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給他一個愛你的機會

(2023-07-20 17:57:20) 下一個

兒子在北京工作,很多時候,總是說要買什麽什麽好吃的,或者說有什麽適合老爸老媽穿的衣服,一定要買雲雲;對此,我們總是堅決拒絕,偶爾寄過二次,也總是叮囑再不要買了。父母去了北京,總愛領著去外麵下個館子,機場往返,一定要定好滴滴快車。對於這些做法,總是遭到我們的教育和批評,因為一則考慮到他經濟的不寬裕,二則生活還是要艱苦樸素;比如去機場,北京地鐵極為方便,何必要去打的?隻是,每次與兒子發生爭論的時候,兒子總是感到沮喪和委屈。

對於這些小事,一向都不在意,直到有一天,讀到一篇小文章,其中一段寫道:

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實習歸來,我們在帶隊的教授家裏撮了一頓。愉快的晚餐結束後,桌上杯盤狼籍。幾個同學搶著要洗碗,教授卻滿麵笑容地阻止道:“不急,有人洗呢。”

    教授將碗筷放進水池,先衝去油汙,然後,輕輕地走到他八十高齡的老母親身邊:“媽,洗碗嘍……”同學們一下子都楞住了,隻見老太太一改餐桌上的委靡,精神煥發地走到水池邊,慢騰騰地洗起碗來,花了半個小時才把碗洗完。

   教授高興地對老太太說:“您辛苦了,歇歇吧。”他拿了塊毛巾,給母親擦手。教授攙母親回房後,又返回廚房,把碗重新洗了一遍。

教授對著詫異的我們說:“做母親的沒有不想為孩子做點什麽的,即使她老了,但在她眼裏,兒子永遠需要她的幫忙。讓她洗碗,她就會感到兒子需要她,一整天就會過得充實。孝敬父母,除了幫助父母外,還要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愛你。

讀了這段文字,不隻讓我茅塞頓開,而且令我汗顏,吾之不曉情理,一至如斯!文章寫的是說兒子應該讓母親有愛你的機會,推而及之,父母也同樣要給兒子孝敬的機會,對兒子的一份孝念,無論大小,都應該欣然接受,不能斷然拒絕。譬之如我,兒子當下雖不富有,但孝念自是存乎心中,有了機會想表示一下,父母真不該完全拒絕。雖說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兒女省事省錢,可如是再三,則會讓兒子傷感的。如果說兒女拂逆父母之愛是為不孝,那麽,父母拒絕兒女之愛應為不慈。何止是父子兄弟親人之間,世上芸芸眾生,社會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其相處之道完全是一致的。我們常常提倡愛人,卻往往忽視了接受他人的愛!我們完全應該明白,愛是互相的,絕非單向的;愛不隻是單純的奉獻,必須還有不是索取的回饋。人與人之相處,必明是理,否則久而久之,必生罅隙。

反思自己,愚之甚矣。自認為平日多能援手助人,也從不奢圖回報,曾有言誡之諸生曰:“不要接受企圖你有回報的幫助”,因為真正的幫助是絕對不求回報的。平生無甚能力,但隻要有人求助,可以問心無愧地說,無論是誰,真還是做到“兩肋插刀”,且從未貪受回報,所以也曾有一丁點兒“江湖”虛名,心裏也常引以自豪。可有一件事,至今尤難忘卻,二十年前,做著個小頭目,有一屬下,命運極為坎坷,曾有一件大事,鼎力相助,使之安然度過難關。事後,曾送厚禮,斷然拒之;再次宴請,亦拒之。後來,有朋友告知,說這下屬悲傷痛苦,甚至有些許怨艾。當時一聽,甚覺詫異,吾吝其家境貧寒,不欲讓其破費也。今日思之,實為自己不近人情,不恤人心,不受其禮可也,連請宴亦不就,實則悖乎人情物理。一丈之恩,一分之報,耗金極少,獲益殊多,遂雙方之願,寬對方之心,吾卻拒之,傷其心哉,吾之不慧,一至於此!

由是更傷心者,是自己為不孝之至也。父親遭逢那場運動,英年早逝,母親曆盡困苦,劫後餘生,當時我們兄弟總是想母親勞苦一生,貧困一生,能讓她過幾天衣食無憂、安享其成的好日子。弟弟們在農村,母親雖然不愁衣食,但總要去幫弟弟們帶小孩、做家務,一天到晚,辛勞疲憊。為了讓母親“幸福”,於是我們兄弟商量,不顧母親反對,接到城裏長住;當時我兒子在幼兒園,家中了無雜事,我們想這下母親可以享享清福了。誰知進得城來,未及半月,母親堅決要求回去,她說小住三五天可以,長住則期期不可。今日思之,罪在不孝!因為當時母親總是想為我們做點洗衣、掃地、刷刷碗筷的事情,而我從不允許她去做,洗衣有洗衣機,拖地又不習慣,至於三五個碗筷,真不用她動手,難得有這享受清閑的機會,真應該讓她好好歇著。也正是這樣愚蠢的所謂“孝心”,讓自己的母親可以幸福的晚年變得痛苦;當日,如果能如上文中那位先生一樣,讓母親刷刷碗筷掃掃地,那怕是幫上倒忙地更髒了,也應讓母親去做。現在回想當年母親一句嘮叨:“我是個沒用的人了,什麽事也不能做了”,當時聽了,總是說母親多慮,年紀大了,當然不能做事了。今日思之,悔恨莫及!

由是可見,孝,不僅僅是要有心,重要的還要懂得方法;今天重倡孝道,誠為善舉,可年青一代,不諳孝道,有其心而無其法,終難孝矣。記住,兒子孝敬父母不隻是“常回家看看”,父母關心兒子一定要給他一個“愛你的機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