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後,中央電視台開展了一場“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麽”的特別節目,節目期間,記者采訪了不同的人,也得到了不一的答案。回答“家風是什麽”,其實是很困難的,但不過與那令人吐槽的“你幸福嗎”的問題相比,直不可同年而語,故受到了人們大眾的一致好評。
首先,這個節目終於喚起了一種民族遺忘的記憶——原來中華民族還有優良的家風傳統。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告誡,一個人應先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聖人倡導“仁禮”為根基,強調“修身”與“齊家”,其中包括對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對待之道。亞聖進一步為角色發展確立了行為規範,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等。再拓展“睦族”、“睦鄰”,確立個人在龐大家族和複雜鄉鄰中的本分。最後是逸出親族與鄉黨的範圍,入仕為官,誌在君國。可見,這家風是一個民族道德構建的基石。然而問題是近百年來,中國的家庭製度、家庭價值遭到不間斷的反複衝擊,家庭功能逐漸弱化,傳統的優良家風流失殆盡。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把殘存於民族記憶中一點點優良家風掃蕩一空;斯時,在強大的政治高壓之下,子女與父母為仇敵,揭發批判父母,甚至脫離父子、母子關 係。兄弟鬩牆、夫妻反目的親情悲劇比比皆是。文革初期許多地方流行過如此一說:“炮轟爸爸,火燒媽媽,全家改組,我來當家。”父母都被揚棄,人倫則無所依附,造反若此,家風何存!今天,無論我們怎樣成天為GDP自豪著,你不得不承認中國社會道德普遍淪喪,人際關係疏離和社會倫理失範。人們常感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原即是基於對現實的認識而已。今天,中央電視台策劃這一檔子節目,以圖喚醒民族中家風家教的記憶,無疑是功在千秋的善舉,是重拾人倫教化的好方式。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傳統文化資源,搶救家風家教,傳承優良的傳統美德基因,科學地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成分;真正重構新時代的父子愛、兄弟和、夫妻情、鄉鄰睦、朋友義、師生恩……這一切,隻有從社會最基本的細胞 “家庭”入手,才能夯實整個社會道德大廈的根基。
其次,中央電視台的記者們作訪談,可以問“你家的家風是什麽”?似不可問“什麽是中華民族家風”,因為這個問題太大,要說清中華民族的家風,非宏篇巨製而不可。幾千年不斷發展完善、耳提麵命的家風,已形成了一種博大精深的家風文化;既為文化,就不是簡單可述的。家風是什麽?家風,就是家庭的風氣和習俗,是代代相傳的規矩和準則,是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小到大都需遵循的祖訓,是能夠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風尚。中國古人的家風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至深,其核心為“五常八德”。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八德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重視人倫情感,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特點,中華文化的人倫情義正是通過家庭代代相傳。追溯曆史,不管是鍾鳴鼎食之家還是販夫走卒之徒,無不重視家族成員對這些規矩的遵守和執行。遠在春秋戰國,家風家教多散見於各種經典著作中。及至漢末,據 《三國誌·魏誌·邴原傳》注記載:“三國杜恕著家誡。”盡管是書未能傳世,但至少知道開始出現家教專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齊思想家顏之推為了告誡子孫不可自恃門第、驕逸怠惰,希望子弟能將士族門風維係不墜,於是寫下洋洋灑灑二十篇的《顏氏家訓》。據統計,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有百種以上,這些家風、“家訓”雖然彼此內容有差異,但是其基本義都是倡揚“仁義禮智信”的文化精神,這也正是中國傳統價值體係中最核心的因素。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既是形成家風的基礎,又通過家風在每一個家庭中傳承。總之,家風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得以發展的載體。
