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交通大學1918屆校友施嘉幹(Kalgan Shih,1896-1975,左),又名施衍林,江蘇吳縣人,出生於上海,麻省理工碩士。施嘉幹是近現代著名建築家和實業家,無論對於民國年間的經濟發展、戰時工程和後方實業,還是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均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還是蜚聲泉壇的錢幣收藏大家,將畢生收藏全部捐獻給國家。施嘉幹所著《中國近代鑄幣匯考》(Modern Coins of China,右)一書,在出版後的漫長歲月裏,成為收藏和研究中國近現代機製錢幣必備的重要著作,影響極其深遠,而他的生平在唐山交大校史上似乎沒有任何記載。今年是施嘉幹逝世50周年,筆者特撰寫本文以示緬懷和敬仰。
施嘉幹六歲喪父,隨母投靠山東舅舅家。他在青島完成中學學業後,考入德華高等學堂德文速成班,修讀兩年德文。1914年,施嘉幹考入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唐山交大前身),學號554。他在校學習成績優異,1918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19年1月,施嘉幹當選為唐校第一屆校友會副會長以及年刊《唐山工業專門學校雜誌》英文版編輯(左),他還入選以“獎勵學業,提倡研究,聯絡各大學為宗旨”的重要學術團體斐陶斐勵學會。不久後施嘉幹回到上海入職, 1921年考取公費留美,前往麻省理工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係深造,第二年獲得結構工程碩士學位,畢業後在美國公司實習。施嘉幹的畢業論文題目為《關於某種斜率撓度計算方法的研究與開發及其在剛性框架結構中的應用》,右圖是麻省理工中國留學生名錄中印有施嘉幹名字的頁麵(隻有英文,右)。
1924年施嘉幹學成回國,就職於滬寧、滬杭甬鐵路局,從事築路測繪和檔案整理工作。後來他被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的榮氏家族工廠聘用,承擔了修建申新紡織公司廠區專用鐵路的前期測量和設計工作。施嘉幹運用自己的建築結構知識以及在鐵路係統的工作經驗,很快完成了包括鐵路線路、越河鐵路橋、倉庫站房等全套設施的設計任務,並為榮家節省了大筆設計費用。憑借這 “第一桶金” ,施嘉幹於1928年與藍榮庠合夥創辦了大昌建築設計事務所。公司開業之初規模很小,主要業務是配合較大的設計事務所做結構設計。這一時期,施嘉幹與範文照、趙深、陸謙受、吳景奇等滬上知名建築師均有密切合作,為他此後的業務拓展鋪設了人脈。大昌公司逐漸成為集設計和營造於一體的建築公司,此外施嘉幹還投資了機械製造、噴漆和磁電等行業。
1934年,中國當年最大的華資銀行中國銀行在外灘建造總部大樓,大昌公司參與了部分結構設計。第二年中行又與滬上紡織業合作,在蘇州河北岸建造一棟近代上海最大的工業倉庫(左)。由於施嘉幹具有良好的口碑,因此該倉庫的設計和施工業務,均交由大昌公司承辦。這棟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倉儲辦公建築高達11層樓,整體受力程度超過上海灘任何一座建築,在國內尚屬先例。施嘉幹聘請北洋大學畢業的吳世鶴擔任現場工程師和鋼筋總監,二人又請來滬上最知名的基礎工程公司康益洋行承擔地基施工。一年多後,清水外牆、紅磚立柱的中行總庫大樓竣工落成,雖曆經近90年滄桑並幾次改造,但風采依舊。大昌公司還承建了現代風格的同孚大樓(右,筆者攝)等工程,同時施嘉幹曾兼任交通大學教授,講授機械係四年級的工程設計課程。
作為唐山交大校友,施嘉幹畢業後依舊關心母校,熱心於校友會的活動。他在1919年6月出版的《唐山工業專門學校雜誌》英文版創刊號上發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在中國發展的必要性》一文。1935年5月15日是唐山交大(在唐複校)30周年校慶紀念日,包括多名唐院教授在內的99位校友在校慶前一年發起捐款通啟,倡議在校園裏募建一座校友會所,作為永久紀念。根據當年《交大唐院周刊》中的名單,施嘉幹擔任校友會上海分會第二募捐隊副隊長。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由李汶副教授設計的 “校友廳”於30周年校慶日舉行奠基典禮。然而校友廳剛竣工一年多,日軍就於 1937年7月17日占領了唐山校園,學校被迫南遷。直到抗戰勝利後,背井離鄉九年的唐院師生才回到昔日家園。1976年7月28日,這座美麗的建築與整個校園一起毀於唐山大地震。
