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主張逍遙,主張自在寬容,可我們往往把莊子這種自在逍遙和一無所有等同了,莊子在達生篇明確地指出,養形必先之於物,物有餘而不養者有之。這句話首先就告訴我們,如果想達到真正的身心自在,達到身心靈合一的狀態,首先要有養身的這種必要的物質條件,沒有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是不可能達到身心靈合一的,不可能達到真正逍遙狀態的,隻是如何獲得這些物質條件的問題而已。
莊子說: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一個有道之人,他一定是個長期主義者,絕不是機會主義者。美成在久,這種美好一定是可持續的是長久性的,是可以源源不斷的一種享受過程,絕不是那種一蹴而就,一夜暴富。比如說有人買彩票,一下子中了巨獎,接下來一定會引起一連串的悲催事情,那是一種連鎖反應,根本就止不住,這叫“惡成不及改”,而這種美成在久,是一種長期的,是一種源源不斷的這種平衡。
莊子在《徐無鬼》篇是這樣說的,風之過河也有損焉,日之過河也有損焉,請之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為未始其攖ying也,恃其源而往者也,就像一條河流,風吹過的時侯會有所減少,有有所蒸發,太陽經過的時侯也會有所減少,有所蒸發,為什麽一天到晚的風吹日曬而不見其減少呢?就是因為“恃其源而往者也”。因為它有源源不斷的輸出能力,有那種可持續性的源頭存在,所以這個河水可以做到一直流淌不息,一直不增不減,這就是美成在久。
人需要多少物質條件才是最舒適的?並不是你擁有多少巨大的財富,而是擁有一種從不間斷的這種供給或者供養的能力,古之所謂得誌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也。自古以來,這些古聖先賢認為真正的快樂,並不是指的你擁有高官厚祿,而是指的是你這種始終處在這種輸入與輸出的平衡快樂之中,既然它是平衡的,就不需要刻意地增加什麽,它也不會減少什麽,這叫“無以益其樂”,這是一種最舒適的狀態。我們俗話也說家有萬貫不如日進分文,也就是這個意思。
莊子在《至樂》篇總結,這個“至樂”就是最高境界的快樂,是一種真正的自在寬容逍遙。是故先聖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這就是觸類旁通的能力。就是不再被這眼花繚亂的世界所迷惑,不會被表象所迷惑,一切回歸到事物的根本上去,一心定而萬物服。隻要你心定了,萬物都會服從你的意願服從你的需求。義設於適,是之謂條達而福持。義設於適,就是能夠按需所取,就是能夠開源節流,按照自己精神的需求來安排的,而不是按照欲望來滿足自己的,這才是真正的“條達福持”,這是一種“至樂”,是最高的快樂。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人在什麽時侯才是最舒服的?家有萬貫,不如日進分文。”)
https://www.ixigua.com/7087776885039432222?logTag=00ff38f832ca9abc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