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01)
2018 (52)
2023 (1)
2025 (1)
王老師寄來兩首最近的新作詞,讀後感慨,遂記如下。
一
《天門謠,甥贈航拍照》
騫贈航拍圖,看藍川,滌我鄉愁。
疊雙鏡,老眼數花簇。
笑離穀歌辨阡陌,再配詩文說新舊。
灞水流,鄉鎮興,村村小樓!
老師喜得外甥贈送的航拍圖,一位老眼昏花的老頭忙著拿放大鏡仔細查看老家的變化,躍然紙上。 為什麽呢,因為鄉愁。不僅看航拍圖,還要對照著網上查辨,可見老頭子的認真。認真背後的原因還是鄉愁,是對故鄉的懷念。結果怎麽樣,是“灞水流,鄉鎮興,村村小樓”。老頭子開心,繼而詩性大發,抒情論比舊貌換新顏。
再看語言魅力。“灞水流,鄉鎮興,村村小樓”。灞水流,點出航拍的地點是灞水灞川。誰都知道灞水在何處,是故鄉,這就夠了。灞水流也隱喻著時代的流逝和進步,體現在“鄉鎮興,村村小樓”。“鄉鎮興”, 肯定是農村,所以老師高興的是故鄉農村的巨大變化,鄉土情深,心係故鄉農民,我想,老師當時一定想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並感慨和具有這種知識分子千年來所綿綿的高尚情懷。
作者沒有用舊貌換新顏,翻天覆地,巨大變化等空洞的辭藻,而是“村村小樓”這種最簡單平實,卻是最生動的語言,讓農村的變化躍然紙上。這種用最樸實但生動真切的描述,是對語言驅駕的高超能力。
二
《臨江仙. 清明思鄉》。
夢中灞濱撫柳,醒後歸途再數。
生我育我此熱土,謀食走八方,桑梓係心頭。
莫道陋室薄技,回味暖寒正謬。
琵琶弦上或可訴,明月雲端外,清泉溪邊流。
過去的文人墨客送客於灞濱,折柳相贈,祝福對方“通達平順”。如今作者夢中不忍折,為撫柳,則更添無限情。一個“撫“字,映射出作者對送別時刻的珍惜和懷念,自然會在醒後想到再歸。然而路途遙遠,隻能仔細盤算。為什麽如此留戀歸途,因為有“生我育我熱土”。
懷念故鄉是人之常情。但是,如僅限於懷念,還是層次不高,作者在懷念故鄉的同時,又回想追憶一生的作為成就,總結人生的起伏寒暖,思想在深化,境界在提升,終於“琵琶弦上或可訴”。人生其實是一種藝術。正如大曆史學家馮友蘭先生所說的,“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懷念故鄉應該屬於自然境界,成就功名屬於功利境界,不過在作者看來,那仍然屬於“陋室薄技”,不足多為道也。道德境界則可以論證其“暖寒正謬”,然而更高的境界則要訴於“琵琶弦上”,達到人生的藝術境界。最後,人生的最高境界應當是“天地境界”,當如“雲外明月,溪邊清泉”,天地中至明(月)至清(泉)之豁達通透。“明月雲端外,清泉溪邊流” 當是人生的追求和佳境。
再看文字的藝術魅力。 如果把“明月雲端外,清泉溪邊流“ 改為“明月長空照(或明月雲中行),溪水泉邊流”如何? 都不如原作好。“明月雲端外”,則脫離了雲端,不受雲端世俗的幹擾影響,淩空超然。然而明月用自己的光輝和智慧影響著雲層雲世。所謂出世入世,積極影響雲世。明月長空照呢? 則完全脫離雲海不再入世,就有些孤芳自賞的嫌疑。“明月雲中”則世俗的羈絆太重,失去人生的超然。“溪水泉邊流”,則寓意不如原作好。溪水不一定是清的,幹淨的,很可能沾染了世俗的汙染。“清泉溪邊流” 的泉水不僅清澈而且純潔。但是清純的泉水,又會流入旁邊溪中,從而在稀釋淨化溪水方麵做出自己的貢獻。確有出世的灑脫和入世的情懷。
同樣的詞句,讓我想起王維的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名句。沿溪而上的“水窮處” 畢竟是泉源,所謂追本求源,正是道家的真諦。“坐看雲起時”,雲剛起,當然不是陰天,自然可見日頭當空。“雲起” 則追日, 自然可見日頭高高在上。“明月雲端外,清泉溪邊流” 和王維的名句幾乎意境相同, 區別在於,一個是白天日頭, 一個是晚上明月。 王維是閑來遊樂自娛,老師是夢後思考感慨。 從行到“水窮處“,到坐看雲世的追日, 都可見王維追求的是出世尋道的超然,老師的詞句中卻有出世的灑脫和入世的情懷。所以我以為老師的詞句比王維的意境要好。
最後,老師的詩詞,大都沒有用太華麗的詞匯,而是用最簡單的詞語,大眾語言,卻能淋漓盡致地表達情深意濃,人生哲理。因此我想到,武俠小說中越是高手,越不用常用利 劍長矛等武器,而一個棋子,一顆石子即能出敵致勝,其所謂‘摘葉成鏢’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