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耶路撒冷-苦殤道-Via Dolorosa Isr-3

(2025-02-18 16:47:16) 下一個

2017年的春天(Mar 8-17),我們去以色列旅遊,行程共有十一天。我們3月8日乘土耳其航空公司航班,先飛伊斯坦布爾,再轉機飛以色列,到達特拉維夫時已是3月9日淩晨。
特拉維夫是以色列西部海濱城市,到耶路撒冷的距離大約是60公裏,耶路撒冷在其東南方的猶大高地上。 

早聽人說過,以色列的安檢和出入境檢查很嚴格(回程時就我們被圈在一個區域內不能隨便外出);不過我們的飛機到達特拉維夫時,已過了午夜。出機場的人也不多,我們一眼就看見拿著小旗子的旅行社接機人在焦急等候。
接下來的一幕令我們大吃一驚,他大概已經接了太多的航班,我們應該是最後一班,還有五、六個小時天就要亮了。我們疲憊不堪且按部就班地等候通關和安檢等程序,那位接機人卻已經很不耐煩,他直接衝進了海關,和機場的人說了兩句話,就拉著我們的行李直接把我們帶出去,上了旅行社的車。

耶路撒冷老城
我們在耶路撒冷的Prima Royale Hotel 住了四個晚上(3/8-12),雖然我們是在3月9日的淩晨才到了酒店。 

我們這個團的主要成員是一群退休的美國基督徒,其中包括了三組牧師家庭。帶隊的導遊是位猶太年輕人,也是一位音樂人,常常提到要在千年古跡上開音樂會。
我們奔波超過了24小時,到酒店稍事休整後(沒有睡眠),就參加了上午的活動—去耶路撒冷舊城和哭牆。當天下午我留在酒店休息,沒有去以色列博物館(死海古卷那部分我曾經在聖地亞哥看過)和大屠殺紀念館(我不忍去看慘不忍睹的屠殺場麵,在南京我也不去大屠殺紀念館)。
雖然猶太人是不信耶穌基督的,但是年輕的導遊在第一站就帶領我們去了耶路撒冷老城,走耶穌最後走的那條“苦殤道 Via Dolorosa”。
耶路撒冷Jerusalem由兩個詞根組成:Jeru(城市)和Salem(平安/和平),意思是“和平之城”。耶路撒冷地處猶太山地的南部,海拔高度約為760公尺,在她西麵60公裏是海濱的特拉維夫,東麵35公裏就是死海。耶路撒冷被山穀與幹涸的河床包圍,其中包括了橄欖山和斯科普斯山(Mount Scopus)。
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同的聖城,亞伯拉罕是他們共認的先祖。
耶路撒冷舊城的麵積大約是0.9平方公裏,直到1860年之前,耶路撒冷的主要版圖就在這古城牆之內;目前老城內人口依然有三萬人上下。
老城牆有八個大門。

從最北的門逆時針數算,依次是希律門、大馬色門、新門、雅法門、錫安門、糞門、東門、獅子門。其中“東門”麵對著橄欖山,  目前完全封閉。東門也被稱為“金門”或“美門”(使徒行傳3:2),在希伯來語中的意思是“慈悲之門”。它是老城中最古老的大門,建於公元6世紀或7世紀。根據《馬太福音》第21章記載:耶穌從橄欖山進入耶路撒冷時所走的城門,據說就是現在位置上的東門。
根據19世紀40年代英國人製作的地圖,耶路撒冷老城分為四個區域,分別是:穆斯林區、基督教區、亞美尼亞區和猶太區。第五個區域是聖殿山(穆斯林稱之為清真寺區)。目前現存的城牆和城門,是奧圖曼帝國的蘇萊曼一世在1535年至1542年間建造的。
老城的城牆上有許多彈孔,其中錫安門城牆的彈痕最密集。錫安門城裏是亞美尼亞人和猶太人區。當1948年英國人從以色列撤出,以色列宣布建國(5/14)。新生的國家立刻遭到中東聯軍的猛烈圍攻。從世界各地回歸祖國的以色列人,勇敢地為真理和生存而戰,保住了神賜給他們的土地;這就是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獨立戰爭。後來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後,錫安門內的原屬於約旦的控製區,才最終被以色列奪回。

走上苦殤道 Via Dolorosa
 

3月9日那天,我們是從獅子門進入耶路撒冷老城。這是耶穌背負十字架所走的苦殤道(拉丁語Via Dolorosa)的起點。我們團中有許多美國中老年白人信徒,其中還有幾組牧師的家庭,所以旅遊景點最先去的就是耶穌受難的苦殤道。
耶路撒冷老城的街巷依然窄小,城裏依然住了不少居民。不過一眼望去,滿眼都是在石板路上接踵而行的遊客。那天我們遇到了一組菲律賓朝聖客,其中一位男士效法耶穌,上身裸露著,被綁在一個木十字架上,其他信徒跟在他後麵走耶穌當年走過的道路。

這條迂回的小路被天主教稱之為Via Dolorosa/苦殤道,共有十四站。在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執導的電影《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基督受難記》中,刻畫出耶穌在此路上所遭受的折磨和苦難。隻是對我而言,這部電影過於血腥,我沒有仔細看過。
參考https://israelmega.com/via-dolorosa

