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個開心。

天南地北,虛虛實實,過去未來,隨便說說,想那說那。--- 也不全是瞎掰,信不信在你。
個人資料
遍野無塵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陝西的八大怪:“秦腔吼起來”(1)

(2017-06-04 13:10:26) 下一個

白嘉軒點了"斬單童”。又有同學貼出"斬單童“。星期天沒事,說說 陝西的八大怪:“秦腔吼起來”,權當湊個熱鬧。

語雲: 民風淳樸性彪悍, 秦腔花臉後破天,台下觀眾性歡暢,不怕戲台會震翻

對於秦腔的吼,要回答幾個問題:  1)為什麽要“吼”?  2)怎麽樣“吼”? 3)誰在“吼”? 4)誰能幫著吼? 5) 將來還要不要(會不會)吼?

 

說說秦腔的“吼”

遍野

秦腔藝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秦腔起源於周(寶雞岐山),發展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盛行於明,繁榮於清,經曆輝煌,蔚為大觀。秦腔劇目豐富,形式多樣,流派紛呈,名伶輩出。秦腔流傳廣為於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秦腔最為古老的是寶雞的西府秦腔,並保留了大部分古老的發音。秦腔具有獨特的唱腔、充分反映陝甘人民的性格和民風。

  1. 為什麽要“吼”

關於秦腔的吼,我們先說說: 為什麽要“吼”。

其實秦腔的所謂“吼”,是說和別的聲樂藝術相比,聲音高一些,強音多一些,聲調悠長一些,音域寬一些,聲音波形方一些,對觀眾的感染強烈一些。

眾所周知,藝術來源於生活。秦腔的產生和發展,當然和當地的生活息息相關。秦腔是來原於黃土高原的藝術,是孕育於秦嶺山脈的藝術,是廣寒闊野大地的藝術。記得當年的幾首陝北民歌,唱時也是要放開著嗓子扯著脖子。歌唱家郭蘭英的唱的《南泥灣》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一個特征是是音高,另一個是悠長。那是地闊人稀,山高水遠的反映和結果。也是生活中的必須。

就說日常生活吧,如果一個人站在山頭上,要和另一個山頭上的人交談對答,用吳越地域的綿綿軟語,肯定是不靈光的。聲不高聽不到,音不長聽不清。生活是這樣,源於生活的藝術也必然是這樣。藝術就是誇大了的生活。所以陝北民歌和秦腔唱功,都不僅會帶有原始的生活氣息,還會更加突出生活中的最明顯的特征。例如唱腔中的“高亢”和“悠長”。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域產生該地有特征性的藝術。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些陝北民歌,如果在吳越之地唱起來,可能會成為很難接受的噪音,因為地狹人稠。在吳越之地,如果每個人(或者大部分人)都是高喉嚨大嗓門的說話交談或歌唱,肯定會有一小部分人瘋掉。然而在陝北,這是必須,不會是問題(至少在過去)

陝北高原上和秦嶺終南山裏的人,在他們當地說話唱歌,聲音高而沒有壓抑,音調悠長流暢而無羈絆。但是,當他們來到八百裏關中,這個人煙略較稠一點的地帶,這個盆地式的秦川,他們必須改變一下說話唱歌的習慣,人的心情不得不改變,於是就有了秦腔中唱功中“壓抑中的急燥””和 “入囚籠不得出的火氣”的影子。 這是否因此就有了高原和盆地生活經曆的雙重心態的藝術性反映。

秦腔有苦音和歡音。秦腔的苦音和慢板苦音是最為特征的唱腔,是區別於其他聲樂於的典型特征。用秦腔表現壯烈、激昂,高亢的情緒和悲憤,痛恨、深沉、懷念、淒涼的感情最為拿手, 例如用秦腔表現, 斬單童, 荊軻刺秦王,霸王別姬,抗戰怒潮等場景,是再好不過的。那還是由於西北廣寒之際所孕於的藝術。

當年秦始皇能一掃六合同意中國,也不單是靠商鞅變法,大概也要靠大秦之地人的血性好武,身體彪悍,戰場上吼殺震天。陝西人吃飯論盆(大碗),調味用辣,打架用頭,休息靠蹲 (不坐),吃食是寬麵,旅行帶大餅(鍋盔),睡覺枕石頭,陝西人的性格就是倔、強、硬、碰,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是直來直往的“楞娃”。從其他人的眼光來看,這完全是獅子的做派。獅子的表演表現當然應該是“吼”,難倒要讓獅子象小羊小貓發出“咩咩”、小鬆鼠“吱吱”的叫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遍野無塵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zl9876' 的評論 : 同意你的看法。意思一下就可以,因為藝術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的升華。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以我個人的觀點,整個的劇,其實就用這一處秦腔就足以,曆史具有他的嚴肅性,這是其一,同樣讓更過的人很容易的明白了劇的真實內容,這是其二,我們看到的太多的電視劇,誰有都用了地方言語了呢,大宅門用了嗎?無論用什麽語言為的是提高劇本的高度和質量,過多的用地方語最後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遍野無塵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olar_bear' 的評論 :
謝謝,稍微改了一下,把秦統一和秦人的彪悍聯係在一起。
polar_bear 回複 悄悄話 最後扯到商鞅變法那幾句太牽強,刪了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