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生說:以夢為馬,逍遙江湖

(2022-12-16 03:44:45) 下一個

莊子的思想是萬世永存的,亙古不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莊子一直活著,他並沒有死。在莊子看來,形體的生滅就相當於換了一個環境,換了一件衣服而已。“效物以動,交臂而失之”我們的身體每一部分,時刻都在發生著變化。我們就是方生方死。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用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人的每一個細胞,它都是時刻變化的。從來沒有停止改變,那麽我們為什麽會承認昨天的我還是我,十年前的我還是我。那就是我們的一種記憶一種認知而已。即便用形體的生滅來看待生死,本質上還隻是一種記憶,隻是我們頭腦中停留的一種意識而已。


然而人的意識不僅僅是停留在頭腦中,還可以停留在我們的身體中,我們身體的潛意識,條件反射,它都是一種記憶,還可以存在我們的氣場裏,靈感、直覺本質上並不是在我們的身體內,它就是存在我們的氣場中,所以,我們會莫名其妙地有那種先知先覺的能力,生命的存在不單單是我們的形體,不單單是哦我們所講過的話,所做過的事情,它更指的是一種無形的氣場。莊子把這叫做“強陽之氣”。


罔倆問影子:你為什麽一會站著,一會坐著,一會是散著頭發的,一會是紮著頭發的。為什麽會這樣呢?影子說“搜搜也,奚稍問也,吾有所待也”這都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哪裏值得取問呢?我依然是有主宰的,我的主宰還有主宰,一切都是強陽之氣耳。都是那個強陽之氣在驅動的。


莊子的思想,莊子的精神,就是一種強陽之氣。他會賦予我們無限的生命力量,行小變而不失大常。若不然者,孰為之宗?如果你認為不是這樣的,那生命的根本又是什麽呢?莊周夢蝶指出了“物化”的概念,所謂的物化,就是我們那個形體和我們看到的一切是怎麽產生的?莊周夢蝶,自喻適誌與,栩栩然周也。。。


莊子做了一個夢,夢到了一隻蝴蝶歡快地飛來飛去。莊子一下子分不清,到底是蝴蝶夢到了我,還是我夢到了蝴蝶。接下來又說“然周與蝴蝶必有分也,此之為物化”這句話就點出了萬物的本質。我怎麽判斷我就是我。蝴蝶是蝴蝶呢?我怎麽去區分的呢?就是用頭腦的認知來印證我們的夢想,那就是一種物化。


比如說我們遇到了天上掉餡餅的事情,這時候都不敢相信自己,這是真的嗎?要去咬一咬自己的手指頭,發現很痛,就認為這是真實不虛的。你咬一咬手指頭,感覺到很痛,那就是一種痛覺,是一種觸覺。觸覺和痛覺仍然隻是感官認知,就包括我們去咬一咬自己的手指頭,這一種感覺也有可能是在夢裏。夢之中又占其夢焉,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


人生就是一長大夢,我們心裏有什麽,我們才能夠看到什麽,我們心裏有那種夢想,我們才能夠實現那種夢想。天地莊周馬,江湖範蠡船。當然這個夢想它是有前提的,就是莊周夢蝶時候提到的一句話“自喻適誌與”。首先是自適其適的,自利利他的。當我們有一個願景,有一個目標以後,要做的是“自喻適誌與”,首先保持身心舒適的狀態下,這種畫麵會反複地出現,那就是強陽之氣,它會推著你往前走的。


天地莊周馬,就是以莊子的精神作為引領,以夢為馬,去物化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江湖範蠡船,當你獲得這種強陽之氣的時候,爭四處而不為貪,棄天下耳不為廉。即便你像範蠡一樣到處去爭取利益,那是與你的氣場,與你的能量場相匹配的,並不是貪婪。當他覺得會損害自己的生命根本,會損害自己能量的時候,他就會棄天下,毅然決然地遁形於江湖,這就是棄天下耳不為廉。


以莊子的思想作為強陽之氣,以夢為馬,自喻適誌與,維護生命的根本,才能夠像範蠡一樣逍遙於江湖。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2022年12月15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發現之前自己寫的,還是今年寫的,也不那麽遙遠。現在再讓我寫,就寫不出來的感覺。每個時間段會有不同的感悟吧。能記錄下來的,也算是一種對一個時刻感悟出來的感恩。有些感想稍縱即逝。能留下的,都是一種該留下的值得回味。再去幾年前讀之前寫的文章,很多內容,就感覺不是自己寫的一樣。可見過去的我,有一部分已經死去了。。

