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藍山清風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上海、大上海和新上海——回滬見聞(下)

(2025-06-21 04:42:59) 下一個

三,魔都新上海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開發浦東,振興上海的熱潮帶動下,大量中資、外資、人才、技術、勞動力源源不斷從全國各地湧入上海。僅僅用了十年時間,上海就有1400座高樓在城市各處拔地而起,同時完成了百萬居民大動遷的壯舉。僅僅過了二十年,浦東的國民生產總值就翻了60多倍。從而徹底改變上海的城市麵貌和產業結構。開發浦東有效帶動了上海經濟的整體發展,再現了東方明珠的璀璨光芒,上海又成為人們心目中充滿活力的魔幻之都。

 

 

上海再次從一隻落毛的鳳凰變成一隻金鳳凰,連老上海的別稱"魔都"也登堂入室地進入官方的話語體係。"魔都"一詞並不新鮮,它出自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日本作家之手。不過在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大家對這個別稱都未曾耳聞,據說這個詞直到21世紀初才又重新流行起來,現在儼然成為新上海的代名詞。但是上海的"魔性"究竟在哪裏?答案似乎千奇百怪,不過也有不少的共識,這個共識就是上海的魔性確實有點邪乎,凡是跟上海沾上邊的,自然而然都會帶著不少的魔性:外灘的老上海,浦東的新上海,大街小巷那些數不盡的美食,看不盡的櫥窗,耀眼奪目的霓虹燈,時髦的紅男綠女。一雙高跟鞋,一件華美的旗袍穿在上海女人身上,恍如又回到那花開茶靡的舊時光。一個普普通通的愛情故事,因為發生在"十裏洋場"的老上海,就會變得格外的緾綿悱惻,動人心弦。一幢老公寓,因為樓裏曾住過幾個文化名人,就受到萬人追捧,瘋癲癡狂。一條舊弄堂稍加改造,便能迎來八方遊客。一部電視劇《上海灘》風靡全國,四十年後的另一部電視劇《繁花》照樣也能紅遍大江南北。如果上海沒有點魔性的話,那是絕對辦不到的事情。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上海猶如一口古井,隻要稍微用力淘幾下,就能淘出汩汩泉眼,流出來的盡是些老上海的絕代風華,其它地方很難有這般的魔法。

 

在外人眼裏,"魔都"魔性十足,但是上海人並不會被這個"魔"字搞得暈頭轉向。因為除了浦東陸家嘴那些超現代化建築群之外,上海的"魔性"兜兜轉轉還是老上海那點僅存的帶著腐敗氣息的家底,對此大家早已習以為常,就像對自己衣櫥裏掛著的那幾件出客穿的衣服一樣的了如指掌。反而是那些外來遊客被這些壓箱底的舊貨弄得暈頭轉向,每天都有一批批網紅景點打卡人,邁著"朝聖"的步子,湧向外灘、新天地,田子坊、張園、文化名人街、武康大樓,為的就是想沾點舊上海的華麗氣息。

 

魔性的反麵是乏味,一日三餐,朝九晚五,上有老,下有小,買菜、做飯、補習、看病、上網、娛樂、聊天、吃飯、睡覺,這一切都乏味的叫人生厭,簡直沒一丁點魔性可言。其實這才是普通人眼中的上海,這才是上海人過得真實生活。

 

不管是魔性還是乏味,對我來說都不重要。我是來探親訪友的,是追憶那段逝去的舊夢而來的,凡是跟我的過去重疊的,有聯係的人和事,凡是能勾起我回憶的點點滴滴,我都會滿心歡喜地徜徉其中,沉醉在美好的舊時光裏。我希望一隻大餅裏能找到一段回憶,一塊路牌能想起一個畫麵,一個微笑能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甚至一句輕柔細語都能讓我想起某個人。

 

我在上海的行程相對比較固定。早晨,去母親那裏請安,陪她一起吃早餐,接著我們有一個上午的時間聊天,臨近中午,我們就帶母親外出吃午飯,吃完飯便把她送回家休息。接著就是我們倆的自由時間,大多數情況是漫無目的的逛街。晚上再陪母親一起吃晚飯,然後就是去外灘、南京路步行街散步,一直到溜酸雙腿才回到酒店休息。這些看似單調的生活還十分的有趣,遠比那些不知從什麽地方冒出來的千年古鎮,歐洲小鎮,來的更加的真實。

 

在這期間我還陪太太去了一趟寧波掃墓。在寧波我僅呆了三天就先回到上海。到家之後,我發現母親的臉色帶著倦容,還略帶著點憂傷。於是我就問她,"媽——是不是我離開的那幾天你沒睡好覺?"

 

她搖了搖頭。

 

"那是為什麽?"我見她遲遲疑疑的樣子,接著又問道。

 

母親終於開了口,說:"幾天前,張惠芬(醫院裏的老同事)女兒打電話來,說她媽媽被送去醫院看急診。醫生診斷是嚴重的營養不良,需要輸血。"

 

我漫不經心答了一句,"那就輸血唄。"

 

"嗨——你說得倒是輕巧。醫院沒血,要她們家屬到外麵去買血,才能救得了她的命。"母親臉漲得通紅,說話也有點激動。

 

"後來怎麽樣了?"

