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櫻花季雲遊西日本(一):平城社寺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507/1266.html
櫻花季雲遊西日本(二):千年舊都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507/7440.html
九州島第一大都市福岡(Fukuoka)古稱博多,地處與中國和朝鮮半島的要衝,平安時代開始就是進出日本的重要港口和對外交流的窗口,有九州的玄關之稱。如今博多是福岡的一個區,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神社與寺廟。博多神社寺院區域的迎賓大門“千年門”於1984年建成,以祈願博多城在未來一千年內繁榮昌盛而命名。這裏曾經是江戶時期博多的入囗,當年有一座名為“辻堂口門”的門。博多千年門采用中世博多的寺社樣式,承襲辻堂口門的木造四腳門結構,壯觀的門樓設有人字形瓦扁柏屋頂。大門由太宰府天滿宮捐獻的千年樟木製造,正麵匾額“博多千年”由太宰府天滿宮的西高辻信義住持書寫。1235年,日本高僧聖一國師圓爾辯圓前往浙江萬壽禪寺修行,千年門背麵的匾額 “萬年正續” 則由萬壽寺戒興住持書寫。
上方二圖的承天寺供奉本尊釋迦如來,是從南宋歸來的聖一國師創立,謝國明等宋商出資建成。聖一國師不僅帶回佛教教義和修行方法,還引進了製作饅頭、包子、餛飩、麵條的技法,因此承天寺可視為日本美食文化和博多織技法的發祥地。後人為聖一立碑紀念,他書寫的 “禦饅頭所”刻在中間的石碑上。日語稱豬肉包子為 “豚饅”,但皮和餡都有甜味。下方二圖的東長寺據稱是九世紀日本名僧空海(弘法大師)在大唐完成修行,歸國後創建的第一座真言宗寺院。寺廟院內殿有一座高10.8米、重30噸的木造 “福岡大佛”坐像,於1988-1992年間雕刻。大佛以人類有108種煩惱為緣由,是日本最大的佛像,但不能拍照。大佛背後還供奉了500個小佛像,台座下的 “地獄極樂巡遊”排列著地獄景像和來日托生的浮雕,閻羅和小鬼看上去都像日人。
櫛田神社是博多最重要的神社,是日本數座櫛田神社的本社,起源於奈良時代的757年。16世紀末,豐臣秀吉重建博多時建造了現在的社殿,據說飲用本殿旁的靈泉鶴井水可以延年益壽。櫛田神社自古就作為博多的氏神和總鎮守而聚集當地人的信仰,神社的祭神為大幡大神(櫛田大神)、天照皇大神、素盞嗚大神(祇園大神)。其中天照皇大神被奉為天皇及日本皇室的始祖,以及大和民族的總氏神。每年7月1日至15日的 “博多祇園山笠”是櫛田神社最著名的奉納神事,2016年列入UNRESCO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傳這一神事起源於1241年,承天寺的開山始祖聖一國師為祈求驅除瘟疫,乘坐由鎮民抬著的木製的 “施餓鬼轎” 在博多鎮上潑灑祈禱水巡遊淨化。在櫛田神社外常年展出的華麗神轎 “飾山笠”高達 13米,氣勢逼人。
具有1800多年曆史的住吉神社,是全日本兩千多間住吉神社中的第一間,供奉航海、星辰和淨化住吉三神,可能類似於基督教中海員和漁民的保護神聖尼古拉。現在的神社本殿建於江戶時代初期的1623年,屋頂為四間桁行和兩間梁間的切妻造,比大阪的住吉大社還早近兩百年。本殿的 “住吉造”是佛教傳入日本前,古代日本最古老的建築樣式之一。福岡住吉神社與日本的國粹運動相撲有著深厚的淵源,每年11月的大相撲比賽開始前,頂級相撲選手都會前往住吉神社參加相撲大祭。上方二圖是本殿和古代力士像,左下圖是從前舉行放生會的功德池。右下圖是位於櫛田神社後方的注連懸稻荷神社,在盛開的櫻花陪襯下,一排朱紅色的鳥居格外美麗。這個神社又名 “足留稻荷”,有一種說法是它建在商店前 “以便顧客駐足(為生意帶來繁榮)”。
熊本位於九洲島的地理中心,九州第三大城市,古代肥後國的國府所在地,有“森之都”的雅稱。熊本城與大阪城、名古屋城同為日本三大名城,另一說是姬路城代替熊本城。熊本城由初代藩主、豐臣秀吉麾下的武將加藤清正於1606年建成,是一座梯郭式平山城,連結式望樓型的大小天守由渡櫓連接,被稱為 “武者返”的石垣猶如天險。天守屋脊用於防火的神獸“鯱”虎頭魚身,外觀主要元素三角合掌形 “破風”可以防風雪,常用於中國歇山頂和懸山頂古建中。四百多年來,熊本城多次成為日本曆史的重要舞台,並且多災多難。1877年天守、本丸禦殿等建築在一場大火中被燒毀,加藤清正親手種植的一棵大銀杏樹也被燒焦,左上圖是大火後僅存的建築宇土櫓。1960年重建了大小天守、平櫓等,在2016年的七級大地震中熊本城部分受損,尚在修複中。
