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中生妙有的美妙的感覺

(2022-06-19 02:40:16) 下一個


莊子文中介紹了三位這樣高人。齧缺,王倪,被衣。

齧缺是許由的老師,而齧缺的老師是王倪,王倪的老師是被衣。齧缺有一次去問道於他的師爺被衣。被衣說“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首先調整你的身姿,集中你的視覺,然後“天和將至”。所謂的“天和將至”就是完全什麽都沒有,隻有達到無為、無形、無用的時候才能與天下和。莊子說“與天和者,謂之天了樂”。接下來說要“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當你坐下來或躺下來的時候,隻要閉上眼睛去觀空,隻是一心一意的去觀那個虛空,不帶任何的思想,不帶任何的情緒,就像我們今天看電視一樣,隻是去看,看它的情節怎麽去發展,作為一個旁觀者,那麽“天和將至”,漸漸就會進入這種無為無形無用的境界。

“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這時候你的思慮不可以離開你的身體,你的念頭最多去感應自己身體的那種變化,這時候你漸漸的就會神明通達,從那無邊的黑暗中,無邊的虛無中進入了一種光明境界,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這時一種無中生妙有的美妙的感覺。當我們閉上眼睛或者微閉眼睛的時候,我們一開始看到的就是無邊無垠的黑暗,無邊無垠的虛空,隻要我們用心去觀看這個黑暗,這種黑暗會慢慢的產生變化,慢慢的會有一些光明出來,有的像白雲,有的像河流,有的像點點的星光,那麽我們就凝氣聚神去觀看它,慢慢的我們的世界會變得光明通透,這種光明不是那種光線的照耀,隻是一種清晰,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種無中生有的變化,這就是“無”的妙用。一切都是從無中來,這個“無”就是“未始出於吾宗”,他就是我們的大宗師,它可以讓我們從無中來又回到無中去。

比如說我們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時候,那我們不妨閉上眼睛來觀空,隻要這無邊的黑暗,無邊的虛空,能夠產生出某種“像”,幾乎在你觀看這清晰的影像的時候,人就會安然地進入那種入睡的狀態,當然這時候你看到的像,絕不是因為你在想身外之事帶來的,你僅僅是在觀空,你僅僅是一個旁觀者。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果你在入睡前在想著身外之物,在想著其它的事情,夜裏一定會帶來亂七八糟的夢,而莊子說“真人無夢,其覺無憂”。隻要你把這些思慮收回到自己的身上,隻去感受,觀空給自己身體帶來的感覺,這樣進入夢境一定是香甜的,醒來以後精神充足,身心得到一個極大的調整。莊子說得“真人無夢”,他指的是一種神遊的狀態,不會讓你心煩意亂,更不會做任何噩夢。如果你達到了以上的這種境界,你就自然理解了,莊子《齊物論》是在說什麽。

莊子《齊物論》幾句最難懂的話。我們也就豁然開朗了。莊子說“有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這段話到底是什麽意思,簡單的說來就是當我們觀這個虛空,觀這無邊的虛空無邊的黑暗的時候,我們又會認為它有邊界的,當我們去觀看它邊界的時候,它又沒有了邊界,它的邊界又消失了,就是這麽有意思,就是這麽奇妙。它已經超出了我們的認知範疇,超出了我們的思維範疇,莊子這句話就在說大道是不可思議的,因此莊子在《齊物論》接下來也說,泰山為小,毫末為大。為什麽毫末比泰山更大呢,因為毫末是秋毫之末,秋毫已經很小很小,那麽秋毫之末就是我們看不見的,我們看不見的聽不見的摸不到的,那就是“無”,而這種“無”是無內無外的,是沒有邊界的,因此它是真正的大,它是涵蓋一切的大。

莊子在《天地》篇講得更好,他說“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我們在觀這虛無的時候就是“視之冥冥”,在這冥冥之中,我們能夠不知不覺地進入這種大光明的境界,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深之又深”指的是內斂,內斂再內斂,我們觀空的同時,來感受自己身體帶來的那種感覺,這是一個內斂的過程,隻要我們內斂到一定的程度,那就可以在無形中駕馭萬物,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精”是萬物的根本,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駕馭萬物,而且能夠從萬物的根本上去駕馭它,去決定它。神之又神而能精焉,這個“神之又神”就是一種大光明的境界,是一種神明通達的境界,隻要我們內斂內斂再內斂,我們就能夠神明神明再神明。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觀空不空,空無所空,進入不可思議的大光明境界。”

https://www.ixigua.com/7110421418235724318?logTag=360d5507506cf027764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莊子說“真人無夢”,指的是一種神遊的狀態,這種神遊不太確定是與大宗師同遊還是與造物主同遊。

但應該可以肯定的是,不先與大宗師同遊,怎會達到與造物主同遊呢。。

修道修仙的步驟真是深不可測。

郭先生的論道莊子之道視頻裏,說過:聖人可以預判一切可以預判的。

但先生好像也說過,未來不可測,因為未來是多變的。但很多網上文章裏也說,多變下是有定數的,換言之,這叫規律。人有定數,這個世界有定數,就像一加一等於二一樣的定數,你如果認為不等於二,也可以,隻要你有你的有力說明論證就行,現在很多人不也認同不等於二嗎?等於三?例如一個家庭的結合,要是繁衍一下,那就是三了,如果一下子生了多胞胎呢,那就等於三四五了。。定數是最有可能發生的大眾概率,但絕對不是唯一的答案。這還可能說明什麽呢,科學就是類試於定數的一種認知,不是唯一的答案,卻是最符合概率的大眾數值點。

易經實質所幻化出來的卦象就是這樣的卦象。你要是去易經的卦象裏看,裏麵從來都是一好一壞,從來都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物極必反,所以中華文化講究太極,互相作用,互相互補,互相推進,互相製約,是易經的宗旨所在。這就是太極陰陽的四象八卦十天幹十二地支的相互作用與萬物後的關係係統了嗎?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這是一種無中生妙有的美妙的感覺。

參透這點後,人不會再對世俗的很多事情感興趣,因為人從小我的境界提升到大我的一種境界。就好像思維裏,有一道無形的牆,把這個世界劃分成兩個地方,一旦走進一個地方,就自然而然遠離之前的那個地方。在視覺世界裏,很好理解,一直向前走,走著走著,身後的世界也就遠去了。

也許,剛開始還難於取舍,但是隨著繼續走近另一個地方後的不斷發現,你會發現,隨著你的越多發現,你其實已經在不知不覺當中,已經完成了一個取舍過程。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從這個視頻裏的描訴可以看出,莊子是做到與造物主同遊了。更加肯定了我之前的認定:老子之所以寫出《道德經》,是因為他做到了與造物主同遊的結果。

但這裏有個疑問,到底是,與造物主同遊?還是與大宗師同遊?因為郭先生的視頻裏,一段內容是說一種感受是與大宗師有關的。。而大宗師和造物主是不同的兩種存在。

與大宗師同遊,人的思維是什麽級別?
與造物主同遊,人的思維是什麽級別?
這誰要能分得清,一定對修行的人大有幫助。因為打破認知障礙後,才能精進精進再精進,神明神明再神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