苦殤道第1-9站
苦殤道Via Dolorosa(Stations of the Cross)
起點在獅子門,終點在聖墓教堂;苦殤道共有十四站從第一戰到第九站,主要分布在穆斯林居住區的街巷上;最後的五站在聖墓教堂內,那裏屬於基督徒區。
我們從獅子門進入耶路撒冷老城的穆斯林區,獅子門城門右側的牆上刻著一段阿拉伯語,左側不遠處有耶穌受難圖。
聖經記載,耶穌在受難的前一晚,和門徒一起吃了最後的晚餐,並為他們洗腳。然後耶穌到橄欖山的客西馬尼園禱告。當晚耶穌被猶太公會的人抓走,受大祭司該亞法等人的誣陷和審判。第二天被猶太公會送到羅馬總督彼拉多麵前(此地)。
第一站:目前此地有一所穆斯林的私立小學(El-Omariyah School for Boys,遊人不能入內)。 
從學校窗中可看見不遠處的清真寺。此站的外牆上有尊小型雕塑,刻畫出耶穌被定罪的場景:兩個羅馬兵押著耶穌站在羅馬柱旁。當時,審判耶穌的猶太大祭司不能判人死罪,他們就把耶穌交給了羅馬巡撫彼拉多,逼著彼拉多定耶穌死罪。
第二站:在第一站的街道對麵,是聖方濟會修道院的判刑堂與鞭笞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耶穌在此被判罪、受鞭刑,背起十字架走上苦殤道。鞭笞堂內的繪畫主題都與耶穌受鞭笞有關。這兩站的曆史在《聖經》中都有記載。

第三站到第九站:
第三站:現為亞美尼亞教會的大門口;據說在此地,耶穌因體力不支而跌倒(第一次);牆上有耶穌扶牆的手印。還有雕塑作品:遍體鱗傷的耶穌背負沉重的十字架,跌倒在地。 
第四站:在聖馬利亞教堂門口,有浮雕刻畫出母親馬利亞看到受酷刑將要受死的兒子,握著耶穌的手,忍受著錐心之痛。
第五站:是一所聖方濟會小教堂。當年有一位名叫西門的古利奈人,在此處看到耗盡氣力、步履蹣跚的耶穌。兵丁讓西門替主背上十字架。
第六站:維羅妮卡教堂。有一名叫做Veronica的女子,用手帕替耶穌擦拭臉上的血汗,手帕上就永遠印下了耶穌的麵容。Vera是拉丁文,意思是true;Icon是希臘文,意思是Image,合在一起為True Image of Jesus。 

第七站:現在是一間聖方濟會的小教堂。相傳耶穌在此處第二次跌倒;這裏張貼著宣告耶穌要受死刑的告示,基督徒稱此地為“審判門”(Judgment Gate)。
第八站:現為聖方濟各會禮拜堂和希臘東正教修道院,據說當時有些婦女跟在他後麵嚎啕大哭,耶穌轉身安慰她們。
第九站:也是一所東正教堂,據說這是耶穌第三次跌到之處。在此處從商業街巷右轉,有一條狹窄的夾道,和一小段階梯道路,可以通向聖墓教堂。
此夾道的牆角放了一個十字架,牆上也有雕塑。
苦殤道的第三站到第九站都在街麵上,狹窄的街邊有許多小商鋪,屋簷下懸吊著阿拉伯地毯,各色披肩,出售各種香料、食品、旅遊紀念品、藝術品……。路邊攤上也賣各種食物,還有收費的公共洗手間。
人群中不乏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客,渴慕一生能來一次耶路撒冷,走一遍苦殤道。這不到0.6公裏的路麵,已被朝聖者的腳步摩擦得十分光滑。

苦殤道第十站到十四站
到第九站為止,耶穌走完了街巷上的苦殤道,到達祂要被釘上十字架的各各他/髑髏地。基督教會在此地建了一座聖墓(Holy Sepulchre)教堂。據傳這座教堂是耶穌基督遇難、安葬和複活的地方,更是一處聖地。
苦殤道的第十到十四站都在聖墓教堂之內。
第十站,在聖墓堂大門右後側的小教堂(Chapel of the Franks)中。從這裏開始,就不再出現Via Dolorosa第X站的標誌了。據說耶穌在此處被羅馬兵丁剝去衣服,他們還為分取他的衣服而起了爭執。
第十一站,是小教堂的祭壇。進入聖墓教堂之後,要右轉爬樓梯(各各他是個小山丘,十字架豎立在此地);耶穌與另外兩個罪犯, 
在各各他一起被羅馬兵丁用釘子穿透雙手雙腳,釘上了十字架。
第十二站,是十字架的豎立之處,也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斷氣之處。
第十三站,耶穌被從十字架上取下,馬利亞收斂了他的遺骸,停放在一塊浸透了耶穌鮮血的大理石板上,此石也被稱為“膏禮之石”。 

第十四站是聖墓教堂中的耶穌墓,室內點著熏香、燈光暗淡,據說下麵就是耶穌被收斂入墓之處。我們排了很長的隊才到達此處,很多朝聖客不但禱告,也將雙手、臉頰、信物放在石板上,邊哭泣邊親吻地麵。 
從獅子門到聖墓教堂,這0.6公裏長的十四站苦殤道,展現出了兩千年前,耶穌在世間的最後一段路程。
也有基督教曆史學者說,當年耶穌受苦所行走的路線,應該是從大衛塔到聖墓教堂。現在這條“苦殤道”路線,是在主後16th-18th世紀才被天主教會設計修建的,成為全世界信徒的朝聖路線和觀光客的打卡景觀。
無論如何,走過了這段令我心碎的苦殤道,讓我更深感受到主耶穌所受的苦難,也讓我更珍惜主耶穌的大愛和恩典。
https://israelmega.com/via-dolorosa/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