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中生妙有的美妙的感覺
文章來源: 蓬蓽生輝的友人2022-06-19 02:40:16


莊子文中介紹了三位這樣高人。齧缺,王倪,被衣。

齧缺是許由的老師,而齧缺的老師是王倪,王倪的老師是被衣。齧缺有一次去問道於他的師爺被衣。被衣說“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首先調整你的身姿,集中你的視覺,然後“天和將至”。所謂的“天和將至”就是完全什麽都沒有,隻有達到無為、無形、無用的時候才能與天下和。莊子說“與天和者,謂之天了樂”。接下來說要“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當你坐下來或躺下來的時候,隻要閉上眼睛去觀空,隻是一心一意的去觀那個虛空,不帶任何的思想,不帶任何的情緒,就像我們今天看電視一樣,隻是去看,看它的情節怎麽去發展,作為一個旁觀者,那麽“天和將至”,漸漸就會進入這種無為無形無用的境界。

“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這時候你的思慮不可以離開你的身體,你的念頭最多去感應自己身體的那種變化,這時候你漸漸的就會神明通達,從那無邊的黑暗中,無邊的虛無中進入了一種光明境界,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這時一種無中生妙有的美妙的感覺。當我們閉上眼睛或者微閉眼睛的時候,我們一開始看到的就是無邊無垠的黑暗,無邊無垠的虛空,隻要我們用心去觀看這個黑暗,這種黑暗會慢慢的產生變化,慢慢的會有一些光明出來,有的像白雲,有的像河流,有的像點點的星光,那麽我們就凝氣聚神去觀看它,慢慢的我們的世界會變得光明通透,這種光明不是那種光線的照耀,隻是一種清晰,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種無中生有的變化,這就是“無”的妙用。一切都是從無中來,這個“無”就是“未始出於吾宗”,他就是我們的大宗師,它可以讓我們從無中來又回到無中去。

比如說我們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時候,那我們不妨閉上眼睛來觀空,隻要這無邊的黑暗,無邊的虛空,能夠產生出某種“像”,幾乎在你觀看這清晰的影像的時候,人就會安然地進入那種入睡的狀態,當然這時候你看到的像,絕不是因為你在想身外之事帶來的,你僅僅是在觀空,你僅僅是一個旁觀者。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果你在入睡前在想著身外之物,在想著其它的事情,夜裏一定會帶來亂七八糟的夢,而莊子說“真人無夢,其覺無憂”。隻要你把這些思慮收回到自己的身上,隻去感受,觀空給自己身體帶來的感覺,這樣進入夢境一定是香甜的,醒來以後精神充足,身心得到一個極大的調整。莊子說得“真人無夢”,他指的是一種神遊的狀態,不會讓你心煩意亂,更不會做任何噩夢。如果你達到了以上的這種境界,你就自然理解了,莊子《齊物論》是在說什麽。

莊子《齊物論》幾句最難懂的話。我們也就豁然開朗了。莊子說“有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這段話到底是什麽意思,簡單的說來就是當我們觀這個虛空,觀這無邊的虛空無邊的黑暗的時候,我們又會認為它有邊界的,當我們去觀看它邊界的時候,它又沒有了邊界,它的邊界又消失了,就是這麽有意思,就是這麽奇妙。它已經超出了我們的認知範疇,超出了我們的思維範疇,莊子這句話就在說大道是不可思議的,因此莊子在《齊物論》接下來也說,泰山為小,毫末為大。為什麽毫末比泰山更大呢,因為毫末是秋毫之末,秋毫已經很小很小,那麽秋毫之末就是我們看不見的,我們看不見的聽不見的摸不到的,那就是“無”,而這種“無”是無內無外的,是沒有邊界的,因此它是真正的大,它是涵蓋一切的大。

莊子在《天地》篇講得更好,他說“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我們在觀這虛無的時候就是“視之冥冥”,在這冥冥之中,我們能夠不知不覺地進入這種大光明的境界,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深之又深”指的是內斂,內斂再內斂,我們觀空的同時,來感受自己身體帶來的那種感覺,這是一個內斂的過程,隻要我們內斂到一定的程度,那就可以在無形中駕馭萬物,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精”是萬物的根本,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駕馭萬物,而且能夠從萬物的根本上去駕馭它,去決定它。神之又神而能精焉,這個“神之又神”就是一種大光明的境界,是一種神明通達的境界,隻要我們內斂內斂再內斂,我們就能夠神明神明再神明。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觀空不空,空無所空,進入不可思議的大光明境界。”

https://www.ixigua.com/7110421418235724318?logTag=360d5507506cf0277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