1930年代中期,國民政府開始了戰時工程計劃,施嘉幹也將目光轉向內地。大昌公司承包了浙贛鐵路梁家渡撫河大橋、南昌和芷江機場,以及江陰魚雷艇基地等工程。抗戰爆發後,施嘉幹攜公司內遷昆明,負責經辦資源委員會的昆明機器製造廠、電工器材廠和飛機製造廠三大工程。他與當地著名實業家董澄農一起籌建 “雲南大成實業公司”,由雲南省財政廳資助資金三分之一,董、施二人各出資三分之一。施嘉幹出任總經理,先後在昆明及近郊 “創辦了麵粉、電石、酸堿等九單位民生工廠。尤以電石一項,年產逾二千噸,維持了滇省的錫礦生產,解決了滇民的照明問題。” 1948-1952年間,施嘉幹回滬開辦新華顧問工程師事務所。新中國成立後,事務所承擔了山西榆次經緯紡織機械廠、大連醫學院、蘭州水泥廠等重要工程設計。
1920年代,施嘉幹留美期間對錢幣產生興趣,參加了美國錢幣學會,開始收藏和研究中外現代錢幣。他回國後在致力於建築工程之餘,繼續這一業餘愛好,並與滬上藏家多有往來。施嘉幹一生中生活十分儉樸,他把通過建築工程設計和實業活動所獲財力大都花在錢幣集藏與研究中,其鑒賞眼光極具品位。1946年施嘉幹第二次赴美進行工業考察,應舊友之邀,在舊金山、華盛頓兩地的錢幣集會上展覽了自己收藏的古幣,並就中國近現代貨幣進行講演,獲得了廣泛讚譽。他發現在美酷好中國硬幣者不乏其人,而中國偽製幣卻充斥於美國市場,因此 “蓄意寫一西文之中國幣考,思有以別真偽正視聽”。1948年八月,國民政府基於虛金本位學說實行金圓券。施嘉幹為此閱讀了中外專家的各種著述,深感金圓券政策的荒謬,因此改變初衷,決定編寫一本係統的中文專著。
是年冬天,國共戰事逼近京滬,建築業陷於停頓,工廠生產瀕臨絕境。施嘉幹在居家服母喪的三個月時間裏,完成了《中國近代鑄幣匯考》一書,1949年十月由新華顧問工程師事務所在上海出版中文版。精裝本共198頁,內文計有圖版147塊,錢幣圖片830餘種。施嘉幹說: “排印將半之際,又憶及中國百年以前,國勢仍屬鼎盛,撫今追昔,不禁神往。”1951年,該書增加了一些內容後出版了英文版,精裝本共226頁。《中國近代鑄幣匯考》全書分金、銀、鎳和鋁幣,以及中國藩屬及領土割讓後造幣共五編, “而將錯綜複雜之中國銅鑄幣,存而不論,俟諸異日。”該書對近代中央和地方的各種鑄幣逐一進行考證,對鑄幣的重量、麵值、鑄造年代和流通情況都作了詳細說明。施嘉幹用心獨到,在書中闡述了諸多真知灼見。
1950年代,施嘉幹把營造廠和事務所的資產全部無償捐給國家。他於1952年正式加盟紡織工業部,先後擔任設計公司土建組大組長、紡織部基本建設司總工程師等職。1956年,施嘉幹調任建築工程部設計局總工程師,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工程師。他還擔任中國建築學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全國政協第四屆委員。施嘉幹通曉英、德、俄三門外語,編著了《雙向拱頂應用概要》和《多孔性土的理論與經驗》。文革期間他被誣為 “反動學術權威”,受到長期隔離審查。1972年,複出後的施嘉幹擔任建築科學院技術顧問,在古稀之年與王華彬等人合編了《英漢土木建築詞典》,編譯了《板樁牆與地下連續牆》一書,及時闡述了國外關於地下建築結構的最新理論。他還捐出積蓄一萬元,在中國建築學會設立獎勵基金。1975年1月22日,施嘉幹與世長辭。
施嘉幹調入北京工作後,將大部分藏幣留滬,劫後幸存的錢幣全部退還給施家。1998年,施嘉幹的夫人董逸新女士和子女秉承其遺願,將他的舊藏錢幣共 4086枚無償捐獻給上博。這份中外機製銀幣史的遺存相當重要和完整,包括同治五年的上海一兩(左)、中外通寶官平銀一兩、光緒元寶戶部一兩(右)、福建官局光緒一元、廣東壽字一兩、湖北光緒本省一元、孫中山像半元金幣等珍品,為探討中國近現代貨幣史提供了豐富而翔實的實物資料。上海博物館在這批錢幣基礎上,舉辦了施嘉幹舊藏中外錢幣特別展,並精選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金幣資料 30枚、銀幣資料 659枚、外國金銀銅幣資料 84枚,編纂了《施嘉幹先生舊藏中外錢幣》一書,2000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上博還特別開設了“施嘉幹舊藏錢幣專室”,用於存放和展示這批珍貴錢幣。
施嘉幹一生為人謙遜低調,他與夫人育有二子一女,其家人也不事張揚。筆者在“維基共享資源”上找到了《中國近代鑄幣匯考》的影印件,施嘉幹撰寫該書導言時適逢上海解放。看到學生們在街頭爭學進二退一的秧歌舞,他由此聯想和簡單回顧了自己大半生進二退一、特別是抗戰前修建梁家渡大橋和戰時扶助雲南地方工業的坎坷經曆。施嘉幹在導言結尾處寫道:“本書內容對於編者往日研究,與平時學習之科目,可謂毫不相幹……此書之成,與其謂為以經濟、藝術,甚或以文化出品,介紹於國人,毋寧自認為學習退一步舞之街頭表現,多少為國家留一點曆史上的邏輯。編者對於新政治或新主義,認識尚淺。但渴望社會之能早日安定,使得各就所能,各安其業,區區之誠,不敢後於一般人民。”
【注】本文被《唐院春秋》公眾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