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風光,鄉土風情,閑適安寧,自給自足的山村生活令現代人心向馳神往。這樣富有詩意的生活,除了住在那裏的人之外,城市裏的大多數人隻能從文學和影視作品中一窺究竟,雖然有點霧裏看花的感覺,但總能聊以自慰一下藏於內心深處的夢想。從古至今,把農耕生活過的像詩那樣的要數田園詩人陶淵明為第一,把鄉村生活演繹成詩那樣精彩的是鄉土文學家沈從文。把山村生活刻畫成詩那般令人注目的以李子柒最為成功。
林語堂曾這樣評價陶淵明,"他的生活會像他的詩那麽自然,那麽不費力。"陶淵明晉朝詩人,曾幾度出仕,因痛恨官場腐敗,不屑與小人為伍,毅然辭官歸隱,回家過著艱苦的躬耕生活。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遁世者,而是把儒家的哲學,道家的閑散生活和文學的浪漫主義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特有人格和生活情趣,在家鄉過著物質貧窮但精神富足的生活。"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他有三大愛好,讀書,"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飲酒,"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寫作,"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
他熱愛勞動,與村民一樣過著農耕生活,"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下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他從不諱言自己貧困的窘況:"夏日無抱饑,夜寒無被眠。"特別是家中經曆一場大火,燒毀屋舍之後,陶淵明的生活更加的貧困和破敗,"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雖然生活清苦,但卻像他的詩一樣,過的那麽的自然,那麽的浪漫,那麽的充滿精神上的追求和快樂。林語堂《誰最會享受人生》:"他就這樣過著一生,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心地坦白的,謙遜的田園詩人,做一個智慧快活的老人"
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清新脫俗的風格,讓後人沉醉於恬靜和諧的意境之中,成為一代代人躲避世俗黑暗,尋求閑適安寧的精神家園。"釆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為我們描繪了南山襯映下的日落的美景,那種回歸自然,怡然自得的精神風貌。他的《桃花源記》更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和平,寧靜,幸福,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一個人人向往世外桃源。如果不是他追求內心的平安,內在的幸福,我們也就無法讀到他的亂世中優美如畫的田園詩和理想中的桃花源。詩人楊萬裏:"淵明之詩,春之蘭,秋之菊,鬆上之風,澗下之水也。"
《桃花源記》借著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的故事,把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呈現在世人的麵前,被譽為烏托邦式的人間天堂,。武陵在湖南常德,而桃花源也就在常德桃源縣。陶淵明生話在江西廬山山麓,他為什麽會把筆觸延至常德桃源,個中的原因我們並不知道,我們隻知道桃花源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它麵臨沅水,背倚群山,蒼鬆翠竹,景色秀麗,坐船沿著沅水上行可進入武江,再入沱江,就能抵達有400多年曆史的湘西小城。
沈從文出生於鳳凰城,他自幼聰明玩劣,在家鄉接受私塾教育,高小畢業後,美麗的湘西風情再也留住這個年青人的心。懷有鴻鵠之誌的沈從文,21歲便離開家鄉,隻身進京,以實現他的文學夢想。離家十餘年後,因母親生病,再次踏上返家的路途。他從桃源坐船一路回到鳳凰城老家,沿途寫了40多封旅途的見聞的書信,後整理成十二篇散文,這就是著名的《湘西散記》,《湘西散記》和中篇小說《邊城》的問世,奠定了他在中國鄉土文化中的地位。
沈從文對家鄉懷著深深的眷戀,他把兒時的生活畫麵都變成了一段段飽含鮮活生命的文字,筆下的人物大多是沒名沒姓的普通人,但就是這些人組成了湘西多彩多姿的生活畫卷。
在散文《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中寫道:"針鋪門前永遠必有一個老人戴了極大的眼鏡,低下頭來在那裏磨針,"
傘鋪,"大門敝開,作傘時十幾個學徒一起工作,"
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熱時總腆出一個大而黑的肚皮用夾板上鞋。"
剃頭鋪,"總有人手托一個小小木盤,呆呆的在那裏盡剃頭師傅刮臉。"
染坊,"有強壯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麵,站得高高的,手扶著牆上橫木,偏左偏右的搖蕩。"
打豆腐作坊,"小腰白齒頭包頭帕的苗婦人,時時刻刻口上都輕聲歌唱,一麵引逗縛在身背後單裏的小苗人,一麵用放光的紅銅勺舀取豆漿。"
豆粉作坊,"遠遠的就可聽到騾子推磨隆隆的聲音,屋頂棚架上晾滿了白粉條。"
屠戶,在肉案桌上"可看到新鮮豬肉砍碎時尚在跳動不止。"
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桶,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幹魚和酸菜,用缽頭裝滿放在門前櫃子上。"……
