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看病,必開處方,而處方的書寫,必須規範,這是毎個中醫都應該知道的最基本的常識,也是毎個中醫必修的功課。
隻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幾乎被今天的中醫們完全拋棄了。
昔時隨父學醫業醫,有二件小事印象極為深刻,一是父輩們看到書寫不規範的處方,總會皺起眉頭說一句:“亂對章”。什麽是亂對章?雜亂無章不規範是也。先君反複告誡,處方務必規範,這是一個醫人最起碼的修養;亂對章的處方,一定會讓同行看不起的,因為處方的亂對章表明辨證施治的水平很是有限。還有一件小事,是自己獨立看病處方後,遠處的病家去別的地方買藥,有幾次老藥劑師會問這是那位老醫師開的處方;為什麽會有此一問,無他,蓋處方書寫規範是也。
關於中醫處方規範,先君頗多教誨,而先君處方,一直是依古範式,即便是現代專用處方箋,都是自右至左豎寫。上下兩行整齊排列,一般一行四到五味中藥,藥下標量;最後在兩行後居中位置寫一至二位中藥,再於左下方寫上“引”字。藥名與份量用正楷,引字用草書,是藥名字體大小的三倍。整個處方排列整齊,錯落有致,字跡工整,氣韻流動,極富美感;甚至可以說,今天很難看到這樣的處方了。
綜合先君之教,中醫處方,大抵有以下幾條準則:
首先,每張處方所開藥物一般是8至10位,最多不能超過13味;至於泡酒及製作膏丹丸散的處方不在此列,過去對於一張處方開上一二十味藥的,先輩們稱之為牛藥郎中。藥不在多,而在於準。前賢立方,藥物味數都不多,大多是四到八味左右,獨參湯就一味人參,交泰丸就肉桂、黃連二味藥,四物四君隻有四味藥,十全大補湯也隻有十位。所謂對症下藥的藥,都是符合充分必要條件的。今天的中醫處方,動輒就是二、三十味,我手頭有一張處方,總共開了64味藥,一張處箋,密密麻麻就寫滿了。這是什麽處方,如此中醫,怎麽能治病療疾?簡直是在草菅人命。
這樣的處方者,往往是病人有什麽症狀,就羅列一些藥味,比如有感冒風寒者,發燒,就把退燒的藥羅列10多味;咳嗽,就把治咳的藥羅列10多味,頭痛,又把止頭痛的藥羅列10多味,這樣的幾十味藥的大拚盤,不唯不能治病,反而害命。中藥治病,特別講究配伍,這是中藥治病的奧秘之所在,也是中醫的神奇之處。如果屬外感風寒表實證,用麻黃湯,四味藥;加減增益,八、九味藥足矣。動不動就是幾十味,連牛藥郎中也不會是這個水平。
其次,處方要講究藥物的排列次序,這是一個不容忽視原則問題。我們知道,君臣佐使是中醫方劑學中方藥配伍組成的基本原則;清人吳儀洛曰:主病者,對症之要藥也,故謂之君。君者味數少而分量重,賴之以為主也。佐君以為臣,味數稍多,分量稍輕,所以匡君之不迨也。應臣者謂之使,數可出入,而分量更輕,所以備通行向導之使也。此則君臣佐使之義也。”處方時務必要遵循這一原則排列藥物次序;讓內行一看就知道是用的是什麽方子,或者合方,一目了然,並能充分體現整個中藥處方群藥的平衡的合力。今天的很多處方,幾乎可用“雜亂無章”來形容,東一味,西一味,隨意塗抹,看不岀君臣佐使,理不清施治脈絡;如此毫無章法的方子,怎麽能療疾去病。
此外,處方也要注重版式,現代白話文改豎寫為橫寫,這是文化的進步,處方當然用橫寫。一般來說,處方物味數以奇數居多,如果是九味藥,則一行寫兩味,四行八味,最後一行居中一味,大多是引經之“使”藥,這樣應該是標準的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