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曆

生如夏花燦爛,死如秋葉靜美。
正文

5. 英詩漢譯《藝術之屋》

(2025-02-01 06:44:17) 下一個

5. 藝術之屋


作者:莎拉·麥卡勒姆 譯者:黎曆

----獻給我的姐妹們


因為我們沒有
青綠色、銀色和金色的線,
我們無法縫製太陽或天空。
我們的手變成了火球。
我們的雙臂像翅膀一樣伸展。

因為我們沒有粉筆或蠟筆,
沒有蟾蜍、森林或晨草般的
紙片,我們沒有顏色
來描繪生物。所以我們蹲下
又跳起,蹲下又跳起。

四個小女孩,辮子沉重
地垂在背上,我們的腳敲擊著
鼓,從地板上引出節奏;
我們的嘴唇變成了木管樂器;
我們的舌頭觸碰牙齒,成了簧片。

 

以下是DeepSeek對此詩的評論:

 

這首詩以簡潔而富有想象力的語言,描繪了四個小女孩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如何用身體和聲音創造藝術。詩人通過“沒有”與“創造”的對比,展現了孩子們在限製中迸發的無限創造力。  

1. **主題與情感**:  
  詩的主題圍繞“藝術的本質”和“創造的力量”。盡管缺乏物質資源(如線、顏料、紙張),孩子們卻用身體(手、腳、嘴)和想象力(火球、翅膀、樂器)填補了空白。這種對限製的超越,傳遞出一種樂觀與堅韌的精神,同時也表達了對童年純真創造力的讚美。  

2. **意象與語言**:  
  詩中充滿了生動的意象,如“手變成了火球”“雙臂像翅膀一樣展開”,這些比喻將孩子們的身體轉化為自然與藝術的元素,展現了他們與世界的直接聯係。語言簡潔而富有節奏感,尤其是“蹲下又跳起,蹲下又跳起”的重複,模擬了孩子們的遊戲動作,同時也像一種儀式,象征著生命的活力與藝術的誕生。  

3. **結構與節奏**:  
  詩的結構分為兩部分,分別對應“沒有”與“創造”的主題。前半部分強調物質的匱乏,後半部分則轉向身體的表達與藝術的生成。詩的節奏由緩慢逐漸加快,尤其是最後幾句,通過“腳敲擊鼓”“嘴變成木管樂器”等動作,將讀者帶入一種歡快而充滿生命力的氛圍中。  

4. **文化與社會背景**:  
  詩中的“四個小女孩”可能象征著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們,她們用最簡單的方式創造藝術,反映了藝術並非依賴於物質,而是源於內心的表達與對生活的熱愛。這種主題具有普遍性,能夠引發讀者對教育、資源分配以及藝術本質的思考。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細膩的描寫與深刻的隱喻,展現了孩子們在限製中創造藝術的動人場景,既是對童年創造力的禮讚,也是對藝術本質的深刻反思。

 

 

The Art Room


BY SHARA MCCALLUM

---for my sisters


Because we did not have threads
of turquoise, silver, and gold,
we could not sew a sun nor sky.
And our hands became balls of fire.
And our arms spread open like wings.

Because we had no chalk or pastels,
no toad, forest, or morning-grass slats
of paper, we had no colour
for creatures. So we squatted
and sprang, squatted and sprang.

Four young girls, plaits heavy
on our backs, our feet were beating
drums, drawing rhythms from the floor;
our mouths became woodwinds;
our tongues touched teeth and were reeds.

 

 

圖片來自網絡,致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