季,且以甲型H3N2流感病毒為主。它和普通感冒有什麽區別?又該如何預防?

數據:
流感活動持續上升,H3N2卷土重來
11月20日晚,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發布的《流感監測周報(第46周)》顯示,11月10日至16日,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動都在上升,全國共報告955起流感樣病例暴發疫情。
所謂流感樣病例暴發疫情,是指一周內,同一地區或單位內出現10例及以上流感樣病例,經縣(區)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核實確認,並通過“中國流感監測信息係統”報告的疫情事件定義為1起流感樣病例暴發疫情。
監測數據還顯示,2025年第46周,全國(未含港澳台地區)流感監測網絡實驗室共檢測流感樣病例監測標本21313份,其中7002份(占比達32.9%)為流感病毒陽性,99.1%為甲型流感。其中,H3N2亞型占比達99.4%,H1N1亞型占比達0.6%。

圖源:中國疾控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甲型H3N2流感病毒近兩年未在國內大範圍流行,公眾普遍缺乏免疫基礎。這意味著公眾對H3N2的免疫力相對較低,會“更容易”感染,專家預計今年流感季感染人數或將增加。
與以往相比,南、北方省份哨點醫院報告的流感樣病例比重均高於前一周水平,也高於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同期水平。

圖源:中國疾控中心
在國家疾病預防控製局近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疾控中心專家介紹,預計今年秋冬季我國流感疫情高峰可能出現在12月中下旬和明年1月初。
症狀:
流感≠普通感冒,重症可致死
流感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病毒可以分為甲、乙、丙、丁四個型別,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節性流行。
此次占據主導的甲型H3N2,是常見的季節性流感病毒之一,其在全球流行曆史可追溯到1968年。相比於去年主要流行的H1N1,H3N2的傳染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且常引發下呼吸道並發症,如肺炎。

在醫院就診的人群。新華社發 許新園 攝
盡管流感(Influenza)在中文中稱為“流行性感冒”,但其與普通感冒(Common Cold)存在較大區別——
感冒等普通呼吸道疾病通常由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或普通冠狀病毒等引起,症狀集中在上呼吸道,以流涕、鼻塞、打噴嚏為主,全身症狀較輕,極少出現高熱。
而流感的核心特征是起病急驟且全身症狀突出。患者往往在數小時內就會出現超過39攝氏度的高熱,而且可持續3天至4天,還會伴隨全身肌肉關節酸痛、乏力、食欲減退等症狀,以及咽喉痛、幹咳、鼻塞、流涕等。這些症狀會讓患者不得不臥床休息,與感冒等普通呼吸道疾病的輕中度不適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流感的真正危險在於其引發的嚴重並發症。
流感病毒會削弱人體呼吸道的防禦能力,讓細菌有機可乘,進而引發繼發性細菌性肺炎。這也是流感致死最常見的原因。與此同時,流感病毒還可能直接侵襲心髒引發心肌炎,或侵入神經係統引發腦炎、腦膜炎。而感冒等普通呼吸道疾病通常很少引發嚴重的並發症。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流感每年在全球可導致300萬到500萬重症病例,以及29萬至65萬與呼吸道疾病相關的死亡病例。
預防:
五類高危人群更應及時接種疫苗
在H3N2名稱中,“H”和“N”是病毒表麵的兩種糖蛋白刺突,是病毒用來入侵細胞的“鑰匙”。H(血凝素)負責幫病毒“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細胞上;N(神經氨酸酶)負責在病毒複製完成後,“切斷”連接,讓新的病毒顆粒去感染其他細胞。

流感病毒的結構示意圖。其中HA和NA蛋白的型別決定病毒的亞型。(Fields virology,6th edition)
H和N的“型號”如H1、H3、N1、N2會經常發生細微的改變,這叫“抗原漂移”。正是這種特性導致身體的免疫係統可能認不出它,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種新的流感疫苗來預防。
事實上,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及其嚴重並發症最有效、最安全、最經濟的基礎措施。接種疫苗雖然不能完全阻斷感染,但可顯著減輕症狀、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
國家衛生健康委建議,所有6月齡以上且無接種禁忌的人群,都需要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以下五類高危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後易發展為重型/危重型病例,更應給予高度重視,提前接種疫苗:
年齡小於5歲的兒童 (年齡小於2歲更易發生嚴重並發症);
大於65歲的老年人;
肥胖者;
妊娠及圍產期婦女;
伴有以下疾病及狀況者:慢性呼吸係統疾病、心血管係統疾病(高血壓除外)、腎病、肝病、血液係統疾病、神經係統及神經肌肉疾病、代謝及內分泌係統疾病、惡性腫瘤、免疫功能抑製等。
預防甲型流感的關鍵在於減少病毒傳播、提升個體免疫力和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除了接種疫苗,日常要勤洗手,避免用手觸摸眼、鼻、口,保持環境清潔、多通風。此外,均衡膳食,多攝入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適度運動,保證睡眠充足,能增強抵抗力。流感流行季節盡量減少到人群密集、空間密閉的公共場所,如需前往應科學佩戴口罩。

患兒家長在西安市兒童醫院門診藥房排隊取藥。新華社發
治療:
大多1至2周可自愈,出現這些症狀別硬扛
包括甲流在內的流感屬於自限性疾病,在發病3~5天後發熱會逐漸消退,頭痛、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也會逐漸緩解,健康人群通常1至2周可自愈。
如果不慎中招流感,解決方法的核心原則是及早就醫、對症下藥、科學護理。
及時就醫
若出現以下症狀,建議及時就醫——
39℃以上高熱且退熱藥物效果不佳;
劇烈咳嗽、呼吸急促、胸悶、憋氣等嚴重症狀;
劇烈頭痛、頻繁嘔吐;
發病超過5天症狀無緩解趨勢。
居家休息
如精神狀態良好、無明顯頭痛且胃口正常、發熱低於38℃時可居家觀察,多飲水,多吃蔬菜水果並清淡飲食,保證睡眠。避免前往公共場所或與他人近距離接觸,直至症狀基本消失。
規範用藥
在醫生指導下規範使用抗病毒藥物,用藥黃金窗口期是症狀出現後的48小時內,越早用藥效果越好。常用藥物有奧司他韋、瑪巴洛沙韋等。這些均為處方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購買服用。
家庭防護
患者與家人保持適當距離,建議分餐,加強通風,接觸後及時洗手。
患流感期間,科學的護理有利於縮短病程,合理的飲食、舒適的康複環境能讓患者好得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