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櫻花季雲遊西日本(二):千年古都

(2025-07-11 07:56:19) 下一個

【續前】櫻花季雲遊西日本(一):平城社寺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507/1266.html

京都古稱“平安京”,公元794-1868年間的日本都城。平安京時期仿唐兩都製,將都城沿中軸線分為右京長安與左京洛陽。京都承載著日本的文化記憶,是日本人“唯一的精神故鄉”。1994年 “古京都遺址”入選UNESCO世界文化名錄,包括17處寺院、神社和城堡。日本新感覺派作家、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在其代表作《古都》中,將一對孿生姐妹分離與重逢的故事編織在京都的四季美景中。他的筆端常帶悲哀,以此勾勒出極為纖細的美以及潛藏在日本人靈魂深處的原始風景,表現出自然界的生命和人類的宿命。在《古都》中,從平安神宮觀賞盛開的垂櫻,到清水寺眺望西山的暮色, “京都之春”的畫卷徐徐展開。音羽山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和時空坐標,乙巳清明來此遊覽參禪,圖為清水寺本堂。

清水寺始建於公元778-798年間,現為日本佛教北法相宗本宗。這裏一直是人們參拜本尊十一麵千手觀音菩薩的佛教聖地,是關西地區33處觀音靈場“西國三十三所”中第16所寺廟。清水寺史上曾數次被燒毀重建,現存寺院是由江戶時代第三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光於1633年按照八世紀平安時代的風格重建,因此已不是唐朝時的原始建築了。正門“仁王門” 的切妻式屋頂類似於中國古建中的懸山頂,上方是平安時代書法家藤原行成題寫的“清水寺”牌匾,31米高的三重塔是日本最大的。本堂依海拔242米的音羽山懸崖而建,矗立在六層炬木築成的 “清水舞台”上,由139根高達十餘米的櫸樹圓木立柱支撐,沒有一根釘子。寺院建築氣勢恢宏,屋頂使用日本的傳統建築技法檜柏樹皮葺重疊鋪蓋,寺內一如既往地不能拍照。

2020年清水寺剛剛完成曆時12年的大修,因此看上去煥然一新。右上圖桃山樣式的鍾樓有六根柱子支撐,梵鍾重達兩噸。左下圖的 “音羽瀑布”被列為日本十大名泉之首,據說是自史前時代以來湧出的純淨之水,三股清泉分別代表長壽、智慧、健康,不過確實 “細水長流”。去清水寺之前作好了 “人從眾”的思想準備,到了那裏感覺還好。從1995年起,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每年向日本全國征集年度漢字,於12月12日的漢字日在清水寺公布。2024年的年度漢字是 “金”,30年中第五次當選。與清水寺相仿,京都的東寺、仁和寺、醍醐寺等始建於唐朝年間的寺院,大部分建築都是在16世紀末之後重建的。日本的寺廟內大多燈光暗淡,白天也看不太清楚,大約就是其傳統文化中 “幽玄” (もののあはれ)和 “侘寂” (わびさび)的意境。

北山金閣鹿苑寺始建於14世紀末,是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山莊。後根據其遺囑改建為臨濟宗相國寺派的禪宗寺院,因內外貼滿了金箔的三層舍利殿金閣而知名。金閣是三層樓閣式建築,一層法水院是平安時代的貴族寢殿造,供奉釋迦摩尼;二層潮音洞是鐮倉時代的武家造,供奉岩屋觀音和四大天王;三層究竟頂是唐樣風格的禪宗佛殿造,供奉佛陀骨舍利,攢尖寺頂上佇立著一隻象征吉祥的鍍金鳳凰。金閣周邊效仿自衣笠山的池泉回遊式庭園,是室町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園,夕陽下金閣在鏡湖池中夢幻般的投影十分美麗。在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主人公以室町時代初期的一休宗純禪師童年和足利義滿為原型,一休運用自己的聰明機智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問題,金閣寺是影片中一休與搞笑將軍鬥智的場所。

以金閣為中心的庭院代表極樂淨土,鏡湖池中布設了風格別致的日式造景,以白砂波紋模擬海浪。池畔足利義滿將軍親手栽種的“陸舟之鬆”與金閣的海上行舟意象呼應,體現室町時代貴族“掌控自然”的野心。1950年,金閣寺被見習僧人林承賢燒毀,隻有寺頂的金鳳凰幸免於難,後來用了三年時間重建,外牆金箔於1987年重貼。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以這一事件為背景,於1956年創作了長篇小說《金閣寺》。書中主人公溝口終日沉迷於金閣之美,幻想在戰火中與其同歸於盡的壯美場麵。而戰爭的結束使這一願望永遠化為泡影,他在絕望之餘將金閣付諸一炬。在作家筆下,金閣因人類對永恒的渴望而誕生,又因人類對美的占有欲而毀滅。金閣寺是這次西日本之行見到的遊客最多的地方,大概都是奔著 “金箔”去的,與年度漢字 “金”倒是很搭。

