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斯京狩獵島上的獨特畫廊(上)

(2025-05-08 06:45:07) 下一個

在風景如畫的斯京皇家狩獵島(Kungliga djurgården)上,有兩座獨特迷人的畫廊,曾經是上個世紀之交瑞典兩位藝術收藏家——歐內斯特·蒂爾(Ernest Thiel,1859-1947)和歐根親王(Prins Eugen,1865–1947)的私家豪宅。蒂爾是一位瑞典銀行家和實業家,對於藝術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他和第二任妻子Signe Maria一起打造的蒂爾畫廊(Thielska galleriet)是一座白色的宮殿,於1907年建成。其設計靈感來自意大利文藝複興、東方和晚期新藝術風格,特別是受到維也納 “分離派”展館的啟發。這座對稱的三層建築位於狩獵島東端的Blockhusudden海角,具有立方結構,配以綠色和黃色瓷磚為主的凹陷裝飾。畫廊周邊綠樹成蔭、山巒疊翠,這座房子建成後即被人描述為 “鬆樹和木製別墅中純粹的東方外星人啟示”。

蒂爾主要收藏1900 年前後的斯堪的納維亞藝術品,特別是民族浪漫主義風景畫和藝術家肖像畫。1880年代中期,幾位要求保守的瑞典皇家藝術學院進行改革的年輕藝術家成立了“藝術家聯盟”(Konstnärsförbundet),其成員是蒂爾畫廊藏品中的主導群體。通過購買和收藏,很多藝術家都成為蒂爾的朋友,蒂爾畫廊一開始就是當年斯京藝術家們重要的社交場所。對於蒂爾來說,與藝術品背後的人的關係至少和他購買的作品一樣重要。蒂爾畫廊一個展廳主牆上懸掛著瑞典畫家、藝術家聯盟早期領導人Richard Bergh的民族浪漫主義風格繪畫《騎士與少女》,作於1897年,這是蒂爾畫廊和瑞典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畫中一位身穿鍍金盔甲的騎士將手放在一位年輕女孩的肩膀上,女孩身穿白色長裙,手持一朵盛開的蒲公英,象征著生與死、滅絕與重生。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是挪威最重要的藝術家,非常符合蒂爾對激進藝術和特立獨行的藝術家的品味。蒂爾是蒙克重要的保護者和讚助人,蒂爾畫廊是挪威以外最大的蒙克作品收藏之一,畫廊裏有一間 “蒙克展廳”。左圖《絕望》和中圖《尖叫》屬於蒙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係列作品 “生命組畫”,從Ekeberg山上俯瞰奧斯陸峽灣,《絕望》是第一版。《尖叫》標題的挪威原文是Skrik,中文多譯成 “呐喊”,其實 “尖叫”更搭。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繪畫風格的代表作,已成為當代藝術的標誌性圖像之一,現在被做成了表情包。挪威的蒙克美術館藏有《尖叫》的油畫、蛋彩、粉彩等各種版本,蒂爾畫廊隻有一幅石板畫。右圖中的《聖母瑪利亞》描繪了聖母領報的情境,畫中的聖母是一名年輕性感的女子,但保留了傳統聖母像平靜自信的神情。

19世紀下半葉的德國大哲學家弗裏德裏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他的著作中重新評估了所有價值觀,讚揚了一個拒絕宗教和來世並支持地球生命的 “超人”。蒂爾是尼采的忠實崇拜者,認為蒙克是尼采的精神和思想世界最重要的詮釋者。蒂爾在寫給蒙克的信中說: “我對他(尼采)的感激之情超過了對任何其他人”。蒂爾也因翻譯尼采的著作出名,並投資出版了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左上圖是1905年蒂爾向蒙克定製的一幅尼采肖像,掛在蒙克展廳主牆正中,顯然是鎮館之寶。主牆上蒙克的另外兩幅油畫是《家庭》和《蒂爾肖像》,蒙克畫筆下的蒂爾雙臂交叉,擺出驕傲、封閉的姿勢,就像尼采精神中的 “超人”。展廳中心是法國雕塑大師奧古斯特·羅丹的《三條美人魚》,下方二圖是蒙克的《橋在上》和《生病的孩子》。

