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生說:得道之人返璞歸真

(2023-01-28 01:53:44) 下一個

生活需要做減法,但是自古以來這些得道之人,他們做減法,並不是從自己的吃穿用度上開始的,而是從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首先抽離出來。如果你不能夠從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抽離出來,你會感覺到越來月疲憊,為生活所累。首先,不要在迎來送往上耗費我們的精力,敢於說不。把精力放在自身上麵去。

親近則狹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靠的越近,越會產生那種矛盾和磨擦,所以適當保持與他人的距離,就是獨善其身的開始。“室無空虛,婦姑勃隙”沒有外在矛盾的時候,姑嫂之間,親人之間也會糾紛不斷,矛盾不斷。一些家庭成員之間有外在矛盾的時候,還能夠相互抱團。當外在矛盾沒有的時候,內部的矛盾就開始凸顯出來了。就像《列禦寇》篇講到那個“緩”,河潤九裏,澤及三族。那最後怎麽樣呢?還是避免不了親人之間的相互傷害。

針對“緩”這一家人,莊子說“今世之人皆緩也”。自古以來,外部的矛盾和內部的矛盾相互交替出現,一直都沒有變。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諸多的矛盾和糾纏就會在無形中消失。莊子在《徐無鬼》篇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像被流放的人,被充軍發配的人,發配到邊遠的蠻夷之地,在那個地方人生地不熟,剛被流放在那幾天的時候,隻要遇到自己認識的人,哪怕是一麵之緣的人,他都感覺到非常的開心,被流放十天半個月以後,隻要見到自己國家的人,他也會像見了親人一樣。

當被流放一年以後,哪怕長得像自己國家的人,不管他是魯國的宋國的秦的。。。。他也會喜出望外,這時候就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隻有和諧和美好了。莊子接下來說,如果把他流放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這時候,即便是聽到有像人的腳步聲,他也會感覺到非常的親切,是一種久違的親切感。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第56章說。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人與人之間,如果不以外在利益得得失作為準則得話,就沒有所謂的親疏遠近貴賤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以精神為紐帶,能夠精神同頻的人,他們是不存在時間和空間距離的。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相與為友,他們就達成了一個共同的願望。相與於無相與,相為與無相為。指的就是不在表麵的你來我往,不在於迎來送往上麵,而能夠心在一起。這樣的人在一起他可以“登天遊霧,撓挑無極”。心胸是非常坦蕩的,神明是非常通達的。貴以身為天下,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可以寄天下。這句話是《道德經》裏的原話。

莊子《在宥》篇又原文不動地引用了這一段話,說明這句話是多麽重要。什麽叫做“貴以身”?那就是你用什麽來讓自己的身心達到那種尊貴、高貴的境界。能夠從精神的世界獲取養料來滋養我們的身體,那是最高貴的。這樣的人可以托天下,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因為這樣的人他不會貪得無厭,他不在於外求,而盡量地把外在的東西分享出去。

愛以身為天下澤可以寄天下。如果你能夠從精神層麵,從精神匹配的角度來愛自己,那麽這樣的人就值得寄托,因為他能夠真正地愛自己,愛自己愛得非常徹底。這個表現在一切都要和我得精神相匹配。

比如說男女之間得這種愛情,大部分人並不是從愛自己出發的。每一個人都想找到一個靈魂伴侶,找到一個靈魂同頻的人,能夠惺惺相惜,彼此之間善解人意,這是多麽美好,也是每個人心中的願望和期盼,然而在現實的生活中,往往都是奔著美貌財富地位權利去了。而且感覺是真心喜歡,這就是你沒有分清喜歡和愛之間的關係。

愛是愛自己,愛自己那個精神世界的我。一切要與精神世界的我相匹配為原則,而喜歡是因為你在滿足自己所缺少的東西,你缺什麽你才會要什麽,才會去喜歡什麽,喜歡並不代表愛,這一點非常迷惑人,隻為了喜歡的東西去活著,注定一生蒙在鼓裏,注定活在虛假之中。而為了那個精神世界的我,一切與精神世界的我相匹配,那麽就是返璞歸真,活在真正的愛的世界裏。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2023年1月2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