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生說: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

(2022-12-03 03:44:47) 下一個

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我們首先要做到,不要讓任何麻煩事是因我而起的。那麽一旦遇到了事情也不要緊張,這樣我們就可以遊刃有餘地在無形中化解了很多問題。所以莊子說“無為知主,無為事任”不要憑借自己的聰明,自己的技巧而想去戰勝別人,而想去做成一件事情,人算不如天算,你算的再周密,如果這個事情是因為你而引起的,那麽天均敗之,你必定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我們都知道向內求,但是莊子的宗旨。莊子的思想是無內無外的,要處理好內在的問題,還要處理好外在的問題。莊子《庚桑楚》篇是一篇很好的化解外在的矛盾,以及化解我們內在是非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從頭到尾每一句話,都是在講如何解決內外的問題。“外乎者不可繁而捉,將內揵;內護者不可繆而足,將外揵。”外在的問題再複雜我們都不要緊張,越是遇到難題,越是遇到更複雜的問題,我們越是首先回歸自己的內在,調勻自己的呼吸,讓自己的心境平靜下來。

首先端正自己,調整自己,這時候外在的問題要後之而發,托不得已而為之。並不是逃避外在的問題,並不是不去處理外在的問題,而是要托不得已而為之,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出手就有勝算。“不見其誠己而發,每發則不當”如果你內心沒有平靜下來,因為緊張而先出手,那麽,每發則不當。你一出手就會錯。

業入而不舍,每更為失,你越是緊張越是會錯上加錯,內護者不可繆而捉,將外揵。如果也沒有什麽人惹你招你,而你就有那種說不出來的煩惱,就有那種說不出來的痛苦,要“外揵”,這時候也不需要著急,不需要自責,你要在外在的某件事情上去專注,把關注點放在你能夠身心投入的一件事情上去。無論是什麽事情,不管它有用還是沒用,看似無用,解決了你內在的問題,那就是大用,這種大用隻是你日用不知而已。

我們有時候麵對外在的問題,往往會斤斤計較,麵對任何的問題和矛盾。首先你要想一想對方是什麽樣的人,你願不願意成為對方那樣的人。如果你心裏都不願意成為對方那樣的人,那又哪裏值得和他一般見識呢?井底之蛙對東海之鱉說,你到我的井裏來看一看吧,還螃蟹與蝌蚪,我每天和這些小蝌蚪以及這些小蝸牛鬥來鬥去,不亦樂乎。它覺得自己是一個贏家,覺得自己占便宜了,東海之鱉左足未進,右足已撤。東海之鱉伸了伸頭,把放出來的腳又撤了回來。因為東海之鱉覺得這樣的地方,根本都不值得進去看一下。

我們人也是這樣。有的某些環境下處處都是低能量的人,低級的人,這個“低級”與人的地位和財富沒有關係,指的是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如果某個環境裏,都是那種精神境界比較低的人,這裏麵所有的矛盾都不叫做矛盾,你隻要離開這個地方,他們之間自然就會相互懲罰。如果你也看重了這樣的環境,隻能成為矛盾的焦點,即便你占到了上風,表麵上看是贏了,實際上你吃的虧更大,因為你已經進入了溫水煮青蛙的這種狀態,無形中就被他們同化了。漸漸地就會迷失自我,失去自我。

當然,莊子的理論並不是讓我們成為阿Q那種精神,阿Q 精神是自我麻痹,是一種逃避的行為。莊子在《逍遙遊》篇講到斥晏嘲笑大鵬的時候,就和前麵蜩與學鳩嘲笑大鵬做了一個比較。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蜩與學鳩嘲笑大鵬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它們自己的那種生命尺度決定的那種小見識。而大澤中斥晏,擁有那種廣闊的視野,但是它自我麻痹,慶幸自己幸虧不是大鵬,才能夠在這蓬蒿之間悠然自得,是在自我設限,它不知道,大鵬也是從北冥海裏麵一條很小的魚。

鯤(鯤的本意指的是很小的魚),經過了長期的沉澱,然後才有升華的,所以莊子在《庚桑楚》篇之處:“出怒不怒,怒也不怒”,並不是我端正自己,調和我內心的是非,就沒有脾氣了,我就應該壓抑自我,在不得已的狀態下,該出手該發火的時候,我絕不猶豫,絕不壓抑自我,但是絕不讓它引起我內心的波動,這叫做“出怒不怒”,即便發怒了,即便出手了,本質上還是沒有情緒,本質上還是無為。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一切托不得已而為之。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2022年12月2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