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阿斯特麗的童話世界(下)

(2025-09-10 11:24:59) 下一個

【續前】阿斯特麗的童話世界(上)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508/25505.html

阿斯特麗從年輕時起,就喜歡沿著斯德哥爾摩的水邊散步。有時和女伴相約,有時獨自行走,一直到老。湖濱大道(Strandvägen)、皇家狩獵島(Kungliga djurgården)、哈加公園(Hagaparken),處處留下她的足跡。斯德哥爾摩的黃昏在阿斯特麗的許多作品中扮演特殊角色,例如她在《小飛人卡爾鬆》中寫道:“斯德哥爾摩六月的夜晚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截然不同。沒有哪個地方的天空閃耀著如此奇異的光芒,也沒有哪個地方的暮色如此甜美、如此神奇、如此湛藍。在寶藍的天幕下,這座城市靜靜地躺在淺色的水麵上,仿佛從某個古老的童話故事中飄然而至,根本不是真實的存在。” 阿斯特麗85歲時,還邀請一位為她的新版《暮光之國》繪製插圖的荷蘭女畫家一起乘坐熱氣球,像利爾永克瓦斯特先生和悅然那樣,飛越斯京老城上空采(兜)風。

1950年代初,阿斯特麗撰寫了關於卡蒂(Kati)去美國、意大利和巴黎旅行的三部曲。卡蒂是一個在辦公室工作的女孩,年輕、開朗,喜歡讀書和冒險,書中還講述了卡蒂與姨媽住在斯德哥爾摩的公寓、與朋友和戀人沿著水邊散步的各種趣事。阿斯特麗與卡蒂在許多方麵十分相像,她剛到斯京時就與室友住在臨近的街上,很多場景都是作家早年的生活體驗。書中卡蒂這樣描述夏天的斯德哥爾摩: “我太喜歡了!午休時坐在音樂廳的台階上曬太陽,晚上在Berzelii公園喝咖啡,聽著Berns餐廳飄來的音樂,去影院看電影……這些難道不都是美妙的感受嗎?” 與卡蒂一樣,阿斯特麗也熱愛旅行,對於陌生地方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她的第一次長途旅行是在1948年訪問美國,阿斯特麗借卡蒂之口表達了對大西洋彼岸這個國家的觀感。

對於阿斯特麗來說,大自然是僅次於書籍的快樂和靈感的源泉,Henry David Thoreau的《瓦爾登湖》是她最喜歡的書之一。阿斯特麗在Vimmerby鄉間長大,童年記憶是野草莓丘、風鈴草田、金菊草甸、藍莓田、睡蓮盛開的河流、長滿猩紅色椴樹鈴鐺的森林和周邊的牧場。在阿斯特麗的故事裏,大自然帶來的樂趣是對貧窮和孤獨的一種撫慰和補償。她對玫瑰情有獨鍾,《米歐,我的米歐》中國王爸爸的玫瑰園、《獅心兄弟》中用玫瑰命名的山穀、《神探布隆維斯特》中的玫瑰戰遊戲,處處是芬芳和詩意,1989年一種半重瓣的粉紅色玫瑰以Astrid Lindgren命名。在阿斯特麗心中,樹木與花卉至少同等重要。根據北歐神話中 “世界之樹”(Yggdrasill)的傳說,她認為樹木是遠古人類的家園,除了人和動物外,地球上沒有其他東西比樹木更個性化。

阿斯特麗的作品中不但充滿希望和信任,她也描寫疾病和死亡。她的丈夫斯圖爾去世後安葬在斯京北部公墓,阿斯特麗經常來到丈夫的墓地,哼唱斯圖爾生前喜歡的歌曲,與他談談話。隨著時間的流逝,阿斯特麗的父母、親人、好友相繼離去,死亡逐漸在她的生命和作品中留下印記。阿斯特麗在北部公墓散步時,常常路過一塊墓碑,那裏埋葬著19世紀末的一對兄弟,都是隻在世上活了一兩年就去世了。這是激發她1970年代初撰寫《獅心兄弟》(Bröderna Lejonhjärta)的兩座墳墓之一,阿斯特麗在書中講述了親情戰勝死亡的感人故事,兩兄弟死後在擁有永恒春天的南吉加拉(Nangijala)再次相遇。在當時的瑞典, “死亡”是兒童讀物中一個禁忌的話題,阿斯特麗成為對於這一禁忌的挑戰者之一,她從兒童的視角解讀死亡。

1939年,阿斯特麗的公婆在斯德哥爾摩北群島的度假勝地Furusund島上購買了一棟夏日別墅Stenhällen,景色絕佳。之後的60多年中,每年夏天她都和家人去島上度假,遊泳、劃船、釣魚,其樂無窮,海灣邊一張木椅上刻著她的一句話: “如果沒有人開始出發,你就不會覺得現在是夏天。”從阿斯特麗還在 Rabén & Sjögren 工作時起,每年有三個月的時間住在Furusund寫作,直到2001年的最後一個夏天。多年後阿斯特麗在那裏獲得靈感,撰寫了電視劇劇本《我們在鹽烏鴉島上》(Vi på Saltkråkan),講述群島夏天各種令人興奮的冒險活動, “鹽烏鴉”其實是林格倫家族一艘帆船的名字。13集電視劇在Furusund附近的小島Norröra 拍攝,1964年播出。60年後瑞典電視台SVT以當今時代為背景,重拍這部當年影響巨大的電視劇。