16世紀初基督教宗改之後,西班牙籍羅馬天主教傳教士、耶穌會共同創始人之一聖方濟各·沙勿略於1549年將天主教傳入日本,信眾人數在九州地區快速增加,天主教文化被稱為 “南蠻文化”。天主教的擴張引起傳統佛教和神道教徒的激烈反對,豐臣秀吉和後來的德川秀忠宣布天主教為邪教。很多教徒為躲避幕府追殺,逃到熊本天草地區,成立了多個地下秘密教會。天草四郎時貞是17世紀天草地區的一位少年,從小接受和傳播天主教思想,被教民譽為 “天童”。他於1637年率領三萬多名來自島原和天草的基督徒起義,慘遭幕府軍隊鎮壓和殺害。左上圖的天草四郎博物館展示了眾多傳教士在日本活動的曆史文物,下方二圖為天草四郎的雕像公園,以及早年地下基督徒建造的聖母禮拜堂,將聖母瑪利亞裝扮成觀音的模樣。
1877年熊本城大火之後不久,在熊本、宮崎、鹿兒島等九州地區爆發了日本史上迄今最後一場內戰 ,即以 “維新三傑”之一、出身薩摩藩的西鄉隆盛為首的士族借清君側名義發動的 “西南戰爭”。在那次戰爭中,熊本城成為官軍的重要根據地和長達50天的城堡戰場,抵禦了士族薩摩軍。從而穩住了日本的半壁江山,結束了鐮倉時代以來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家政權及封建製度,2003年的好萊塢大片《最後的武士》再現了這段曆史。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上 “脫亞入歐”全盤西化的道路,於1873年解除了禁教令,開始對外侵略擴張,1895年吞並台灣。在熊本城包圍戰中的幾位政府軍官,曾出任台灣首任及三、四、五任總督。左圖是西南戰爭紀念碑,右圖是 “國家指定天然紀念物”——七棵千年樟樹中的一棵。
天草群島由120多個島嶼組成,擁有無敵海景和絕美風光,海鮮料理和海水溫泉十分愜意。群島與長崎隔海相望,三百多年前的“島原之亂”就在這一帶發生,長崎與天草的隱匿基督徒相關史跡於2018年登錄為UNESCO世界文化遺產。40多年前讀大學時看過根據紀實文學改編的日本電影《望鄉》,講述20世紀初的大正年間,出生在天草的貧苦女孩阿崎被賣到馬來西亞山打根,成為 “南洋姐”,回鄉後又被家人、相鄰嫌棄的悲慘故事。這次雲遊西日本歸來後,從網上找來影片重新刷了一遍,發現了一些以前不懂、因此沒有注意的細節。例如鳥居、鄉村教堂、村民手中的十字架等,很有曆史感。順便得知,《望鄉》曾入圍第48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扮演阿崎婆的田中絹代獲得1975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藤井日達是20世紀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佛教大師,日本妙法寺大僧伽創始者。他以將佛法傳回印度作為終身使命,將自己百年生命曆程中的一半歲月奉獻給了佛法在印度的複興,與聖雄甘地領導的印度非暴力運動結下深厚的法緣。日達上人以遊走世界的方式,祈禱廢除軍備、放棄戰爭,將時代的大惡轉為至善。二戰結束後他開始在日本各地遊化巡禮,呼籲修建 “世界和平佛舍利塔”。1954-55年間,佛舍利塔—— 收藏有印度首相尼赫魯贈送的佛骨舍、金色尖頂由斯裏蘭卡總理庫拉贈送,以及 “日本山妙法寺道場”在熊本花岡山頂落成。據說當初加藤清正藩主建造熊本城時,所需石材就是從這座山上采集的。花岡山不是熱門旅遊景區,幾乎沒有遊客,圖片依次為位於山頂的日達上人雕像、佛舍利塔、隻有一個鳥居的稻荷神社和美麗風光。
熊本的魚鮮市場
熊本市與周邊町村共同構成熊本都市圈,左上圖是今日熊本全貌。 2011年經過熊本車站的九州新幹線全麵通車,為此設計了吉祥物 “熊本熊”(Kumamon,右上圖),現已成為熊本的形象大使。在新大阪站與熊本站之間乘坐山陽·九州新幹線高鐵(左下圖),途經廣島站(右下圖)。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先後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幾天後昭和天皇裕仁發表《終戰詔書》,宣告日本投降,迄今整整80年。1945年上半年,美軍曾轟炸京都五次,但規模都不大,奈良也被小規模轟炸過。後來京都被選中作為核爆目標,因此停止了對京都、奈良的常規轟炸。現在的正式說法是美國戰爭部部長史汀生(Henry Stimson)在擔任菲律賓總督期間訪問過京都,在他的堅持下,京都才從核爆名單上移除。(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