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懷瑾先生論“終日行而不離輜重”

(2022-07-12 05:32:25) 下一個

南師講述 : “終日行而不離輜重”,始終要戒慎恐懼,隨時隨地存著濟世救人的責任感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輜重”,重和輕,靜和躁,都是相對兩種現象。重和輕,是物理現象的相對。靜和躁,是生態現象的相對。但從原文文字上看來,老子側重“重”和“靜”的重要,隻偏向一頭,而舍置它相互影響的關係。

正如我們現代,有了科學知識以後,知道物質的重量,是受萬有引力——地心吸力的作用而來。倘使物質脫離了地心吸力,在太空中,便會失去重心的作用,都是飄浮自在,輕便悠遊的。 我們人生的肉體生命,也是如此。所以心思高飛遠舉,但肉體的生命,脫離不了萬有引力的作用,仍在原地不動,即使盡量鍛練體能,也隻有相當的限度,不能達到想象的自由。道家的學術,也早已知道這個原則,因此,才產生對生命功能超越物質世界的方術,所謂神仙丹道之學。

修煉丹道的方法,首先是從習靜著手,久久習靜而舍離後天躁動的習性,也正是從《老子》第十六章所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日靜,是謂複命”的原理而來。 如此習靜修煉,鍛煉精神和肉體,互相合一而歸於至靜之極的不動之動,便可達到神仙“衝舉”的成果。這便是中國神仙方伎學術的根據。老子,當然與神仙丹道不能脫離關係。“衝舉”,便是後世學仙者所期望能修到“白日飛升”的古文辭之簡稱。當然,其中修煉習靜的法則與修煉過程中的變化,卻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概括它的大要。

那麽,為什麽在本章中,又似乎特別注重“重”和“靜”的關係有如此的重要呢?難道 說,重到極點,才能“輕舉”嗎?其實,從道家仙道修養的理論來講,對於這裏所用的“重”字,可以牽強作為重厚沉靜的意義來解釋,如第三章所謂“虛其心,實 其腹。弱其誌,強其骨”的理論配合。後世有合儒道兩家的修養原理,概括其扼要,而以“沉潛靜定”作為修道的根基的,也可以說,是完全相合的。

但如連合本章的上下文句來說,那便須脫離神仙丹道的修養方術,專從人生日用的道用上立論了。雖然是偏向一麵倒的理念,但是可以強調地說它沒有錯。因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才能作為下一句“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輜重”的基準。

重是輕的根源。靜是躁的主宰“輜” 字的內涵,是車上裝載著行李或物件的意思。輜重,便是車子裝載重量行李的統稱。那麽,為什麽聖人要終日行而不離輜重呢?在這裏,不妨讓我先說一個笑話。我 在年輕的時候,出門走路,總喜歡手上抓一樣東西,才覺得合適。如果兩手空空,甩來甩去,自己覺得好像毫無把握,很怪很怪似的。有時不帶書包或公文袋,也要 抓一本書或刊物,卷在手裏拿著。再不然,拿一根手杖,才覺得穩實。有人笑問我這是為了什麽,說也說不明白,隻好對他說,這是學了老子的“聖人終日行而不離 輜重”。我非聖人,但姑妄學學,聽者講者,彼此都哈哈一笑了事。

其實,是不是這樣呢?誰又知道。如果做聖人真的 要終日行不離輜重,那好辛苦,不如不作聖人的好。而且,整天都不離負擔重物的勞工朋友們,他們早已成聖成賢了!難道,老子自己西出函穀關的時候,騎在青牛 背上,還要挑負一肩行李,或背著一個包袱嗎?如果不是這樣,老子何以扯謊教人要“終日行而不離輜重”呢?

