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文心

語言、文化、思想、藝術
個人資料
正文

倫勃朗的“刺瞎參孫” 【名畫欣賞】

(2025-07-16 20:50:42) 下一個

倫勃朗的油畫“刺瞎參孫”取材於舊約《聖經·士師記》。參孫是以色列的大力士,曾做以色列的士師二十年,能徒手撕裂少壯獅子,也曾拿一塊驢腮骨,就擊殺以色列的敵人非利士人一千人。 非利士人要報仇,但不是參孫的對手。


後來參孫在梭烈穀喜愛一個婦人,名叫大利拉。 非利士人的首領上去見那婦人,對她說,求你誆哄參孫,探探他因何有這麽大的力氣,我們用何 法能勝他,捆綁克製他。 我們就每人給你一千一百舍客勒銀子。 - 《聖經·士師記》16:4


大利拉就去誆哄參孫,但參孫三次都對大利拉說了假話,非利士人沒能得手。但後來參孫被大利拉糾纏不過,說了實話: 如果剪掉了他的頭發,他的大力就消失了。

大利拉使參孫枕著她的膝睡覺,叫了一個人來剃除他頭上的七條發綹…他的力氣就離開他了。 大利拉說,參孫哪。非利士人拿你來了。參孫從睡中醒來…非利士人將他拿住,剜了他的眼睛 - 《聖經·士師記》16:20-21


倫勃朗的“刺瞎參孫”所畫的就是非利士人剜參孫眼睛的場景,發生於一個山洞中。根據《聖經》的記載,那山洞是參孫居住的地方:


…他便下去,住在以坦磐的穴內。- 《聖經·士師記》15:8

 

倫勃朗的油畫最著名的特點就是強烈的光線明暗對比,這幅畫也不例外。在這幅畫中光線從左邊的洞口照進來,正照在故事的主角參孫的身上,讓觀眾的注意力聚焦於奮力掙紮的參孫。而洞內背光的地方、沒有正對洞口的地方則非常晦暗,隻能看出極端粗略的輪廓。把這場暴烈的打鬥,安排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好像把觀眾拘束於參孫的近旁,更能切身體會到參孫的蠻力。

畫中有兩個“有名有姓”的人物。一個當然就是故事的主角參孫,長得的確是虎背熊腰,正在奮力掙紮。我們可以看見參孫頭頂的頭發已被剪去。畫中參孫的麵像相當醜陋粗野,咧嘴露出滿口暴牙簡直像馬牙。這個參孫除了看起來力大無窮外,沒有任何別的方麵給人好感。雖然參孫是《聖經》裏的正麵人物、以色列的英雄,但似乎在倫勃朗的眼裏隻是極端一個野蠻的人。我們如果客觀地讀《聖經·士師記》,得出的對參孫的印像也好不到那裏去。可以說《聖經·士師記》顯示的是以色列人還相當原始落後時的思想狀況。有人已經猜測:雖然摩西十誡的故事據《聖經》記載發生在參孫之前,其實倒是後來文明進步以後的以色列人所寫作的。摩西十誡說“不可殺人”,而參孫隻為跟非利士人打賭輸了三十套衣裳,就出門去殺了三十個無幹的人奪了他們的衣裳來給打賭贏了他的人。《聖經·士師記》對參孫這樣的行為毫無異議,更談不上批評。可見在《聖經·士師記》的作者眼裏,那樣做非常正常。倫勃朗作為一個十七世紀的歐洲人,對參孫沒有好感是很合情合理的。


另一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是大利拉。她右手持一把剪刀,左手抓住一團從參孫頭上剪下的長發,像是正在奔逃出洞外,但又回頭看參孫一眼,好像是很想知道自己剪掉了參孫的頭發是不是真的使他失去了大力。


畫中還有五位“無名有姓”的人物,都是非利士的武士。 其中三位非利士武士在與參孫搏鬥。其中第一位從參孫身後雙手緊箍參孫的脖子(4); 第二位用粗大的鐵鏈鎖住參孫的右手(2); 第三位左手壓住參孫的脖子,右手握住一把短劍刺進參孫的右眼(1)。 第一位武士的頭盔已經在搏鬥中脫落,掉到地上。此外還有兩位非利士武士,一位手持長矛,指向參孫的心髒(5),像是預防那三位不敵時,馬上一茅刺死參孫;另一位高舉砍刀,像是正叫喊著猛衝過來(3)。


我覺得這幅畫中很值得欣賞的是正在與參孫近身搏鬥的三位武士的麵容、盔甲、和武器,包括2號武士手中的鐵鏈和手銬。從裝束上看,這三位武士不可能是參孫同時代的非利士人。倫勃朗不是在再現曆史,而是在進行一種藝術的創造,把三位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搬進了參孫的故事中。中世紀歐洲騎士的武器和盔甲同時都是精致的藝術品。第一位武士手上戴著的是五指分開,同時手掌、手指可以彎曲的金屬手套;所以他是用手握著短劍的劍刃向參孫的右眼刺去。倫勃朗看來很欣賞那些武器和盔甲的藝術性,所以極其精致的畫出了1號和2號武士的盔甲、和武器的各種細節,與參孫身上粗野的蠻力相對照,這兩位武士的盔甲的金屬質地、機械構造、裝飾花紋、幾何線條、和在幽暗中反射出的光澤都極具美感 - 文明的美。這兩位武士的麵容,相較於參孫的麵容,也體現了人的心智的進步。我的觀感是倫勃朗描畫的是文明對野蠻的勝利,文明進步的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我隻看過魯本斯畫的,而且記得是黑白,疫情前。
這幅震撼。哪家美術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