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我——禪的智慧

(2023-08-06 18:34:16) 下一個

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是研究佛學的,但是卻非常喜歡乃至崇尚佛學。今生未成佛教徒,蓋六根未淨也;而不研佛學,乃根基甚淺也。至於喜歡、崇尚佛學,是緣於佛有善惡因果之說,緣於佛有天地自然之大智慧。

佛告阿難曰:“如汝所問受報不同者,皆由先世用心不等,是以所受千差萬別。”在佛家看來,人生於世,富貴貧賤賢愚妍媸之不同,全是因為前世業報而造成的。我們不要用唯心唯物的理論去評價其是非曲直,但這個世界上,“善”絕對是第一要義的元素。若人人心存善念,信奉因果,則心有敬畏,麵對萬事有所為有所不為;由是就能推己及人,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是則天下皆堯舜也。所以,佛家倡揚行善去惡,無論在什麽時代什麽地域,都是應該大力宣揚奉行的。

佛家的偉大,更在於有大智慧,無論去讀任何一部佛家經典,處處可見智慧閃爍,片言隻語,言簡意賅,直指心性,開愚啟智。佛家的智慧,不是持家、濟世之道,也不是立身、治國之術,而是能淨化心靈、消除痛苦的大智慧。佛家認為,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如果心不亂動,人則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妄動則人必妄動,動必傷其身痛其骨,於是就會有了人世間諸般痛苦。

昨日靜坐,默念王維“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的句子,突然想起家“無我”之境,反思平日所言所思,竟然如石擊水,令我心頭一震。檢視自己人生,年過花甲猶迷茫不知所措,個中原因甚多,但未達“無我”之境,實在是根本之所在。佛言“無我”,無,不是“沒有”的意思,乃指於事於物不執著、不在意、不上心、不為其所困;我,當然是自己,但佛中之“我”,實際有三個內涵,一是肉體的我,一是自認為的我,一個是真實的我。三者之中,最難達到“無我”之境的是“自認為的我”。過去,老朽總以為自個兒能放下自我而自負,仔細思量,僅能部分放下肉體的我、真實的我而已,至於自認為的我,又何曾放下過?人生之所以難以放下自認為的我,無它,乃少自知之明的大智慧是也。

自戀是人類一大痼疾,“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與才高八鬥的曹子建,紙上談兵的趙括,與雄敵萬人的李廣,其自戀是一致的,前者甚至超過後者。曹植、李廣諸輩,尚有本錢,可謂自負而已;而司馬衷、趙括之流,無知至甚,實為自戀。反思吾輩,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身無雞鳴狗盜之技,苟且偷生於塵世;不以為羞,反沾沾自喜。平生了無功業,無所誇飾,乃搜腸刮肚,嗜痂為美;曾在一文中自謂立功立德立言三者之中,立功不成,立德立言稍有所成,今思是語,羞愧難言。平生寫過一些文字,卻無一字能傳之後世,垃圾耳。平生未曾作惡多端,但心中常有邪妄,俗物也。以此而自負自矜,直是羞殺世人。又正是心中有自戀,所以常有昂頭戴麵、誌得意滿之醜態,他人礙乎情麵而不言,自己缺乏智慧而不自知,實為愚鈍之甚也。

今得思悟佛家“無我”之境,檢討平生過失,亦可謂“亡羊補牢”,猶未為晚。過去事,過去心,功不可記得,過必須記得;現在事,現在心,隨緣即可,無緣即止;真正打破“我執”,以平常心做平常事,無滯無礙,“菩提花開”,智慧真如,大徹大悟

禪宗有名言:“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看見鬱鬱的黃花,那就是我們的般若智慧;看見青翠的竹子,那就是我們的法性身。心包太虛,心納萬物,塵世俗心俗念一順則百順、一自在則千萬處自在,如是則處處良辰美景,人人菩薩心腸,修煉了自我,愉悅了他人。今書於此,謹記於心,不妄想成其正果,但圖日有所進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