在社會生活中,芸芸眾生,多為普通人,所以決不可能如曾國藩、傅雷一樣把家風付諸文字,形成係統。但是,普通人有著基本的做人準則,那怕目不識丁,他似乎本能地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這靠的就是家族傳承,自小耳濡目染。現代心理學已證實,嬰幼兒的早期記憶影響一生一世,我國有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正是說明孩童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家庭,好家庭是良好品質的成長沃土,好家風是美好人格的生態環境。所以,過去幾十年對家庭的漠視與否定,真是禍哉且烈矣。家風不存,又何來社會風清氣正?總之,傳承家風就是在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所以內涵極為廣泛。
時下談重振家風,實是任重道遠。這次舉國重提家風,好確是好,隻是晚了些時日。要知道,家風需要一個家族、一代人乃至數代人日積月累才能形成。正如同諸多從曆史中傳承下來的傳統一樣,家風早被百年狂飆的時代無情割裂。“五四”時期,家庭被視為“舊俗”與“萬惡之源”,倡揚應“以革命去之”;當時,諸如《三綱革命》、《家庭革命》之類的文章大量出現,其中,許多無政府主義者主張取消家庭製度。例如劉師培在署名“申叔”《天義報》上發表《毀家論》中說:“欲開社會革命之幕者,必自破家始。”柳亞子公開主張“非孝”,說父子應以兄弟相稱。他寫詩給兒子柳無忌雲:“狂言非孝萬人罵,我獨聞之雙耳聰。略分自應分小友,學書休更效爾公。”由此他更進一步主張廢除倫常,並賦詩曰:“共和已廢君臣義,牙慧羞他說五倫。種種要翻千載案,堂堂還我一完人。”如此革命,不寒而栗!若人倫俱廢,則禽獸不如。過去,我們總是過於誇大“五四”運動的革命性,根本忽視了其負麵的破壞力。所幸的是,這些極端的言論隻囿於文化人中,對家風的掃蕩不能形成氣候,因為絕大部分民眾仍恪守傳統的優秀家風而不變,由此影響教育了下一代。然而,到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其對傳統文化的摧毀有二個最突出的特點,一是普遍性,華夷賢愚,無一幸免;二是徹底性,所謂除舊務盡,觸及靈魂。這樣,所有的傳統文化,無分莨莠,“把小孩與洗澡水全都倒掉”。據胡鞍鋼先生研究統計,1949—1976年這27年的曆史中,共發動了67次政治運動,平均每年2.5次。作家老鬼在他的自傳體小說裏坦率真誠地描述了文革中自己對家庭、特別是對母親楊沫的造反行為。他一邊與同學抄家,一邊對母親說“我恨你……我決心和父母決裂,投身世界革命……”甚至還殘忍地把兩個姐姐用繩子捆起來,勒得她們痛苦哀叫,還把兩隻臭襪子塞進了她們的嘴裏。在文革中,這決非個案,而是司空見慣的常態。著名的思想家章太炎說得好:“公理之未明, 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惜乎新的革命的倫理觀未能建立,傳統的又棄之殆盡;事實上,要構建新的倫理觀,又怎能失去傳統這個基礎!
縱觀今天,社會普遍性的行為失範、道德失衡、精神失措,喪失了基本的“禮義廉恥”。我們不能把這些社會問題全部歸責於家風、家教的缺失,但是,如果依然有嚴格、質樸的家風,如果從小就一次次地被長輩諄諄教誨,上述事情發生的概率一定會少得多。
今天談重振家風,根本的問題是上梁己不正,下梁無樣。如今社會的“老一輩”基本是上世紀四十、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這一代人有一個特殊共性,那就是自小深受無數次殘酷鬥爭的洗禮,靈魂深處有太多的塵囂,而且頑固地堅守這些心魔,決不願意改弦更張。不說別的,文革過去幾十年,有誰為自己的暴行與獸性反省過?老鬼的文字懺悔,陳小魯的口頭道歉,實乃個案而已,這星星之火,不可燎原,根本無濟於全民族的反省。在今天的社會中,自己摔倒訛詐好心相扶的年青人,買房之後聽說降價去房產商處打砸鬧事,自己什麽都不懂到處捕風捉影喊打假專揀軟柿子捏,跳廣場舞音響開得震天撼地吵得青年人寢食不安而猶覺理直氣壯……這許多匪夷所思的行為,其主角就是我們這些“長輩們”。網民有一句精確深刻的話說:“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真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如此的一代,把上輩好的家風揚棄殆盡,把自己人性中的惡永遠保持,怎麽能做好文化傳承的橋梁,上已不承,下何啟之,思之再三,徒作長歎。當然,不能對我們這些“老人”全盤否定,這些也許是個案,但從普遍性來看,今天的我們這批老人既比不上一輩,也有愧於下一輩。
總之,弘揚傳統的優秀家風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這項偉大的工程決非一蹴而就,不是電視台一、二次活動就能見效,必須要有一個長遠和艱苦、甚至有反複的過程;其次,這項工程也決非幾個人能完成,而是要傾舉國之民,全民皆“家風”,尤其是我們這一輩的許多“老人”,不深刻反省,不脫胎換骨,欲承上啟下,恐成空談。不過這是很困難的,至少我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