 

"血買來的,人卻走了—— "弟弟在一旁插話道,見我們倆都沒說話,他接著又說道:"以後再也沒有張阿姨來的電話。老媽的生活又少了一個念想——

 

我心裏一陣發緊似的難受。母親過去知根知底的老朋友差不多凋零殆盡,剩下的十根手指都數的過來,二個年齡相仿的同班同學,幾個過去醫院裏的老同事。雖然母親還結識一些早晨做操的新朋友,但遠沒有那些老朋友來得情好甚篤。這些老人當中,年齡最小的都上了80歲年紀,其中有好幾個竟然還是獨居寡居的老人,縱然她們的退休工資都不低,但還是孤身隻影,晚景蕭疏。相比之下,母親算是最好的,不光有錢,弟弟對她的照顧真是無微不至。

 

 

早就聽說如今的醫療體製,已經遠遠偏離了"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初衷,不過實地走了一趟,還是頗為吃驚。母親除了老年人常有的基礎性疾病和眼睛白內障之外,身體並無大礙。雖然如此,我還是趁這次回家的機會,陪她去了一次醫院,給做個眼底檢查。

 

上海第一人民醫院的眼科算是同行翹楚,眼科門診部在醫院的七號大樓。那天早上,我們很早便來到醫院。當我們走近這棟大樓的時候,眼前盡是行色匆匆看病的人,空氣中彌漫著緊張和忙碌的氣息。幾個穿黑製服的保安,神情嚴肅地站在大樓的入口處,虎視眈眈審視著每一個來人。進門先要過安檢,人和物品分開檢查,乍一看還以為我們這些人不是來看病的,倒是像來探監的。進入大廳,接下來就是排隊掛號,排隊測眼壓,排隊看病,排隊做各種檢查,反正一踏進這棟大樓,等待著的就是排不完的隊伍。來看眼疾的老人特別多。這些人當中有子女陪的情況稍微好一些,折騰人的排隊可以由子女們代勞。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夫妻,或者獨自一個來看眼疾的老人,一個個像是無頭蒼蠅似的東奔西跑,那樣子看了讓人心酸不已。本來這把年紀的人腿腳都不靈便,現在又加上眼睛不好使,更是苦了他們,光醫生診室外麵的一台簽到機,就能把這些老人折騰個半死,要不是有好心人幫忙的話。簽完了到,就算是排上看醫生的號,不過也不要開心得太早,接下來醫生開的一大堆的檢查才是重頭戲。活到這把年紀還這麽折騰,真讓人扼腕歎息。走廊上到處是等著就診的病人,呻吟聲,抱怨聲,吵架聲此起彼伏。有病人跟病人互相抱怨的,有醫生跟病人吵架的,更離譜的是一頓大吵大鬧之後,居然還引來了二名警察。一名年輕的女醫生一臉無辜的哭訴,一名男子還在用上海話罵罵咧咧,全然不顧等在一旁的病人。這哪像是在看病啊,簡直比過去的菜巿場都不如。

 

等母親做完一大堆檢查,我們拿著一疊檢查報告,再去找醫生的時候,醫生早就逍遙自在去吃午飯了,更氣惱的是這個醫生下午還不看門診。我們明天再要來一趟,當然不用再掛號,也不用做一大堆檢查,不過還得像探監似的過一次安檢。

 

從醫院出來,我這才理解了為什麽像上海這麽發達的城市,居然還有老人會因嚴重的貧血而去世。在這裏看病,錢當然重要,但這個對老人不友好的醫療服務才是最要命的,它足以讓人望而卻步,很多人就這樣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在家等死。看到醫院裏被病痛折磨的哼哼唧唧的老人,讓人不禁想起在餐館裏胡吃海喝,威風八麵的退休老人,真有冰火二重天的感覺。

 

 

老人不值錢,可是上海對有曆史價值的老建築卻不遺餘力地加以保護。我岀生的那家醫院,我曾經服務過的單位,甚至連我家的舊宅的門口都被釘上一塊"上海優秀曆史建築"的標牌。我心裏不禁納悶想,"這些空無一人的所謂的優秀曆史建築,難不成都要搬進建築博物館裏去展覽?"直到有一天跟一個親戚聊天的時候,才恍然醒悟過來。

 

有一天,我們心血來潮,想去一趟北外灘,在那段江堤上散散步。5月初的上海,晚上6點,天空還有一抹夕陽的餘暉。我們從外灘往北走,穿過外白渡橋,上海大廈,然後向右拐,進入東大名路,沒走幾分鍾,便來到了北外灘航海公園。公園裏正在舉辦一個"咖啡文化節"活動。沿著北外灘的堤岸,擺著上百家的攤位,一家緊挨一家,左右兩邊,綿延數百米,沿途音樂聲振耳欲聾,倒也吸引不少的遊客。出了這個活動區域,堤岸上的遊人明顯減少。

 

此時天色漸暗,華燈初上。我們沿著堤岸的步道悠閑散步。我們的右手邊是浦東,對岸盡是一幢幢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無數的燈光映照在黃浦江麵上,波光粼粼,美侖美奐。我們的正前方是一條寬闊的濱江步道,綿延近2公裏。左手邊是枝葉茂盛的綠樹帶,有供人休憇的長椅,有供人騎車的專用道,還有一幢幢現代化的建築——寫字樓、酒店和住宅。不過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堤岸上的行人少的可憐,甚至有的路段前後左右就我們兩個人,行走在江堤上,冷清清,陰森森,隻有從旁邊大樓裏投下的燈光,給我們壯了不少的膽。其實不光是北外灘,其它地方也能看到這等的畫麵,巨額投資卻收益甚微,是好大喜功,還是決策有誤?帶著這樣的疑慮,我便問了那位親戚。

 

隻見他微微一笑,說:"現在看似冷冷清清,等萬邦來潮的時候再拆,再建,你說還來得及嗎?"

 

這話聽得我一頭霧水,我隻能機械地回答:"來不及——是來不及——真的來不及——"原來一切的一切都在下一盤大棋,一盤叫人啼笑皆非的大棋。一切都著眼於子虛烏有的以後,我還有什麽可說得呢?

