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文心

語言、文化、思想、藝術
正文

厄科與納西瑟斯的故事

(2025-02-18 16:35:33) 下一個

 

 

藍水精萊奧裏奧佩的兒子納西瑟斯(Narcissus)是一個令無數人一見鍾情的美少年。然而他非常得意於自己的美貌,從來沒有看上過誰。
 
厄科(Echo。 意為“回聲”)是一個山精,本來口齒伶俐,能說會道,但被大神宙斯委派去纏住天後赫拉聊天,好讓他脫身去跟別的山精們調情。明白過來後,大怒的赫拉懲罰厄科除了能重複別人的聲音外,再也發不出自己的聲音(此即希臘神話中“回聲”的來源)。
 
一天,厄科在山林中看見了正在逐獵的納西瑟斯,深愛上了他。發不出自己的聲音的厄科,雖然渴望跟他對話,卻隻能悄悄跟在納西瑟斯身後在叢林中穿梭。又是一天,納西瑟斯發現逐獵的同伴都跟他跑散了,就大聲喊“誰在這裏?”。厄科趕緊囘答“這裏”。納西瑟斯四顧不見藏著的厄科, 又喊:
“過來吧”
“過來吧”
“幹嘛躲著我”
“幹嘛躲著我”
“我們一塊吧”
高興得心都快跳出來的厄科,一邊大聲回答“我們一塊吧”,一邊從藏身的樹從中跑出來,摟住心愛的人。不料納西瑟斯一把推開她跑掉了:“我寧死也不要你留在我身邊”。“留在我身邊”,厄科哀求。但納西瑟斯已經跑遠了,留下心碎、蒙羞的厄科。
 
納西瑟斯就這樣拒絕了無數男男女女對他的愛情,還把一把利劍扔給死命追求他的阿米紐斯,叫他去死得了。阿米紐斯在納西瑟斯家門口對著蒼天大喊:諸神啊,你們要為我複仇。然後把那把劍插進了自己的胸膛。
 
獵神阿耳彌斯聼見了這哀求,懲罰納西瑟斯,讓他愛上不會愛他的人。結果納西瑟斯一天在山間一潭美麗清澈的泉水裏看見,並愛上了自己美麗的照影。但當他試圖親吻那照影,嘴唇隻能接觸到冰涼的水麵;當他張開雙臂擁抱那照影,那照影就破碎了。當他被自己那可望卻不可及的美麗幻影折磨時,可憐的厄科就默默地在附近痛苦地看著自己心愛的人被痛苦折磨,但卻無能為力。當不堪折磨的納西瑟斯用一把短刀刺進自己的胸膛時,厄科也就像被刺進了胸膛,跟納西瑟斯一起喊出“啊,別了,生命”。
 
在納西瑟斯死去的地方,長出了一朵白色的花,人們就叫它納西瑟斯花(即中國的水仙花)。厄科的身體逐漸地化為塵土,但她的聲音永遠在山林間回蕩,直到今天你還能聽到她的聲音。
 
【後記】
在這則希臘神話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一個現代心理學詞匯“納西瑟斯症”,通常譯為“自戀症”。患“納西瑟斯症”的人,對別人缺乏興趣、體諒、理解、和同情;從表麵看很自信、自高自大、不把別人放在眼裏,但實際上卻又非常虛弱,像離不開空氣一樣離不開一個“高大上”的理想自我形象,需要別人不斷地讚美和肯定。當別人的態度、言語、行為有損他的“高大上”形象時,他就會非常憤怒並報複。納西瑟斯不會愛別人,也不真正愛自己,而是愛一個理想的自我形象(在神話故事中被形象地描繪成“愛上自己在水中的照影”)。
 
“厄科”是另一種人,這種人沒有強大的自我,缺乏自信(在神話故事中被形象地描繪成“發不出自己的聲音,隻能作別人的“回聲”),在精神上極端依賴自己所愛的對象,也就常常被自己所愛的對象輕蔑,得不到愛的回應。這樣的人非常可憐,令人同情。
 
厄科與納西瑟斯的故事,千百年來,被無數詩人吟詠,隻因愛一個人而得不到回愛,是深切的人生之痛。
 
當代日本導演岩井俊二的佳作《花與愛麗絲》是二個小女孩的unrequited love故事,在接受采訪時,岩井俊二竟麵色凝重地說,那是關於我自己的故事。有多少藝術承載了藝術家的“厄科之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