神社是神道教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全日本大小神社數目超過十萬間。稻荷神社是最貼近日本人日常生活的神社,主要祀奉以宇迦之禦魂大神為首的五位稻荷神。自公元711年奈良時代神明鎮座以來,被尊為保護五穀豐登、商業興旺、家庭安全、諸願皆得實現之神。位於京都稻荷山山麓的伏見稻荷大社是全日本三萬多間稻荷神社的總本宮,京都地區香火最盛的社寺之一。日本的神社通過 “鳥居”分隔俗世與神域,進入鳥居後沿著參道可達參拜者用於洗手漱口的手水舍。左上圖是伏見稻荷大社入囗處的鳥居及樓門,後者是戰國時代武將豐臣秀吉為祈求母親病愈於1589年建造的。大社中大部分建築均在15世紀後期 “應仁之亂”時毀於戰火,1499年重建。右上圖是“稻荷造”樣式的本殿,左下圖是外拜殿,右下圖是稻荷山境內一個用來祭祀 “鳥居”的小祭壇。

稻荷神社中矗立著被視為稻荷神明使者的狐狸石像,嘴裏常常叼著稻穀、玉石、卷軸及穀倉鑰匙等物。日本文化對於狐狸具有獨特信仰,民間故事裏常常把狐狸描寫成具有高智慧與長壽的動物。根據起源於江戶時代的習俗,前來伏見稻荷大社許願的人們往往會捐資在神社境內豎立一座鳥居,以表達對於神明的敬意。神社本殿後方是成千上萬座朱紅色的“千本鳥居”,構成一道綿延不絕通往稻荷山山頂的隧道,看上去十分喜慶。現存鳥居最早可追溯到明治年間,傳統上整個稻荷山的範圍都被視為是神域。每個鳥居的背麵朝向山頂,上麵雕刻著奉納者的名字和奉納的日期,因此隻有在下山時才能看到這些名字和日期。日本人將參拜千本鳥居的過程稱為“禦山神”,這裏的遊客人山人海,比清水寺還多。

元離宮二條城是根據江戶幕府初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的命令,於1603年修建的守護京都禦所以及到京都拜見天皇住宿的行轅,是開啟日本最重要的曆史時期以及走向近代社會的舞台,見證了江戶幕府時代及德川家的榮枯興衰。1620年,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之女和子嫁給後水尾天皇,成為中宮娘娘。為了迎接天皇1626年的五天 “行幸”,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忠對於二條城進行了擴建裝修,形成了如今的風格。上方二圖的唐門是主體建築群二之丸禦殿的正門,華麗的唐破風雕刻著鬆梅竹鶴以及象征皇室的金箔菊紋,代表了安土桃山時代最高的建築藝術傑作。左下圖是武家風書院造的二之丸禦殿,由六棟建築、33間房間組成,日本著名的狩野派畫家狩野探幽及門生在殿內繪製了許多壯麗的障壁畫作品,右下圖是外護城河作為哨台的東南隅櫓。

在天皇行幸前,還將伏見城的五層天守閣移建至此,建造了本丸禦殿等,但先後毀於18世紀下半葉的雷擊和大火,二之丸禦殿因此成為二條城曆史上最繁榮時期的重要遺構。1867年,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在“倒幕運動”中失勢,在二之丸禦殿的大廣間舉行 “大政奉還”儀式,宣布結束延續了264年的德川幕府統治,將政權交還天皇。從此日本進入明治時代,二條城也變成天皇行宮。1915年,大正天皇舉行了即位大典,之後在二之丸禦殿大宴朝臣賓朋。左上圖現在的本丸禦殿是由京都禦所的桂離宮移建而成,完整保留了皇族宮殿。從右上圖天守高台遺址可眺望本丸禦殿和庭園,以及京都的街市景色。下方二圖的二之丸庭園深受中國明代文化影響,具有回遊式水庭的禪意,以曲水、湖石和鬆樹構成行走的山水畫,庭園中盛開著櫻花王者八重櫻。

佛教從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已有1400多年曆史。中國佛教遵循因果規律,崇尚生命輪回。而日本佛教的“無常觀”更注重現世,珍視當下。平安時代的宮廷女房紫式部在《源氏物語》中創造了日本人最早的美學表達“物哀”(ものあわれ),幾乎成為日本禪宗的標誌。刹那間的虛實源於心中的感歎,世間萬物都是一期一會。“山寺春向晚,杳杳鍾聲過,櫻花飄散落。”日本國花櫻花是物哀美學的象征,盛開時是短暫絢麗的生命綻放,凋零時是優雅恬淡的決然離去,在某種意義上包含了日本民族對生命無常的理解和對美好瞬間的珍惜。東瀛的不少櫻花樹枝幹粗大,以大島櫻和山櫻為代表。老樹新卉,亭台樓閣,相映成趣。日本的櫻花並不都是重瓣的,其實賞櫻不一定非要千裏往裏地飛到霓虹國,當然別處沒有佛寺神社與穿和服的姑娘,雖然她們未必是本地人。(未完待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