 

 

同陌生人聊天,遠比同熟人說話來得開心。有一次,我們在四川北路上閑逛,忽然我想要吃湯圓,於是我們便來到了有湯圓之王的"四新食苑"。一跨進店門就覺得很親切,隻見店堂寬敞明亮,裏麵清一色擺放紫紅色八仙桌,現在很少看到像這種樣子的店鋪。我們點了4隻黑洋沙餡的大湯圓,一碗冷餛飩和一碗冷麵。

 

正當我們吃在興頭上,忽然從桌子的另一邊飄過一個男聲,"我可不可以坐在這裏?"我不用抬頭看,光聽那彬彬有禮的腔調,準知道他是個上海人。

 

"隨便坐—— "我用上海話回答道,還是埋頭吃我的湯圓。

 

這人坐定後又接著說:"一個人吃4隻大湯圓,蠻結棍的。"

 

這時我才抬頭打量了他一下。這個男人70歲左右,帶著一副眼鏡,頭戴一頂遮陽帽,上身穿一件白色襯衫,顯得精明能幹。我回道:"很久沒吃了,4隻還嫌不夠吃。"

 

這時一名女服務員走了過來,接過他遞上的小票。他接著又開口說:"我也是長遠沒吃了,不過撐死隻能吃2隻,一甜一鹹,舒舒服服。"

 

我卟哧一笑,"我吃4隻,而且都是甜的。"

 

"看得出,你不住在上海,一上來就想煞煞卜卜吃一頓。"

 

"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吃2隻是我們這幫拆遷戶的最愛,想吃了,一部地鐵過來吃2隻,解解饞。吃4隻大多數是回鄉探親的,特別是從外國回來的朋友——

 

我哈哈大笑了起來,"難不成我們都是從西伯利亞來的餓狼?"

 

"哎——儂勿要笑。阿拉心裏都清爽,現在有本事的上海人都一個個往外跑,沒本事的要麽拿著拆遷補償住在鄉下頭,逍遙自在地享清福,要麽頭脛伸得老長苦巴巴的等待拆遷。"

 

"是啊,四川北路怎麽變得這麽的冷清,橫濱橋以北稍微還有點人氣,不過跟以前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

 

"現在好好的上海都是外地人的天下,阿拉上海人都快成阿鄉了。"說完他也嗬嗬笑了起來。

 

聽了這話,我實在笑不岀來。上海的現狀雖沒他說的那麽誇張,但也反映出一個事實,很多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都搬離了市區。其實我們無論行走在市區的哪條馬路,還是去購物中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人怎麽這麽的少,上海不就是以人多而聞名天下的嗎?人潮帶來錢潮,錢潮又吸引人潮,正向循環才能欣欣向榮,一個人口淨流出的城市是不會興旺發達的,老上海是如此,大上海也是如此,可是新上海卻反其道而行之,市中心留下一個個人口黑洞,晚上黑燈瞎火,行經其地如過鬼街,讓人毛骨悚然。

 

這次我還專程去看了一下我家的舊宅,那裏早已人去樓空,門口的牆上被釘了一塊"優秀曆史建築"的標牌,這裏會不會成為另一個"田子坊""新天地"呢,誰也說不清。不過名字倒是現成的"上海方舟",這裏曾有過一段讓人難以釋懷的曆史。反正老上海就剩這麽點家底,改頭換麵,修修補補,聊勝於無。但對我們曾經生活居住在這裏的人,仿佛永遠踏不進老上海霓裳繽紛的花樣年華。

 

現在的上海還是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就拿上海人的文明素養來講,還真讓人刮目相看。在公共場合大家都能主動給孕婦和老人讓座。行駛的車輛基本做到禮讓路人。無論我們去什麽地方辦事,都能感受到曖心的服務,真是既高興又感概。記得有一次我們在路邊等紅綠燈,忽然刮來一陣大風,把太太的帽子吹落在了地上,說是遲,那時快,隻見太太旁邊的一位妙齡女子,馬上朝帽子飛去的方向走了幾步,然後俯身撿起了帽子,交還給太太。還有一次我們在南京西路王家沙排隊買菜包子,當時門口大約有三四十個人在排隊,由於一長溜的隊伍有礙來來往往的行人,於是有人建議隊伍靠牆一字排開。不料在移動隊伍的時候,排在太太後麵的一位老太太竟然插隊排在我們的前麵。過了幾分鍾,那位插隊老太的老伴來到隊伍中間,一看到這情景,便厲聲厲氣地叫他的老伴排在原來的位置,我們連忙解釋說,這純粹是一件小事,不用介意。可是那位老先生卻執意不肯,弄得我們非常不好意思。這些點點滴滴的事情雖小,甚至小到不足掛齒,但是在我們眼裏卻是一個不小的進步。相信隻要大家持之以恒做對的事情,上海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可愛。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上海取得不凡的成績。城市的外表光鮮亮麗,高樓大廈到處都是,道路寬暢整潔,生活便利,科技進步,物質豐富,文明禮貌。不過我們談來談去總覺得缺少些什麽,缺些什麽呢?在我看來缺的正是底層視角。我見過坐在淮海路上懷抱嬰兒討錢的母親,七浦路人行天橋上殘疾人的乞討,那些無助的老人,外賣小哥、賓館服務生、馬路清潔工、出租司機、形形色色外來打工人員,這些在夾縫中討生活的人跟這個城市格格不入,他們支撐著上海的光鮮亮麗的外表,可他們的生活並不光鮮,

 

我每天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裏轉悠,難免碰到,看到許許多多來上海討生活的外來打工的男男女女,他們過著城市裏最低層人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生活永遠伴隨著沉重的腳步,疲勞的身軀,無神的眼神,邋遢的工裝,傴僂的背影。他們在社區食堂狼吞虎咽扒飯的樣子,不禁讓我想起金根和月香——張愛玲的小說《秧歌》裏的一對恩愛夫妻。金根和月香都是老實巴交的鄉下人。金根在鄉下務農,月香在上海有錢人家幫傭。有一年金根來上海探望在上海做幫傭的月香,月香就給丈夫炒了一碗飯。然後,月香坐在水盆邊用一隻舊牙刷刷鴨掌,金根就躲在月香的背後,一邊四處張望,一邊心虛扒飯。這一幕就像電影一直烙在我的腦海裏。上海有無數像金根和月香這樣的年輕人,為了今後能有一個體麵的人生,勤奮奔波,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可是他們的付出跟他們的回報相比,實在不成比例。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老上海和新上海似乎也沒多大區別,隻是換了一波人而已。上海依舊是一個富人的樂園,窮人的戰場的社會。

