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生說:打開天機則靈府天目通

(2022-11-23 04:44:48) 下一個

條條大路通羅馬。調整我們身心的方式有很多種,行走坐臥之間無論哪一種,都可以讓我們回歸於那個天性。莊子說“執德之謂紀,德成之謂立,循於道之謂備,不以物挫誌謂之完”這裏麵就講的是殊途同歸,最後都是歸於那個“德”,有人問我這個“德”怎麽解釋?莊子文中的“德”有的指的是道德的標榜,有的指的是人的天性,大部分指的是人的天性,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要區分開,否則莊子很多話我們就無法理解。

“執德之謂紀”萬物哦都市本性具足的,所以這個天性就是綱紀
“德成之謂立”隻有你回歸這個天性,才是立足於道之大門
“循道之謂備”循著這個天性我們才能夠周全
“不以物挫誌謂之完”當我們不會因為外在的事物而產生任何情緒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才能夠回歸於完整。或者說叫“活盡天年而不中道夭折”

我們回歸於生命本真的方式。莊子的心齋裏麵至少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內觀,一個是聽息,我們向內看叫“省”叫“自省”。“自”它是“目”字上麵多一撇,表示要向內看。“省”指的是“少目”少目為“省”,多目為“看”,隻有我們向內看才叫做“省”,才叫做自省(自醒),我們都知道眼睛是向外看的,卻不知道眼睛可以向內看,閉上眼睛的時候,我們覺得什麽也看不到,是一片黑暗,其實這個黑暗也是你的看到,並不是你眼睛什麽也看不到,黑暗也是一種存在。

“鴟鵂chixiu夜撮蚤,晝出瞋zhen目而不見泰山”貓頭鷹在夜裏麵可以明察秋毫,可以抓到一隻跳蚤,但是在白天太陽一出來,哪怕是泰山,它睜著大眼睛也看不到一物,這就說明我們看到的東西,並不是取決於日月之光,並不是取決於光源,而是取決於自性,取決於我們的心性,也是莊子所說的“德”。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閉目養神,我們看到的黑暗,會慢慢地變得透明起來,仿佛眼前的一切都曆曆在目。

莊子把這叫做“虛室生白”,很多人都能夠達到這一層,再往下去就很難突破,因為會被那種歡喜心所拉下來,因此莊子說“不以物挫誌謂之完”。在調整身心入靜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守住那個果位,產生那種內心的喜悅,仍然隻是一個階段,隻是一個層次,最後才能夠達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莊子《至樂》篇表達的這種至樂,就是沒有快樂,隻有那種恬淡虛無,隨念分別,遍覺一切的美好,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讓我們悟道而精進,在此特別強調一點,所謂的精進,,就是你能夠靜的多一點,多一點就是精進,無需用力,它會自動升級的,包括我們看書、學習、寫文章,它都是一種入靜的方式,有的人在看書的時候,感覺太難地都是我的,什麽都忘了,那就是在調心,那就是在入靜。

當你感覺寫文章能夠讓自己靜下來的時候,那你就慢慢地寫。哪怕一天隻寫了幾百字,隻寫了一千字,日積月累都會成為一筆寶貴的財富,這都是一種入靜的方式,隻要我們讀到一段文字,能夠讓我們靜下來,那就叫做“參話頭”或者用莊子的話說叫做“參寥”比如說莊子的語言,每一句話都是非常深刻的,而且非常周全的,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他的語言就像太陽一樣是非常周全的。是可以全方位無死角的輻射的。不懂也不要緊,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一段時間,一定會豁然開朗的。

因為處處都是道,事事可通神。當然莊子也告訴我們“非曰靜也善,昧然無不靜也”我們並不是為了靜而去靜的,不要強製自己和壓抑自我,最終都是調和我們那個氣“淵乎其居也,漻(liao)乎其清也”心沉下來,讓我們感受那種氣息的若有若無,這才能夠歸根,氣是陰陽之母,我們與其去可以地調和陰陽壓抑自我,那還不如去感受我們氣息的恬淡虛無“真人呼吸以踵,常人呼吸以喉”,真人的氣息事能夠貫通到腳後跟的。

有的人認為這個“踵”是腳底心。或者叫做湧泉,這都不重要,莊子借用這個“踵”是說明氣息的貫通、沉到底,沉到底以後,反者道之動,這時候的氣息才會漸次上升,直到通達於我們的靈府,也就是我們的頭腦或者天目,所以莊子說“機發於踵”當我們的氣息能夠沉到底,再上來的時候,天機就會自動打開,你自然不會困惑。你也能夠知道自己該去做什麽,不該去做什麽。

這也是一種靜極而動的自然狀態。莊子的入靜方法,尋找我們天性的方法,處處都在,甚至他的每一段文字,都是帶我們入靜的,這就是為什麽讀莊子的文章,人特別容易靜下來的原因。什麽是好文章?什麽是好的經典?隻要能夠讓你心靜下來的,那他一定是好文章,一定是好的經典。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 2022年11曰23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