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詩詞中,"霜"和"雪"總是成對出現。比如陶淵明:"年年見霜雪,誰謂不知時";陸遊:"歲盡霜雪稠,相望僵萬木"。而更為人們熟知的是一句在中國流傳了幾百年的俗語:"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出處為明末清初作家馮夢龍的白話小說集《警世通言·第24卷·玉堂春落難逢夫》。在南宋陳元靚著《事林廣記·卷九·警世格言》中則為:"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都是一個意思,即勸誡人不要去管閑事,或指責人不肯幫助他人。但仔細想一下,這句話似乎有些不合邏輯。
結霜與降雪相似,都是跳過液態直接從氣態變為固態的"凝華" ( desublimation) 現象,即水蒸氣凝結成固態冰晶的過程。不同之處在於:霜是夜間地麵冷卻到冰點以下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在地麵或地物上的冰晶,通常在天氣晴朗幹燥、微風無雲的情況下發生,總是薄薄一層;雪是由雲中的冰晶互相碰撞形成的固態降水,多半在水分比較充沛的天氣狀況下發生,一下雪便可能積寸盈尺。下雪時地表溫度不一定很低,民間還有"下雪不冷融雪冷"的說法。簡言之,降雪是天寒,結霜是地凍。
由此可見,結霜與降雪不會同時發生,厚厚的"門前雪"必須自己清掃,但薄薄的"瓦上霜"大可不必管它,一出太陽自然會消失。《警世通言》的作者馮夢龍是蘇州人,《事林廣記》的作者陳元靚是福建人,這兩個南方人見沒見過雪都不一定,大概都是想當然。另外,現代社會注重個人隱私,沒有主人允許,是不可以隨便去別人家"幫忙"的。即使自家的"瓦上雪"也不用清掃,在多雪的北方房頂都有坡度,雪積多了自己就會掉下來。
與雪和霜類似的凝華現象還有霧凇,由霧中冰點以下的水蒸氣隨風在樹枝等物體上不斷積聚凍粘而成,猶如梨花盛開,非常美麗。"霧凇"一詞最早見於南北朝宋呂忱所編《字林》:"寒氣結冰如珠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露水的形成也與霜相似,是當物體表麵溫度低於露點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凝結。露和霜的區別是露點高於冰點,而霜點則低於冰點。古人常用"露水" "朝露"等描繪轉瞬即逝的事物,例如曹操的《長歌行》開篇之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凝華的逆過程"升華" ( sublimation),是物質從固態不經過液態直接轉化為氣態,通常在外界溫度低於物質熔點 (無法熔化) 或高於其沸點 (來不及熔化) 時發生。可以升華的物質有固體二氧化碳 (幹冰——其實不是冰)、萘、三聚氰胺、無水三氯化鋁等,砷在高溫可以升華,鋅和鎘在低壓下可升華。與凝華不同,升華不僅僅是一個物理學名詞。在宗教中,升華與神秘經驗聯係在一起,通常是通過冥想技巧實現。弗洛伊德最早在心理學中使用"升華"一詞,是將力比多轉化為社會認可的成就的過程。由此看來"華"是氣體,比固體高級。
當超冷卻的降水碰到溫度等於或低於冰點的物體表麵時,會形成玻璃狀的冰層,就是冰掛。圖片分別為本人近年來隨手拍攝的冬雪、秋霜、霧凇、冰掛、清露,冰清玉潔,玲瓏剔透。除了 露水外,其餘均為自然界中冰的不同形態。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圖為房頂上落下來的積雪,如同雪崩,出門都要爬雪山過草地;門口挖出來的通道如戰壕一般,絕對力氣活。今日大寒,明天臘八,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