 

上海是複雜多樣的,是多棱鏡,也是萬花筒。諾大的一個城市,上海人看到繁花盡落,時光不再。外地人的眼中是五光十色,浮華絢麗。外國人欣賞的是前衛時尚,多彩多姿。其實來到上海的每個人看到的都隻是一個剪影,唯有我們上海人的那一份,還帶著對舊時光的思念和眷戀。

 

如今的上海跟我們漸行漸遠。但是我們這些曾經的上海人,永遠不會忘記童年在弄堂裏長大的集體記憶;永遠不會忘記夏日的浪漫,月明風清,江水潺潺,在黃浦江堤岸上,譜寫過一曲又一曲你我的愛情歌謠。我們曾在這裏生活過,在這裏成長,甚至從這裏走向世界。對於深愛這座城市的我們,舊時光如同一楨楨時代的畫麵,上麵不僅有我們美好的瞬間,更有我們青春飛揚的歲月。

 


 

我喜歡的上海,城市的弄堂小路,小巷深處,有孩子們的戲嬉,有老人們的聊天,偶爾從樓上傳來幾聲咳嗽,幾聲歡笑,幾聲任性的埋怨,幾聲嗲裏嗲氣的撒嬌,夾雜著鍋碗瓢勺的磕碰聲,炒菜做飯的聲音。弄堂裏飄散著飯香,菜香和咖啡的醇香,還有抒情的老歌,滬劇、越劇、黃梅戲……

 

我喜歡的上海,城市的犄角旮旯裏,都能用上海話跟人聊天,聊那些久遠而又熟悉的故事。能在犄角旮旯裏看到浮華繁盛,紅塵迷離的老底子,它們靜靜處在那裏,一副不願被人打擾的樣子。

 

我喜歡的上海,城市是有溫度的,有人情味,有煙火氣,有記憶的,有曆史感的,所到之處,都能感受得到它的溫暖。在這裏每棟房子背後都藏著故事,哪怕最擁擠的"72家房客"的石庫門,都有令人心動的悲歡離合。弄堂口有大餅油條粢飯糕,豆漿餛飩小籠包。菜市場裏人聲鼎沸,夾雜著討價還價,付錢找錢時的逗樂打趣。街頭路邊能碰到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老鄰居,老相識。

 

我喜歡的上海,城市稍微有點擁擠,卻不失舒適與寧靜,嫵媚與浪漫。城市稍有些嘈雜,卻洋溢著溫情和友善,老人跌倒有人扶,孕婦上車有人讓座,路人有難有人幫。這裏看得見的是幹淨整潔,而看不見是無處不在的暖暖情誼。

 

我喜歡的上海,城市的燈光不過於璀璨,霓虹不過於耀眼,上海從來不是靠這些才讓人心醉神迷的,五光十色中透著淡雅從容的上海才叫人著迷,恍如夢中。

 

我喜歡的上海,城市有故事,有靈魂。故事裏是形形色色的冒險和刺激,洋派和摩登,精致和優雅,浪漫和多情,淑女和紳士,時尚和前衛,傳統和海派。靈魂深處彰顯出開放包容,五彩繽紛,精彩紛呈的底色。

 

有人說現在的上海是如此的開放文明,如此的現代摩登,如此的快捷便利,如此的幹淨整潔,如此的美食飄香,如此的多姿多彩。可是你在其他城市,其他地方同樣能找到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的生活。上海是獨特的,是無可複製的,更是無可替代的,它的獨特性不僅深深烙在上海的曆史中,也成為全球華人記憶裏最華麗的篇章。

 

 

飛機從浦東機場起飛,望著越來越遠去的城市,我又想起擱在心裏盤桓不去的疑問,這是一道"什麽是故鄉?"的答題。陽光從飛機舷窗斜斜的照了進來,眼前是一片廣闊無垠的湛藍天空。此時,我才隱隱約約找到了心中的答案,故鄉,就是一個曾經居住過,現在依然餘溫尚存的地方。

 

經過一夜的飛行,當飛機披著霞光,抵達悉尼機場的時候。我終於明白了,一個能安放自由靈魂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也是我的故鄉!

 

下次我再回上海,或許就沒那麽多的感傷。

(謝謝葉子帶給我的靈感,超喜歡這首小提琴曲《最後一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9)
評論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的評論 : 問好蘑菇!說心裏話,對我而言寫回國見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這類題材寫得人太多,歌功頌德的也不少,如果我也是按照這種思路去寫,沒多大意義。如果一味地用批評的眼光去寫,也不夠客觀公正。上海的發展可圈可點。所以猶猶豫豫好久。蘑菇說得真到位,全是因為我對"上海的深情,正因為情深,才會有豐富又複雜的感受、才有萬般的喜歡、不舍和不滿。"真心希望家鄉越來越好,鄉親們富足、平安,社會公平正義,欣欣向榮。這也是海外華人的共同心願!謝謝蘑菇的美言,很感動!祝周末快樂!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100