小小年紀的沈從文在河灘上看殺牛。在橋上"看人在洄水裏板罾,巴掌大的活鯽魚在網中蹦跳。"。上山捉蟋蟀,偷人家園地裏的李子枇杷……一幅幅湘西百姓日常生活的場景躍然紙上,讓人印象深刻。
《湘西散記》裏有美麗的水光山色,五光十色的湘西風情,還描寫一些渺小,卑賤,渾渾噩噩的普通人的悲慘命運,而這些人中又以妓女和水手為主要對象,通過他們的生活點滴,來表達那種樸素的人性美。《湘西散記》讓人看到了那自然淳樸,有如行雲流水般的迷人的“湘西世界”,一幅完整的鄉村藝術的畫卷。
小說《邊城》描寫了湖南與四川交界處小城茶峒船家女孩兒翠翠的故事。天真無邪的翠翠,忠厚老實的老船夫,正直平和的船總順順,執著追求愛情的大老二老兄弟,因為有了他們,小小的邊城才成了一個不分貧富,不講地位,真誠相處,充滿愛的社會,為當時貧苦戰亂的中國營造了一個民風淳樸,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
邊城緊臨四川,而在四川綿陽的山村裏,有一位年輕的姑娘李子柒,她用一個個的視頻為世人打造了如夢如幻的世外桃源。她運用了陶淵明田園風格,沈從文的鄉土風情,穿古越今,盡力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農耕生活之美。她身穿飄逸的漢服,在田野和農舍中勞作,過著自給自足的山村生活。
她的視頻主要分為古香古食和古香古色二部分。前者是以傳統烹飪方法製作美食的過程分享。她自己釀造桃花酒,櫻桃酒,親手製作新鮮豆腐,蘭州拉麵,四川豆瓣醬。她親手宰殺雞鴨,在河中釣魚,下地割麥,赤腳拔藕……然後用傳統的方式加以烹煮,讓人沉浸在那種遠離城市喧囂,寧靜祥和的鄉村生活。她想告訴人們,這種田園式的返樸歸真生活並不需要太多的身外之物。而古香古色主要是以傳統手法製作胭脂、染布製衣,製作文房四寶,手工做各種各樣的生活小物件.。所有的材料都盡量做到就地取材,製作工藝都秉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美麗的山村風情,自給自足的農家生活,古色古香的時空穿越,清新淡雅的個性色彩,是李子柒視頻中所表現的世外桃源。
李子柒的田園世界同真實的農村生活相去甚遠,不真實就會讓人產生疑惑和抵觸情緒,呈現的美就會褪色,甚至是崩塌。陶淵明的田園詩和沈從文的湘西文學都牢牢的建築在真實的生活之上,融匯在至善至美的田園風光中,這樣的作品才會有生命力,才會讓人接受和喜愛。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全國人口的大多數是農民,農村生活是農家苦,還是農家樂,他們最有發言權。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知青返城潮,以及隨之而來的農民進城務工潮,都直接證明了農村並不是田園牧歌般的生活。農家苦是事實,把農家苦過成農家樂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需要很大的磨練和修為,那些至今還紮根農村的人才是最令人尊敬的。農村落後是有目共睹的,但農村也有城市沒有的那份靜謐和樸實,除了田園風光之美外,那裏還有互助互愛的鄉情之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之美,簡單樸素的生活之美,淳樸善良的人性之美。缺少仼何的其中一種美,都不能完整體現直正的農村生活。
陶淵明的詩傳遞著歸隱中的農家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精神富足和快樂可以勝過生活中的貧困潦倒。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風情體現了封閉落後的鄉村風貌和百姓的生活艱辛,也同時展現出淳樸的人性美依然在那個世俗的社會裏熠熠生輝。李子柒為現代人製作了一個個經過精心裁剪和加工的農家視頻,農家苦儼然變成了農家樂,變成了如詩如夢般的生活,這隻能滿足千萬都市人返樸歸真的心靈渴求。悠悠的田園風光,質樸的鄉村生活也已失去原有的精神內含。
如今的李子柒可謂是名利雙收,各種的讚譽和頭銜紛至遝來,財富更是收獲滿滿。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名和利恰恰同淳樸的生活和淡泊的內心視同水火,二者隻能取其一。離世俗越近,也就離真實越遠,雖然踏在田畦間的雙腳還留有泥土的痕跡,但鄉土的芬芳已經散盡。或許還是《鈕約時報》說的對,李子柒隻是一位"田園公主",一位假田園生活之名而收獲成功的"田園公主"
陶淵明辭官隱於野,沈從文封筆隱於市,李子柒卻是用視頻彰於世,而她的田園生活中又缺少些什麽呢?
都在自己!每一個農家小院都可以有一分屬於自己的美好的情懷。
自己邋遢沒有對樸素和美的起碼的追求是中國農村的最大的問題。
中國和中國的農村需要更多的子柒!
================================
你說出了大多數人不說的事實,大多數農村人都很懶。扶貧的關鍵是改變生活態度。
真正的中國農民是什麽樣,我想大家都知道的。
最多算是大外宣旅遊片,不要吹得太誇張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若無義人自傷。在人生中,還是與重情感的人做朋友為何。因為,那裏有情懷與藝術。
都在自己!每一個農家小院都可以有一分屬於自己的美好的情懷。
自己邋遢沒有對樸素和美的起碼的追求是中國農村的最大的問題。
中國和中國的農村需要更多的子柒!
@有個農村網友說,如果農村有李子柒寫的十分之一,我們都不會離開家鄉了
李子柒雖然沒有陶淵明那麽純真,但還是一種樸實的生活選擇。說她假的人,心中缺失點什麽。
這句話亮了。
有錢就任性,有個農村網友說,如果農村有李子柒寫的十分之一,我們都不會離開家鄉了。
那些說李子柒假的人,你們自己有沒有種過玉米,大豆,小麥,土豆,油菜。。。?
都沒有,那你就閉嘴吧!
那麽假的摻水的東西也有人尤其是年輕人當真追捧,真是無語。
=====================
李子柒的田園生活缺的就是真實,一點沒有
想得太多,意境就遠去。
不必上綱上線,這是一個不同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