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在愛情上遭遇到一次失望——遠不如她的渣男,一個機遇讓他的命運有所改變,他於是向她提出分手,她有些傷感和不舍,於是電話向我求解。分析了前因後果,於是我勸她放棄,我對她說:“如果獲取是一種能力,那麽,放棄則是一種智慧。”她果真智慧地放棄了。最終證明,她的放棄是對的。
人生在世,有著太多的選擇與放棄,這選擇與放棄,是一種心態,一種學問,一種智慧,是生活與人生處處需要麵對的考驗。愚蠢的人隻懂得攫取,明白的人還懂得放棄;不幸的人隻懂得沉迷,幸福的人卻懂得超脫。
人生很多時候需要自覺的放棄,世間有太多的美好的事物,人非聖賢,對一切美好的東西無不愛之至切,如果都想得到,那麽,最終什麽都得不到。然而,說“放棄”這二個字太容易,而要將“放棄”付諸實施卻太難,尤其是要放棄許多,更是難於上青天。
人之一生,有無數次默默的放棄,放棄一個心儀卻無緣的朋友,放棄某種投入卻無收獲的感情,放棄某種期盼,放棄某種思念,放棄名,放棄利,甚至放棄“進了鍋的鴨子”。無論是誰,都會生出一種不舍的傷感。然而,這種傷感並不妨礙自己去重新開始,而且有了放棄就會有更好的開始。因為這是一種智慧的選擇,因為握在手裏的,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我們所擁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銘刻在心的。夕陽易逝,花開易落,人生擁有的時候,我們一定在失去;而放棄的時候,我們一定有所獲得。
生活中太多的機會、太多的誘惑,也有太多的欲望,可我們畢竟分身乏術,力不從心;許多時候,得到就是失去,而失去也就是得到,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西諺雲,翅膀上係著黃金的鳥兒是飛不起來的。信然。
舉凡人生之放棄,應有四種:
一曰選擇性放棄。人生於世,不能隻是一味放棄。若無獲取,衣食俱無,何以生活?故麵對塵世的誘惑,應有選擇性的放棄。孟子雲:“魚,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道理說得非常清楚,魚與熊掌,不可同時獲取,社會生活的遊戲規則也不允許你二者俱得。相較之下,智慧的人會選擇熊掌而舍棄魚。常見一些人,或有錢,或有權,幾乎想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東西都要攫為己有,大至鯨鯊,小至魚蝦,都不放過。盡管當時你有權有勢,可以大小通吃;但取了“熊掌”,仍不願放棄小“魚”,其禍必不遠矣。
二曰徹底性放棄。世間萬事萬物,不是每個人都有其機緣,有的是可遇而不可求,有更多的則是遇之都不可。比如世界之大,山水勝景多矣,畢其一生,也不能曆天下勝景的萬分之一,沒有放棄行嗎?國家元首隻有一個,一般說來,常人多無這種機遇。因此,要明白,世界上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我們都是無緣的,你想不放棄也得放棄。還是蘇軾說得好:“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至一毫而莫取。”大千世界,萬物有主,各有所屬,皆為定數。凡不屬於自己的,強取豪奪也最終不可能屬於你,所以要放棄到“雖一毫而莫取”。不義之財,即不屬於己之物,若或貪或盜,或搶或騙,即使暫時得手,也必然種下禍根;就算僥幸禍不及身,則絕對最終是禍及子孫。世人常說“天理報應”,絕非妄語,天理者,宇宙大道,事物發展的規律也。
三曰理智性的放棄。此又可謂之強迫性放棄,這種放棄,非外界之不允許,而是自我強迫放棄之。古人曰“急流勇退”,俗語雲“見好就收”,蓋此類放棄之謂也。人處順境,春風得意;身遇順風,乘風破浪,此時要放棄,真不亞於自剜心頭之肉。要放棄,既要有理智,又要有勇氣。須知盛衰相連,福禍相依,乃宇宙之通則,所謂“衰之極者,盛之兆也;盛之極者,衰之兆也”;“火之將滅,必倏忽而明;天之將明,必倏忽而暗”。古人言之鑿鑿,今人何為不悟。“見好就收”,就是理智地在“火”之倏忽而明之時急流勇退,這樣就可能免去自身滅頂之災。貧家小子偶得機緣,平步青雲;斯時一定要反省自我,有何功德,居此高位。一葉小舟,隻能載得三五萬斤,過之則沉矣!如果不善放棄,野心覬覦更高位,到時候身敗名滅,悔之己晚。世人的可悲處就在於前車可鑒而不鑒,執迷不悟而終為飛蛾撲火,悲夫。
其四曰暫時性放棄。有許多很好的事物,亦與我有緣,但也應善於放棄。何故?譬如人之一生,漫漫征途,沿途有鮮花可采,但千萬要牢記,一路上的鮮花與珍珠不可能一次性的呈現在你眼前,必須循序而進,盡可能獲取最好的,則更能享受到美好的人生。更有一種,即便是屬於自己的,但當時的條件不允許你得到時,你必須暫時放棄。可以退而養精蓄銳,積聚力量,等得時機,到了“該出手時”方可“出手”。如果不顧當時條件,強行攫取,大多是得不償失,所謂“欲速則不達”是也。
世人能學會“放棄”,則國泰矣,民安矣,自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