來得晚也有來得晚的好,不但讀了藍山兄的精彩博文,還有藍山兄和博友的互動,是原文精彩的延伸。其實也是早就拜讀過這篇的,隻是藍山兄寫得太好,我不敢輕易留評。今天再讀,仍然是感動於藍山兄對於上海的深情,正因為情深,才會有豐富又複雜的感受、才有萬般的喜歡、不舍和不滿。藍山兄的媽媽優雅美麗,有福的老太太!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知道了,謝謝菲兒!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藍山清風' 的評論 : 悄悄話。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海風隨意吹' 的評論 : 問好海風姐!這次回上海的目的,就是為了多陪陪母親,順便看看自己熟悉的地方究竟改變了多少,從這點上來看,上海之行算得上很圓滿。"拉開距離,融入美好回憶,上海才顯得美麗了。"海風姐說得太對了!一個地方因為有親人,有回憶,它才變得可親;一個地方因為有故事,有溫情,它才會變得可愛。距離能讓可親可愛變得神秘,新鮮,更具迷人魅力。海風姐句句都是金玉良言,受益匪淺。祝新周快樂!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iaoerlang' 的評論 : 問好二郎兄!你這麽一說讓我恍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有一次路過四川北路"永樂坊",這是一排1931年建的三層樓房子街麵房子,裏麵是石庫門弄堂房子。"永樂坊"外表裝修得非常漂亮,可是再往弄堂裏看了一眼,感覺有點失望。現在大家都喜歡做一些表麵文章,以為這樣就能一俊遮百醜。所以正如你所言就看各自造化了。謝謝二郎兄的分享!
海風隨意吹 回複 悄悄話 藍山回滬目的明確,盡孝為主。至於上海,無論多麽高大上,都是由於母親在那裏,還有以前的許多回憶,才有了思念和喜愛。
藍山寫得有深度。一座城市因為人而有了故事和溫度。在上海生活過的人都知道,這座城市雖然有那麽多高大上的建築,平民的生活卻免不了局促尷尬。拉開距離,融入美好回憶,上海才顯得美麗了。
diaoerl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藍山清風' 的評論 : 永不拓寬的馬路的說法有好多年了,這些永不拓寬馬路兩邊建築外表都還修繕得不錯,不過裏麵不管是新裏還是獨棟就看各自造化了,要是產權不明分租群租那還真夠嗆,不少原住戶出國或搬遷新居,有改成民宿的也有專門長租給常駐外商的,前些年外企興旺,租這種老房子過癮頭的鬼佬鬼婆還不少,有批本地阿姨爺叔中介專做這類小眾租賃買賣,有的還順帶招來了古董舊貨撿漏生意。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灣區範兒' 的評論 : 問好新朋友!你說的對,"上海確實少了很多市井氣息。隻有著名地標湧滿了去打卡的遊客,讓人看不懂。"最讓我吃驚的是武康大樓周圍的人山人海,實在百思不得其解。這些人在看什麽?想要得到些什麽?跟武康大樓差不多年代,外觀相似的建築,在上海其它地方同樣也能找到,像是上海工人文化宮、河濱大樓等。在上海,讓人看不懂的事情太多。
現在上海市區很多地方都把居民趕掉,然後把整條街都圍了起來,說是政府的"儲備用地",這樣一來,市中心就出現一條條的鬼街,人口的急劇下降,造成中心城區商業活動萎縮,真不曉得是啥思路,"希望上海的活力不會受到影響,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後,上海還是人人向往的大都市"說得非常好。謝謝臨帖留言!祝新周快樂!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iaoerlang' 的評論 : 問好二朗兄!"上海規定了幾十條永不拓寬的馬路以保護城市的曆史風貌……"這條規定我還真不知道。過去大拆大建步子太快,太大,拆掉了許多有保留價值的洋房和街區,非常可惜。要是沒有這條規定,上海就不稱其為上海了。上海為什麽讓人津津樂道,根本原因還是舊上海的那些老底子,否則就跟中國其他的一線城市差不多。葉子尊稱你是老法師,果真是名不虛傳,你對上海了如指掌。謝謝二郎兄的留帖留評!祝新周快樂!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問好菲兒!水星兄得用擀麵杖嚇唬他一下,我不就是給逼出來的嗎?菲兒的"上海方舟"寫得真好!至今還記憶猶新。讓我們期待葉子的。祝菲兒新周快樂!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我還真把你所有的金句都認認真真抄在了小本子上,認認真真琢磨裏麵閃光的東西。如果去上海,帶上哥們,湯圓管夠。哈哈哈……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麥姐' 的評論 : 問好麥子!投給報社或雜誌?你又開始讓我開啟悠然遐想的模式。我這個人就有這麽個弱點,一旦懷惴一個念想,可以快快樂樂一個星期。真是知我者,莫如麥子也。哈哈哈……謝謝麥子這麽多暖心的鼓勵,非常感動!
其實上海有很多麵子工程,形象工程,當然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這些漂亮形象還是非常重要,這錢值得花。不過我們也不要幹什麽事非得都要麵子,改善民生還是實實在在的好,裏子要比麵子更重要。就像去醫院看病,醫院倒是建築的高大上,醫生也都是專家、主任,可是看病難,就醫難的頑疾始終沒有解決,你得花大力氣去解決這些頑疾才對,難道不是嗎?再次謝謝麥子!祝新周快樂!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水星98' 的評論 : 握手!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水星98' 的評論 : 問好水星兄!我也被你的留評所感動,不過我沒有你誇獎的那麽好。不得不承認,我寫下篇完全是用心去寫,用情去寫,過程中也動過不少的感情(在葉子那裏沒敢承認),因為寫文章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他人,真正做到情真意切。說心裏話,我們從心底裏深愛這片土地,我們唯一希望的是社會公平,百姓幸福,老中青上海都有它應有的位置。說到底上海無可替代,上海的魅力更是無可替代。謝謝水星兄一直以來的關心和鼓勵,深受感動!祝新周快樂!
灣區範兒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博主分享。上海確實少了很多市井氣息。隻有著名地標湧滿了去打卡的遊客,讓人看不懂。而市中心不少街道有種人去樓空待拆遷的樣子,比以前少了幾分熱鬧和煙火氣。希望上海的活力不會受到影響,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後,上海還是人人向往的大都市
diaoerlang 回複 悄悄話 藍博說得精辟,兜兜轉轉最有看頭的還是十裏洋場留下的古典式商行大樓梧桐樹街道,新潮的摩天商廈公寓樓在全中國全世界不知凡幾可以彼此冒充彼此混搭:)大拆遷過後老洋房新裏街區都成了難以複製的稀缺資源,上海規定了幾十條永不拓寬的馬路以保護城市的曆史風貌,基本涵蓋以前租界越界築路的精華地段,也才有了如今魔都新雨舊知到此發發思古之幽情之所在:)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水星98' 的評論 : +1大讚水星兄的點評,說出了我想說但卻不知如何表達的心聲。