作為20世紀初瑞典最富有的人之一,蒂爾讚助了多位瑞典藝術家,尤其是藝術家聯盟的成員,Eugene Jansson是其中之一。Jansson出身貧苦,是一位社會主義者及公開的男同,有 “北歐梵高”之稱。其作品以藍色為基調,斯京的藍色夜晚是他的藝術簽名,這座城市的居民和生活是他的藝術生涯中反複出現的母題。他喜歡讓長長的、旋轉的一排排路燈倒映在水中,城市輪廓及其水中光影在夜色中微弱地閃爍。 Jansson還以對體育文化感興趣而聞名,或多或少隱藏的同性戀亞文化是早期現代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空曠的街道暗示著潛在的相遇,給人一種無限深度的感覺。蒂爾畫廊擁有全瑞典最大的 Jansson 作品收藏,是他最欣賞的畫家之一。左上圖中的一麵牆上大部分是Jansson的作品,其餘三圖依次為《月光莊園》《老城東長街》和《艦隊泳池》。

蒂爾還收藏了一些當代歐陸大師的佳作,左上圖是畫廊最重要的藏品之一 —— 法國後印象派畫家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的《芭蕾場景》,1916年蒂爾花27000法郎巨款買下。Toulouse-Lautrec的畫作中常常以巴黎蒙馬特一帶的舞者、女伶、妓女等為主角,並因巴黎紅磨坊的廣告海報而聞名,被稱為“蒙馬特之魂”。右上圖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Hermen Anglada Camarasa在巴黎創作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螢火蟲》,他擅長描繪夜間和室內場景,在這幅畫中表現了美好時代的巴黎女性。蒂爾與瑞典著名畫家Carl Larsson的友誼持續了多年,二人以不同方式對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相遇感興趣,兩對夫婦也經常書信往來,互相拜訪,左下圖是畫廊中Larsson展室的一角。右下圖右側是Carl Wilhelmson的《西班牙婦女》。

挪威雕塑家古斯塔夫·維格蘭(Gustav Vigeland)是諾貝爾和平獎獎章以及挪威天才數學家阿貝爾紀念碑的設計者,筆者在幾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寫到,維格蘭在設計阿貝爾紀念碑時得到蒂爾的資助。維格蘭也是尼采的崇拜者,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奧斯陸的 “生與死”主題雕塑公園。蒂爾出資五萬克朗,讚助維格蘭建造一個紀念碑式的噴泉雕塑,成為奧斯陸雕塑公園的起點。圖片為蒂爾畫廊花園中維格蘭1905-1907年間的一組作品:《男人懷抱著女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年輕女孩》以及《母親和孩子》,這些雕塑完美契合了蒂爾對任性藝術家的興趣,以及對尼采思想的深刻見解。蒂爾購買維格蘭的作品時,瑞典-挪威君合國剛剛解體不久,民族主義正在泛濫。在蒂爾畫廊的檔案裏,有20世紀初維格蘭寫給他的76封信,見證了一段 “藝術無國界”的佳話。

蒂爾畫廊建成後一直是蒂爾家族的居所,在1920年代全球通貨緊縮危機中,蒂爾的股票投資組合迅速貶值。由於資不抵債, 他於1924年將畫廊及藏品以150萬克朗的價格賣給國家。左上圖:羅丹1880年的作品《影子》,是其群雕《地獄之門》中的一個人物。1947年1月6日蒂爾去世後,他的骨灰按照本人意願安葬在雕塑底座岩石下方。 左下圖是18世紀瑞典藝術家Johan Tobias Sergel的突破性作品《牧神》的鑄件,牧神是一個半人半羊的古代神話人物,生育和放蕩的象征,斯京市中心廣場Sergels torg就以雕塑家的名字命名。右下圖是瑞典雕塑家Aron Jerndal創作的《苦到黃昏》。蒂爾去世前一年撰寫了回憶錄《是或似乎是》,他在書中描述了自己一生的發達和衰落,自稱為 “失敗的天才”,但直到1969年回憶錄才由其子Tage Thiel編輯出版。

1880年代末,蒂爾開始了與瑞典近現代金融巨頭瓦倫堡家族的第二代掌門人K. A. Wallenberg長達近二十年的合作夥伴關係。他還創辦了自己的銀行,投資采礦、鐵路、發電廠,以及斯京波羅的海沿岸的Saltsjön避暑勝地。然而在蒂爾去世時,他的總資產僅剩4245克朗。蒂爾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如同自己的偶像尼采一樣寫下格言: “愛是一種邪教,或者是一種心靈的混亂,或者是一種譴責,這取決於你是誰、她是誰。” 1925 年 1 月 7日,蒂爾畫廊作為公共博物館對外開放,社會階層的人們都前來朝聖,瑞典大報《每日新聞》的頭版用漫畫形式描繪了觀眾們在沙龍中擺出的各種姿勢(上)。今年蒂爾畫廊慶祝博物館開放一百周年,以特展 “在一起”(Together,右)開始百年紀念,這個主題就像一根紅線貫穿了畫廊的前世今生。(未完待續)

相關博文鏈接:數學天才阿貝爾的生前身後名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202/19747.html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