阿斯特麗一生中為孩子們撰寫了87部文學作品,不少作品改編成舞台劇、音樂劇、電視劇和電影,其中根據《我們在鹽烏鴉島上》《長????子皮皮》等改編的17部影視劇是由她的“禦用導演” Olle Hellbom執導。瑞典大導演Ingmar Bergman曾經想把《獅心兄弟》拍成電影,卻被阿斯特麗德拒絕了。1977年她親自改寫了《獅心兄弟》的劇本,直接交給Olle Hellbom。1981年,阿斯特麗的封山之作《綠林女兒羅妮婭》(Ronja Rövardotter)出版,講述兩個世代為仇的綠林家庭中的女孩羅妮婭和男孩畢爾克(Birk)之間的動人友情,書中有豐富的童話生物畫廊:矮人、侏儒、泡沫巨魔和野生精靈。在考慮改編成電影時,導演Olle Hellbom突然離世。後來由Tage Danielsson接手,影片在1985年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銀熊獎。

在1940年代阿斯特麗剛剛開始寫作時,兒童文學在瑞典沒有任何地位。她在出版界深耕幾十年,扶植和幫助了很多年輕作家,開創了瑞典兒童文學的黃金時代。阿斯特麗一生中獲得無數國內外大獎,包括1957年的瑞典 “高級文學標準作家”國家獎、1958年的 “安徒生金質獎章”。1971年12月,瑞典文學院授予她最高級別的獎項之一 “金質大獎章”,以表彰她對兒童文學的貢獻以及對瑞典文化的影響。盡管如此,阿斯特麗始終與諾貝爾文學獎以及瑞典文學院的院士席位無緣,為此學院多年來一直受到嚴厲批評。據《快報》2007年披露,當年阿斯特麗的主要反對者是Arthur Lundkvist院士。雖然阿斯特麗的金質大獎章是由Lundkvis代表瑞典文學院頒發的,但後者既不喜歡兒童讀物也不喜歡兒童,認為阿斯特麗德的作品不能稱為文學。

阿斯特麗不但是瑞典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位重要的意見領袖。 1976 年 3 月,她的諷刺童話《莫尼斯曼的龐貝裏波薩 》(Pomperipossa i Monismanien)刊登在《快報》上,以抗議自己的邊際稅率高達 102%。這篇文章成為當年政治辯論的一部分,在秋季的瑞典大選中,社會民主黨執政40年來首次失利。阿斯特麗始終如一地同情弱勢群體,反抗社會的不公正。她很早就致力於兒童權益問題,比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早50年,比瑞典《反虐待兒童法》早30年。1987年11月14日,時任瑞典首相Ingvar Carlsson和五位外國大使出席了阿斯特麗的80歲生日慶典。美蘇兩國大使分別代表裏根總統和戈爾巴喬夫向她表達生日祝賀,Carlsson首相將一部當時世界上最嚴格的的動物保護法《林格倫法》(Lex Lindgren)送給她作為生日禮物。

2002 年 1 月 28 日上午,94歲的阿斯特麗在家中去世, “皮皮的媽媽”真地去了天堂。從當天下午起,前來吊唁的人們絡繹不絕,故居門外擺滿鮮花。阿斯特麗的葬禮於同年3月8日在斯京老城大教堂舉行,全國下半旗致哀,上萬民眾沿途為她送行。上千位嘉賓出席葬禮,包括瑞典國王Carl XVI Gustaf、王後Silvia及部分王室成員、首相Göran Persson、議長Birgitta Dahl等政府高官,十分接近國葬規格,備極哀榮。阿斯特麗熱愛生命,但並不懼怕死亡。她出生在一個虔誠的基督教新福音複興派家庭,在她兒時的心靈中,上帝就像一位住在天上的叔叔。成年之後,阿斯特麗開始懷疑並多次表示不相信上帝,但她也不時懷疑自己的懷疑,因此更像一位不可知論者。根據她的生前遺願,阿斯特麗安葬在家鄉Vimmerby,長眠於父母身旁。

阿斯特麗去世後,瑞典政府設立了Astrid Lindgren紀念獎。頒發給世界各地對兒童文學有貢獻的在世之人或組織。獎金全部來自稅收,是世界上獎金最豐厚的兒童文學獎項。23年來,阿斯特麗的故居與她生前相比幾乎沒有什麽變化,供後人瞻仰(上圖)。阿斯特麗的所有文件檔案均存放在瑞典皇家圖書館內,書架擱板總長度約為140米,包括4200本藏書、75000封信件、100000件簡報。2005年,這些文檔被列入UNESCO世界記憶遺產名錄。阿斯特麗90歲生日後不久,斯德哥爾摩省議會將三家兒童診所合並成立了Astrid Lindgren兒童醫院,作為卡羅琳斯卡大學醫院兒科的一部分。阿斯特麗向醫院捐贈了圖書館,大約50位藝術家和插畫家設計布置了入口、電梯廳、走廊和候診室,她在牆上的圖片裏慈祥幽默地注視著摯愛一生的孩子們(下圖)。

在阿斯特麗80歲生日慶典上,小演員們向她祝壽,第一位是在1969年的電視劇中扮演長襪子皮皮的Inger Nilsson。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