笑話說過了,再來正經的。讀本章這一節原文的深意,以我個人的淺見來說,已如上麵講過,正是老子指明“人法地”的準則。我們生命立足點的大地,負載萬物和一切,生生不已,終日運行不息而毫無怨言,也不索取人們和萬物付予任何代價。它總是默默無言地,靜靜前進,不斷地輪轉,而給予所有生物生命的滋養。 所以生而為人,也應靜靜地效法大地,要有負重載物的精神。尤其是要學聖人之道的人,更應該有為世人與眾生,挑負起一切痛苦重擔的心願,不可一日或離了這種負重致遠的責任心。這便是“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輜重”的本意 。尤其是告誡身負國家社會人民所期望者的君主——領導人和官吏們,更當有如此這般的存心,才是合道的明君或良臣。因此,在下文,便有“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名言。

終日行而不離輜重”是說誌在聖賢的人們,始終要戒慎恐懼,隨時隨地存著濟世救人的責任感。 如在顛沛流離中的大舜,始終以大孝於天下存心。如大禹的治平洪水,九年在外櫛風沐雨,腓無胈、脛無毛,三過其門而不入。但古人又說:大德者,必得其名,必 得其位,必得其壽。這是善有善報的必然因果律。倘使你能做到功在天下國家,萬民載德的地位,當然會得到最光榮的酬庸,正如隋煬帝楊廣所說的:“我本無心求富貴,誰知富貴迫人來。” 如果真正有道之士,到了這種地位,雖然處在“榮觀”之中,仍然恬淡虛無,不改本來的素樸;雖然燕然安處在榮華富貴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貴榮華而自累其心,這才是有道者的自處之道 。這裏的“榮觀”的“觀”字,是破音字,應作古代建築物的“觀”字讀,不可作觀看的“觀”字來讀。“燕”字,通作“晏”,便是安靜的意思。

然而,在老子當時所見聞中的各國諸侯君主們,當然都不能明白傳統文化中君道和臣道的這種原則。因此,他才有深深感歎說: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所謂“身輕天下”的語意,是說他們不能自知修身涵養的重要,犯了不知自重的錯誤,不擇手段,隻圖眼前攫取功利,不顧喪身失命的後果。因此,不但輕輕易易失去了天下,同時也戕殺了自己,這就是觸犯“輕則失本,躁則失君”的大病。

恭錄自《老子他說(上)

南懷瑾先生講述

注:以上章節摘錄自南公懷瑾先生之述著,均有出處,請勿斷章取義,欲貫串真義,請參閱原著!我們希望能以此文章,給您增加一點點精神養分!若您喜歡,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大家一起福慧雙修、身體力行、文化傳承!

祈願國泰民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湖孤山' 的評論 :

謝謝分享,謝來訪。

無論通過什麽信仰獲得真理,都是一種信念不動搖的結果。祝夏安!
西湖孤山 回複 悄悄話 隻有修行大乘佛法才能夠明白人生真理。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南懷槿先生在此文裏說“我非聖人,但姑妄學學”。

看了一些視頻,讓我感觸頗多的是,曾仕強老先生和南懷槿老先生是想當聖人的。

想當聖人是很神聖的一個信念。如果將來的社會是人人都爭當聖人的世界,那就真達到大同世界初級階段了。。

這也讓我想起李荃說得那句話來“讀遍聖賢書,卻沒有走過聖人的路”。之後李荃就“離家出走”古時中國的大好河山了。終於在一個隱秘的山洞裏發現了一本天書《陰符經》。。如果這事是真實的,那一定是上天有意安排給他的一種“意外驚喜”。說到這裏,讓我想起郭偉勝先生裏講的莊子之道之一 “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上天就會給你匹配多大的能量”。可見,莊子的話不虛,打開心量後人的接受能量能力也隨之變大了,與其說是上天給一個心量變大的人一種能量,還不如說,是這個人本身因為心量打開後,接收到了更大的能量。。也就是說,能量早晚都在那裏,就看一個人如何去接收感應了。。這就是所謂電子科技方麵講的信號強弱的問題了。。信號強,自然接收到的信息更有寬度和廣度。。不難想到,自身的腦電波變強後,自然會接受到很強的上天能量或是宇宙能量了。。老子,莊子,孔子,很多聖賢都能做到這種接受能量,有了思維結晶體,就是一種“智慧”之說法。。

更何況在現代社會裏,也有這樣的聖賢人物呢。。他們都是先知,他們是現代的先知們。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回歸自然,道法自然。大自然是無聲的,好壞的上天給予都讓大自然無言。隻有春夏秋冬是它無言的有形存在方式。四季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不足之處,但在一起的四季就是一個整體的完美詮釋。完美因為各就其位,各盡其職,生生不息,循環不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