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了一眼,良馬見鞭,追風千裏

(2022-07-30 04:15:12) 下一個


如果你喜歡下棋,你會發現你身邊都是下棋的人;如果你喜歡釣魚,你發現身邊的朋友都是喜歡釣魚的人;如果你喜歡喝酒,你發現你身邊都是喜歡喝酒的人。。。。所以你看到什麽遇到什麽都是由你自己決定的。遇到問題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沒有必要去求爺爺告奶奶,隻需要問問你自己就可以了,所以莊子說“道不可問”。莊子《知北遊》篇那個小聰明“知”就去問道於無為謂,問了三個問題: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問了如何知道,如何安道,如何得道,這個問題。

這三個問題就是說:我如何思考如何琢磨才能夠明白大道呢?到什麽地方要遵循什麽才能夠讓我安心安於道呢?我應該追隨什麽,應該選擇什麽,才能夠得道呢?


無為謂並沒有回答他。他又帶著這三個問題去問狂屈。狂屈說“我知道,我來告訴你”。可是狂屈想表達的時候,話到嘴邊的時候,發現根本無法表達。於是,小聰明“知”又帶著這三個問題去問皇帝。皇帝說“無思無慮則知道;無處無服則安道;無從無道則得道”。無為謂沒有回答一句話,皇帝卻說他是真正明白大道的人。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一個得道之人,一定是讓你回到自身的。因為當你有了困惑的時候,當你有了問題的時候,如果通過邏輯思辨的語言,給你解除了這個困惑,那麽這是一種“所知障”。

所謂的“所知障”就是讓你暫時明白了,可是你轉念一想又會糊塗了。莊子說“以不惑解惑,複以不惑,是尚大不惑”。給你解惑的時候叫“以不惑解惑”。然後你好像一下子明白了,這叫“複以不惑”。但是你再一去琢磨,你又會陷入這種困惑之中,陷入更大的困惑之中,這叫“尚大不惑”。這就是皇帝為什麽說無為謂才是明白道的人,他無法用具體的邏輯思辨的語言給你講清楚,如果一個悟性高的人見到得道之人,他是什麽呢?他會有見賢思齊的那種感覺,不需要問什麽,哪怕見他一眼,就像良馬見鞭,追風千裏。

但是莊子《知北遊》篇講到小聰明“知”向這三個人問道的過程以後,最後一句說“狂屈聞之,以皇帝為知言”。這個“知言”就是智慧之言,也是莊子在寓言篇說的“卮言日出”的那個“卮言”,真正的智慧的語言好像是酒後之言,是沒有成心、成見、偏見的語言。卮言的“卮”本身就是一種卮杯,是一種酒杯的意思,(卮言)也是莊子說的“化聲”。這種化聲是可以感化他人的。是可以淨化人的靈魂的,因此,道,既可說,也不可說,既可思,也不可思。當你認為它是“無”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有”的概念。當你認為它是“有”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無”的概念。

莊子《德充符》篇第一個出場的王駘,說他是“行不教,坐不議”。他行不言之教,不去向別人(強行)灌輸什麽;坐下議,他也不會去討論是是非非,他隻是一種“化聲”,隻是一種“卮言”。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都會“虛而往,實而歸”。去的時候會帶著很多的問題,到了王駘麵前,所有的問題都化解了,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所有的心結也就打開了。當你看到一個得道之人的時候,你會重新審視自己,甚至會重新評估生命的價值,這時候你才是“以神受之”。所以說所有的問題所有的困惑,最終還是要回到我們自身,用我們的神明來運化它,感化它,這才是最終解決之道。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莊子:別再求爺爺,告奶奶了,你自己就可以解決,以神明解之。”

https://www.ixigua.com/7125634020796432909?logTag=b2a89ced8b74bae5893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卮言的“卮”本身就是一種卮杯,是一種酒杯的意思,(卮言)也是莊子說的“化聲”。這種化聲是可以感化他人的。是可以淨化人的靈魂的,因此,道,既可說,也不可說,既可思,也不可思。當你認為它是“無”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有”的概念。當你認為它是“有”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無”的概念。”

郭先生如是說。。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一杯裝滿水的杯子,是不可能裝得下美酒的。被舊有不再服務於你的事物包圍,也無法真正迎來豐盛。

不論是吸引力法則還是斷舍離,其實某種程度上都告訴我們目標明晰,隻關注想要的。當你被一堆舊事包圍,你該怎麽專注呢?

清理當下不再服務於你理想的舊物吧,不論是拉你進入固有情緒的物品,還是一直以來舍不得忘記的過往。

為豐盛騰出空間”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真正的智慧的語言好像是酒後之言,是沒有成心、成見、偏見的語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