“我是含著眼淚讀完藍山兄的這篇大作,這真是一篇情感真摯、充滿人情味的美文。藍山兄以一個老上海人的視角,細膩記錄了回鄉探親的點滴,既有城市高速發展帶來的震撼,也有生活現實中的無奈與感傷。從浦東崛起、老街冷清,到母親朋友的離世、醫院就診的混亂,沒有刻意拔高,卻處處是實情實感,句句見真心。藍山兄的筆下尤其動人的是對老上海煙火氣的描寫:弄堂深處的飯香、街頭的吆喝聲、鄰裏間的寒暄、上海話的親切,這些都是城市靈魂的真實存在。文中也不乏思考與批判,對醫療資源、拆遷現象、城市空心化等問題的關注,字裏行間透著對城市溫度的深切關懷。藍山兄語言平實但是有力,沒有華麗辭藻,卻處處透著溫度和故事感,寫出了城市的變遷,也寫出了人心的牽掛。最打動人的是最後一句:“真正的故鄉,是那個曾經住過,現在還有餘溫的地方。” 淚奔!”,水星兄的回鄉記也該上了!:)

葉子和眾朋友的的留言也都閃耀著思想的火花,期待葉子的上海文。

藍山兄文中提到的舊宅,我們經過了,還特意寫過文。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藍山兄,你這個係列裏的很多精彩句子,在俺上學的時候,一定是要用筆記本抄下來的。我也喜歡吃甜湯圓,如果去上海,俺要吃8隻甜湯圓。:)
麥姐 回複 悄悄話 又嚴重遲到。藍山兄的這個係列,應該投給報社或雜誌。上海在你優美細膩的筆觸下娓娓展開,既有曆史縱深,也有人文見聞與現實思考。學渣俺抄水星兄的精準點評:“藍山兄以一個老上海人的視角,細膩記錄了回鄉探親的點滴,既有城市高速發展帶來的震撼,也有生活現實中的無奈與感傷。從浦東崛起、老街冷清,到母親朋友的離世、醫院就診的混亂,沒有刻意拔高,卻處處是實情實感,句句見真心。”

你這趟回滬之行,有淚有笑,收獲滿滿。高齡母親精神矍鑠,令人欣慰,願她老人家健康長壽。媽媽老同事的遭遇太令人痛心了,竟然要自己出去買血,這樣的事情居然發生在大上海,老同事以前還是在醫院工作。真不知該說什麽才好。

也特別喜歡這兩句話:“故鄉,就是一個曾經居住過,現在依然餘溫尚存的地方。”“一個能安放自由靈魂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也是我的故鄉。”感同身受,謝謝藍山兄的用心大作,讓我們看到了老上海、大上海和新上海。

水星98 回複 悄悄話 “一個能安放自由靈魂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也是我的故鄉!” 說的太好了,說到我心裏去了。
水星98 回複 悄悄話 我是含著眼淚讀完藍山兄的這篇大作,這真是一篇情感真摯、充滿人情味的美文。藍山兄以一個老上海人的視角,細膩記錄了回鄉探親的點滴,既有城市高速發展帶來的震撼,也有生活現實中的無奈與感傷。從浦東崛起、老街冷清,到母親朋友的離世、醫院就診的混亂,沒有刻意拔高,卻處處是實情實感,句句見真心。藍山兄的筆下尤其動人的是對老上海煙火氣的描寫:弄堂深處的飯香、街頭的吆喝聲、鄰裏間的寒暄、上海話的親切,這些都是城市靈魂的真實存在。文中也不乏思考與批判,對醫療資源、拆遷現象、城市空心化等問題的關注,字裏行間透著對城市溫度的深切關懷。藍山兄語言平實但是有力,沒有華麗辭藻,卻處處透著溫度和故事感,寫出了城市的變遷,也寫出了人心的牽掛。最打動人的是最後一句:“真正的故鄉,是那個曾經住過,現在還有餘溫的地方。” 淚奔!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Redcheetah' 的評論 : Thanks!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翩翩葉子' 的評論 : 太喜歡這支小提琴曲了。謝謝葉子帶來的靈感!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翩翩葉子' 的評論 : 問好葉子!幾段文字竟能讓你動容,實在有點始料不及,真是對不起!不過我還是感到高興,說明我們倆都對上海懷有很深的感情。現在的我們是如何要把這種情感凝聚在筆端,書寫好上海的故事。我覺得你一定比我寫得好多了。
好期待你的"上海方舟"係列。我對那裏太熟悉了。我家就住在"小人公園"對麵,從小就在那裏長大,中學畢業後,才搬去黃浦區住,所以說葉子的博文和視頻也一定會給我帶來不小的感情衝擊。
我貼出的這些照片,其中有3張分別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和南京路步行街,從照片上可以看到,以前最熱鬧的地方,現在已經變得行人稀少,還有一張在蘇州河邊畔拍的,那裏的環境很愜意,好像你也曾做過一個有關的視頻,包括郵電大樓,讓人印象深刻。期待你整理出更多,更精采的視頻。
葉子講了對,我是媽媽身邊的乖小囡,通常情況下,這樣的小孩沒啥出息,我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哈哈哈。謝謝葉子的誇獎,很感動!祝周末快樂!
Redcheetah 回複 悄悄話 good to read
翩翩葉子 回複 悄悄話 小提琴最後一夜好聽極了,我準備這次回滬拍些上海風景與夜景再用這個背景音樂。
翩翩葉子 回複 悄悄話 藍山好,你的上中下讓我想起以前吳曉波寫的"激蕩三十年",很震撼人心,當然你的跨年更大,如果展開寫,真是一篇寫盡上海滄桑與人心流轉的巨作。讀你的下篇,特別是最後幾段,藍山,你真的要讓我哭了。你寫出了一個有人味,有故事,有記憶的上海,一個屬於我們的城市,充滿了我們熟悉的生活的細節,它讓我們懷念起我們曾流下青春歲月的舊時光,但上海現在真的變成想回又回不去的城市了,我像你一樣隻逛以前我熟悉的街景,那些我出國以後所建的對它們陌生也沒有感情。