先生說,人是方生方死的,人體內細胞時刻更新著,更新時麵對一些細胞的死亡。曾幾何時,我對死這個字眼,不願提起,現在也過了不舒服這關了。想提就提,內心也沒有什麽覺得不順之意。

人生何其短,但在蝴蝶的眼裏,人類又是何其的悠遠流長。人羨慕蝴蝶可以飛向天空,蝴蝶羨慕人可以好似這樣神仙般活得那麽得那麽得長久。幸哉,今世為人!幸哉,隻要人願意,可以孵化出成千上萬的蝴蝶,創造飛翔之物飛翔之靈。。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學有所悟



完美的理想主義,如果在文字的世界裏也不能體現它的完美性,那這個現實世界已經糟粕成什麽樣子了呢?現實無處不在的本質,注定它還想侵蝕超現實的完美理想世界裏去。源於人們習慣性地把現實主義帶入理想的完美語言世界裏,新思想的出現就是為實現完美的理想主義而服務的,它是讓完美理想主義走進現實主義的橋梁。隻有互換互融才有對等,在物質文明充盈的現今社會發展狀態下,物質文明一直遙遙領先,既然不能撇棄彼此,那就要共融,謂之陰陽之道,平衡之道,萬物之道,生命之道。

在被自稱為高級動物的人類簡史裏,,人類向文明每每邁進一步的演化及發展長河裏,得以繁衍是因為搶奪和保持盡量永久占有的特性而一路走過來的此起彼伏的各路山巒各領風騷幾多載。


在完美的現實主義裏,完美的理想主義是無。

在完美的理想主義裏,完美的現實主義是無。

原因是因為都想完美。原因是因為都不想失去自我的有。

現在是它們之間必須接受彼此存在於彼此的世界裏這個事實。但接收彼此不是強占和否定,而是理解和包容。


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好似,一座山望著一座山,它們之間沒有物質性的交集,卻活在彼此的暸望裏。

而讓彼此可以看見彼此的存在是因為無中生有,同時也有中生無。隻要願意看見彼此,就會無終止互換有無下去。

人和人的關係就像這兩座山,一旦看見彼此,就會無中生有,也會:有中又生無。

科學家們做過一個實驗,當你定睛看一個物理運動的時侯,它們排列有序,當你不定睛看一個物理運動的時侯,你的眼睛回饋給你的表麵認知是:它們的排列並不是總是你眼裏之前看到的那樣好像永久無序。

當你把夜光紙張貼在天花板上,夜晚關上電燈,當你斜視它們的時侯,它們有的發光有的不發光,但當你直視它們的時侯,它們都不發光。當你調整你眼睛可專注的範圍時,可見到的光也是隨著你自我的眼睛調試而看見不同範圍的可見發光的。

以此類推,當你眼睛或是說當你心裏盯著一個人的時侯,你的世界就變化了,什麽都和這個人有一點關係,好的關係,壞的關係,莫須有的關係,你給標簽的關係,其實,這些關係都和你眼裏或是心裏盯著的這個人沒有關係,之所以有關係,是因為你先動了心了。

有時動心是隻因一座山看見了另一座山的是高還是低。但看見了或是心動了未必是“真現實”.但在虛擬現實的理想世界裏,在不是真現實的思維理想精神世界裏,即使再也看不見了,卻在心裏繼續看見著這“真虛無”,這種認知就是物質量變影響精神質變的必然產物之一。

存在即事實。無關乎,現實存在和虛無存在,無關乎,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

存在就是有道理,即:有“道”。從無到有。

那兩座山之間如何有了可以相融的橋梁?是兩座山之間的湖泊?還是突然就無中生有了一葉自由自在的小舟?在群山之間的湖泊之上劃行,不屬於哪座山,也不想成為哪一座山?

一座山不想成為一座山,這是個問題。

答案是和大宗師同遊,和造物主同遊,

至於怎麽遊,問舟!哎,你這塊木頭,你是怎麽學會在水裏麵浮起來的?

舟說:問水!

水說:問道!

道說:問村!

村說:有道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皆因是“一切都是天機在動,動靜不在於萬物本身,而是隨天機動靜而在動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