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這首小詩,是對永恒的美的熱烈歌頌。以夏日做陪襯、比較,彰顯超越自然的永恒的美。咋讀會誤以為詩人是在謳歌自己的情人: 情人眼裏出西施,把自己的情人看做盡善盡美。細讀會發現,莎士比亞極其高超地使用“模糊”手法,先是讓讀者以為詩中的“你”是詩歌敘述者的情人,在將“你”跟夏日比較的過程中,指出現實中的夏日的美既有缺陷,也短暫易逝,而“你”則是盡善盡美而且永恒的。這就不能不讓有點頭腦的讀者提問: 這詩歌敘述者的情人怎麽竟然能超越衰老和死亡?他們的愛情怎麽能盡善盡美、永恒不衰。莎士比亞在結句中點出“你”是活在詩歌裏。換句話說,是詩歌具有盡善盡美和永恒的生命,而且還在不斷地“生長”即發展。這個盡善盡美的“你”是詩歌裏的情人(當然詩人很可能是從現實裏的情人那裏得到了熱情和靈感)。
詩歌讓個人生活中的情人在一些瞬間看起來盡善盡美;對情人的婉轉衷情也幫助我們接近了詩歌。但是歸根結底,生活中的美都是有各種局限的,也是轉瞬即逝的。隻有詩歌中的美才能永恒。
佛陀以“筏”喻“法”,說“佛法”就像渡船,並非“彼岸”,而是讓我們得以乘坐著到“彼岸”去的工具。類似的,我們也可以說"愛情“,或更廣泛地說“生活”,也是“到彼岸”的“工具”或“路徑”,我們憑了這“工具”或沿了這“路徑”去走進了詩歌的美。
很多人,年紀大了,“成熟了”,就輕視詩歌: 不現實、不真實。 這樣的人大大誤解了詩歌,以為它本是生活的描摹。這其實也誤解了“生活”。 無詩的生活並不比有詩的生活更“現實”或“真實”,就像豬的生活並不比人的生活更“現實”或“真實”。
莎士比亞的這首小詩裏有一點點早期現代英語的用法,可能對有的讀者小有障礙。我不憚貽笑大方,給它們都加了注釋。除此之外,這首小詩的語言還是比較平易的。
【原文】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理解】
thee: 你。 (早期現代英語中在非正式情景中做賓語的單數第二人稱代詞)
這句字麵的意思是: 我要不要將你跟夏日作比較? 這句話的語氣很親近,似乎是在對一位情人說話。為什麽是跟夏日而不是春日比較呢?也許春日還不夠熱烈?
【原文】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理解】
Thou: 你。 (早期現代英語中在非正式情景中做主語的單數第二人稱代詞)
art: 是; 即“are”。 (隻跟“thou”一起)
temperate: 在用於氣候時,表示不過於冷,也不過於熱。 用於人的性格時,類似中國人美德“溫良恭儉讓”中的“溫”,即“溫和”
rough winds: 劇烈的風
darling: 可愛的
buds: 新芽、花蕾
shake: 搖動
lease: 本義是“合同(期)、協議(期)”。在這裏“summer’s lease”可理解為“夏日佳期”,強調佳期有盡。
hath: 有; 即“has”
date: 時日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 has a period that is all too short
這句的意思是: 劇烈的風會摧殘了五月可愛的蓓蕾,何況夏日也是佳期苦短,你則是更可愛、更溫和。
短暫的東西讓人珍貴;嬌柔的(易受摧殘的)東西讓人愛憐。這些意像與你的“可愛”和"溫和"交織在一起,讓讀者感覺到這些美好的東西觸手可及。
【原文】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理解】
too hot: (形容詞) 過於熱的
the eye of heaven: 天之眼。指太陽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太陽閃耀著光芒
complexion: 表情
dimm'd = dimmed。 暗淡
這句的意思是:有時酷熱的天之眼閃耀著光芒,常常它金黃的麵容卻暗淡無光。
【原文】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理解】
fair: 在這裏的意思是“美妙”
fair from fair: 在這裏的意思是“美妙中的美妙”,也就是“極致的精妙”
declines: 衰落、退化、老化
untrimm'd = untrimmed。未經修剪的。在這裏的意思就是“非人力所能改變的”
By chance: 出於偶然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 or by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自然的轉向
這句的意思是: 出於偶然,或出於非人力所能及的自然的轉向,所有極致的精妙都會凋零
【原文】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理解】
thy: 你的。 (早期現代英語中在非正式情景中單數第二人稱的所有格,用於以元音開始的詞語前)
eternal: 永恒的
ow’st = owe。但在這裏的意思是“擁有”
這句的意思是: 然而,你永恒的夏天不會消逝,你所擁有的精妙也不會被遺失。
讀到這裏,讀者也許會想:這詩歌敘述者的情人,無論如何也還是個人,她(他)的美妙怎麽就能永存? 是這個詩歌敘述者發了熱昏,在說夢話吧?且看下文莎士比亞的點睛之筆。
【原文】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理解】
brag: 誇口
wander’st = wander。漫遊、遊蕩
shade: 陰影
lines: 在這裏指一行行的詩歌,或簡稱“詩句”
grow’st = grow。 發育、生長、成長
“So long lives this”中的“this”指詩歌的神韻、美妙
這句的意思是: 死神也不能誇口說你行走在它的陰影裏,因為你是活在超越了時間的永恒的詩句裏: 隻要人們還有呼吸、隻要人們的眼睛還能看見,詩歌就不會失去生命,也把生命賦予了你。
原來這個“你”不完全是個“生活”中的人或情人,而是詩歌裏的人物。但“生活”中的情人,跟“詩歌”中的情人,也並非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你“在這首詩中的模糊性,正是詩人手法的高妙所在。當詩人幫助他(她)的情人走入詩歌,讓那情人與詩歌都進入了永恒。
莎士比亞雖然愛用極端的誇張,但這首詩的結論卻讓一切都顯得合情合理。至少它說明“文學”並非“生活”的描摹,它“高於”生活(或者說高於沒有文學、藝術的生活),又讓生活更加豐富。
好像跟《雨巷》是有些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