藍山與媽媽一起就餐的照片看起來好溫馨,媽媽看上去精神很好,藍山還是媽媽身邊的乖囡。

藍山貼的照片好親切,特別喜歡蘇洲河邊的,我一個視頻給的景頭與藍山拍的基本重疊,太喜歡這段路了,今年回去準備再走走拍拍。

還有我正在寫和製作有關上海方舟的博文與視頻,希望快點"出品"。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還要再次謝謝菲兒!這裏麵有你一半的功勞。哈哈哈。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陶次瓦' 的評論 : 問好陶兄!雲握手!我們倆還是蠻有緣分的,都是同一年在上海舉辦的婚禮,結婚40年,一路走來,真不容易呀。謝謝陶兄臨帖謬讚!祝周末快樂!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隨易' 的評論 : 問好新朋友!謝謝你的美言,祝周末快樂!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yz66' 的評論 : 問好xyz!在上海呆的這段時間,感觸較深的就是上麵做事力求貪大求全,什麽都要爭做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那怕隻是爭個麵子,也要一擲千金。這種做法造成的浪費實在是驚人。如果能做到量力而行,勤儉持家,省下來的錢惠及普通百姓,那該是件多麽值得稱道的事情。如今一邊是亂花錢,一邊勒緊褲帶過日子,普通人的日子將會越來越難。其實高樓瓊樓不如百姓的安居樓,千好萬好不如百姓的日子過得好,把立足點應該放在改善民生方麵。可是官員習慣大手大腳,好大喜功的思維,最終還是苦了百姓。謝謝xyz的謬讚,還有一直以來的關心和鼓勵,感動!祝周末快樂!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傅江歌' 的評論 : 問好江歌!見到你真開心!你的時差倒得怎麽樣了?不過還是要多多的休息。
"上海有老媽在就有家,你不能漸行漸遠啊,有機會就回家看看。"江歌說得太對了,讓我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我怎麽把老媽給忘了,太不應該了。哈哈哈……其實老媽這把年紀,真應該多花點時間陪陪她。等明天我們準備一年回去二次,最好是4月和10月份,呆上2到3個星期。這個時節上海天氣不冷不熱,適合到處走走。謝謝江歌的提醒,感動!祝周末快樂!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危言' 的評論 : 問好新朋友!其實這次回上海我並不是想去了解上海,純粹是為了探親訪友,看看過去生活還有多少可值得回憶的。不得不承認上海拆遷步子邁得太大,應該多保留些上海的舊貌,新舊融合,城市才有厚重感,才更加迷人。這次回去走的地方太少,下次多走些地方,或許對上海的理解更深刻。謝謝臨帖留言!祝周末快樂!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問好鹿蔥姐!真是一言難盡!說實話,有對上海高大上的讚美,也有對背後亂象的歎息,希望上海越來越好。這次我還專門去了人民公園相親角,比鹿蔥姐去的那年還要熱鬧,以後有機會也寫一篇。哈哈。謝謝鹿蔥姐的臨帖留言!祝周末快樂!
陶次瓦 回複 悄悄話 “。。。故鄉,就是一個曾經居住過,現在依然餘溫尚存的地方。一個能安放自由靈魂的地方。”這兩句話總結的太好了。藍山兄洞悉人生,海納百川。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歲月沈香' 的評論 : 問好沈香!
上海是一個有故事,有魅力的城市。這次我回去另一個原因就是去找故事,找些自己曾經留下的足跡。不過上海的變化太大,能讓人回味的人和事越來越少。人們常說"睹物思人",如今到處都在大拆大建,留下的已經所剩無幾,看來過去的一切都將湮沒在歲月的長河之中。所以我說,下次我再回上海,或許就沒那麽多的感傷。
家裏老人身體健康,確實是小輩們的福氣,要不然整個家都得亂套。所以到了我們這把年紀,才真正體會到身體健康的重要,管好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記得我上次跟你說過,我改文章喜歡聽音樂。這次我喜歡的二首都帶著點憂傷的旋律,所以淡淡的感傷在我的文章裏處處可見。寫出來的文字不像傳統的遊記,更幫不到別人什麽忙,純粹是讓自己感情上過把癮。謝謝沈香的美言,還有一路的關心和鼓勵!祝周末快樂!
隨易 回複 悄悄話 好有味道的文筆!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歲月沈香' 的評論 : 問好沈香!給沈香端一杯上等的綠茶。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問好菲兒!
武康大樓的情景有點嚇人,路口到處都是人,人山人海,有做直播的,有拍照的,還有拍婚紗照,太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可能我們在澳村呆的時間太長,看不懂的事情太多。哈哈哈……上海有錢人的生活當然好過(不僅是上海,世界各地都一樣),不過我還是喜歡溫情的生活,就像我所感歎的"我喜歡的上海"。我覺得這才是上海的迷人之處。
去了一趟醫院,感觸還是蠻多的,尤其是那些孤寡老人。如果社會沒這個能力大包大攬,但至少讓他們體麵些,這應該是不難辦到的。老媽這麽大年紀,精神、氣質都非常好,很多人都會問她是如何養生的。記得我上次跟沈香說過,她喜歡看俊男美女的相親節目,還有一顆未泯的童心,其他都是些平常人的生活習慣。謝謝菲兒一直給予的關心和鼓勵!好溫暖。祝周末快樂!
藍山清風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問好菲兒!給菲兒上上等的綠茶。
我喜歡吃糯米做的點心,黑洋沙湯團是我的最愛。不過"四新湯團"一隻隻像小籠包,2隻湯團應該夠了。在上海的那段日子,自己真有點像西伯利亞來的餓狼。哈哈。
xyz66 回複 悄悄話 藍山博主這篇“魔都係列“的收官大作,你寫得過癮,俺們也讀得過癮!大讚!

隨著你返鄉觀感“意識流“紀錄片徐徐展開,我們看到大上海的人間煙火,在五光十色的璀璨天幕下,“浮華繁盛,紅塵迷離的老底子“,和底層視角下的民生不易.

在我這個外鄉人的眼裏,魔都上海的職業人士,專業冷靜,有些疏離但很講究契約精神,大概是那些“花開荼蘼的舊時光“留下的珍貴遺產。。。

現在的新上海外表光鮮亮麗,震碎三觀 ;)但是如果大部分中低產人們日日夜夜都在為基本生存而亡命奔波,為爭取醫療資源而“上下求索“,去醫院像“探監一樣“,這些極大浪費能源的燈光秀可不可以省點錢來更多地支持民生健保呢?那些在“餐館裏胡吃海喝,威風八麵的退休老人“一旦“被探監“,可能一樣的像藍山看到的,在醫院裏無助地掙紮。。。

非常讚同藍山對故鄉的美好期待:“城市是有溫度的,有人情味,有煙火氣,有記憶的,有曆史感的,所到之處,都能感受得到它的溫暖“,而自己的家必須是“一個能安放自由靈魂的地方。“
傅江歌 回複 悄悄話 藍山兄筆下的老中青大上海太精彩了。上海有老媽在就有家,你不能漸行漸遠啊,有機會就回家看看。上海是一座有故事有靈魂的大都市,藍山兄的《紫城十月花》正是上海往事的真實寫照,情節引人入勝。我最近忙,漏掉了一兩篇,找時間補讀。喜歡藍山兄圖文並茂的上海係列,收藏。
祝夏安!
危言 回複 悄悄話 這位仁兄對上海走馬觀花在上海走一圈遠遠不足以了解上海。觀察範圍太狹窄就不足以了解上海的“真相”。黃埔江邊有一些地段人比較少,其實是好事,不能所有地方都熱鬧,市中心區域有一些清淨的去處是一個進步。黃埔江邊人流量比較多的地方是世博文化公園和西岸。去上海不能隻去記憶中熟悉的地段。上海市中心的醫院確實過度擁擠,短期內可能不容易解決,因為人多空間小。不過上海周邊開設了很多新醫院,五官科醫院和第一人民醫院在郊區都有分院,分院麵積比市區醫院大,擁擠程度要好很多。不過,二三線城市的醫院條件要比上海好的多。國內越來越像西方,二三線城市日子也過得不錯。上海很多地段醫院,社區食堂辦的挺好。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浮光掠影看上海魔幻都市高大上,藍山潛遊看上海一地雞毛煙火氣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恭喜藍山完成了這個係列!寫得真好,文筆超讚。集敘事文、散文和微小說為一體的綜合文學作品。超讚!

“ 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上海猶如一口古井,隻要稍微用力淘幾下,就能淘出汩汩泉眼,流出來的盡是些老上海的絕代風華,其它地方很難有這般的魔法。” 好喜歡這段文字,讓我對上海的“魔都”有了深刻的認識。

藍山90歲的母親好優雅,看得出來年輕時的美麗,這樣的年紀沒有什麽基礎病,太棒了。母親健康長壽就是藍山的福氣,好羨慕。全中國的大醫院都是這樣病人多得要S,醫院如同一個大賣場,人擠人,嘈雜聲大起,在國內進醫院是最痛苦的事,小病都要變成大病。中國嚴重缺輸血的血,有一次我媽媽也需要輸血,一般病人根本拿不到血,結果我從美國打電話給一個在血庫做領導的同學,才拿到血,沒有熟人,一般病人隻能等死。

藍山吃湯圓那段小故事寫得好看,我也跟著笑了:)

藍山這排列的幾個“我喜歡的上海…”感動到我,我也喜歡這樣的上海。藍山拍的片片都好漂亮,最後的歌與曲都好聽。謝謝藍山給我們送上唯美的作品,一份盛宴。祝藍山周末愉快。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跟美菲兒擠擠…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藍山兄的片片照得真好,是相機照的吧?武康大樓這張照出了氣勢,這麽多的人,親戚就住在附近,我們也經過了,但我的照片照得不行。心地善良的藍山兄的媽媽好美,看著精神也很好,藍山兄遺傳了媽媽的基因。很高興你和媽媽有這樣的陪伴,讓人感動。上海的醫院我們也是不敢去,隻挑了比較偏僻人少的去針灸。醫院老同事的遭遇太讓人痛心了!

藍山作家很多關於上海的描述都特別的細致,讓人感同身受。摘一段:“我喜歡的上海,城市是有溫度的,有人情味,有煙火氣,有記憶的,有曆史感的,所到之處,都能感受得到它的溫暖。在這裏每棟房子背後都藏著故事,那怕最擁擠的"72家房客"的石庫門,都有令人心動的悲歡離合。弄堂口有大餅油條粢飯糕,豆漿餛飩小籠包。菜市場裏人聲鼎沸,夾雜著討價還價,付錢找錢時的逗樂打趣。街頭路邊能碰到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老鄰居,老相識。”

恭喜藍山兄完篇,這個係列值得慢慢回味,可以當作史料和教材。:)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讚藍山兄的雄文,給大家占座!嘿嘿,湯團我也是隻吃兩個,一甜一鹹,哈哈哈!:)
[1]
[2]
[尾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