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4-1912年間,在斯德哥爾摩城區為十位瑞典曆代君主塑造了室外全身雕像。這些威風凜凜的帝王們或站立、或騎馬,觀光客們在城區遊走時常會遇到。然而,我在這座城市住了20多年,卻從未見到過17世紀的瑞典女王Kristina(1626–1689)的雕像。相信絕大多數人和我一樣都沒見過,即使自稱見過多半也是錯的。Kristina女王是瑞典曆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她在位期間三十年戰爭和Torstensson戰爭相繼結束,致力於確保瑞典為歐洲強國。Kristina女王被認為17世紀最博學多聞的女性,喜愛書籍、手稿、繪畫和雕塑,對於宗教、哲學、數學與煉金術十分感興趣。她還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為了內心的信仰放棄王位、遠走他鄉,是少數幾位身後葬於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女性。早在女權主義興起的幾百年之前,Kristina女王就是婦女的榜樣。
到網上搜索一番,得知女王雕像其實是有的。斯德哥爾摩市政廳於1923年落成,在市政廳外牆西北角三層的一根柱子上,有一尊很小的砂岩裸體立像。百餘年的日曬雨淋使得雕像麵部已被風化,還不如她腳下的小金人顯眼,如果不是特意尋找根本發現不了,這居然是Kristina女王!創作這尊雕像的藝術家是Aron Sandberg,女王雕像懷抱三座建築——Ulrika Eleonora教堂、斯德哥爾摩地方法院和市政廳,眺望著她所守護的國王島,將曆史與現在融為一體。在市政廳的金色大廳內,還有一幅金色馬賽克壁畫,描繪她退位時的場景。Kristina女王對斯德哥爾摩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以她的名字命名的Drottning Kristinas sluss是連結市中心Mälaren大湖和波羅的海的第一座船閘,於1642年落成,女王理應以平等的名義得到比今天更好的尊重。
2008年,瑞典一位資深媒體人寫道: “女性的曆史寫在水中,男性的曆史刻在石頭上。在瑞典,隻有十分之一的雕像描繪擁有姓名和穿著衣服的女性。”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裏,斯德哥爾摩城區僅有十位左右女性全身雕像,我在近九年中隨手拍下了其中七位,有女英雄、女作家、女藝術家、女慈善家、女權主義者。她們都是改變了曆史的偉大女性,串起了瑞典近現代,特別是19世紀以來,婦女運動史上的重大事件。第一位女性雕像是1912年由斯德哥爾摩永久防禦協會倡議,為另一位Kristina樹立的。這座雕像位於王宮外部半圓形庭院中,那裏是每天舉行王宮衛隊換崗儀式的主要場所。其實這位Kristina Gyllenstierna(1494–1559)比與她同名的女王早出生132年,有的觀光客在遊記裏張冠李戴地把她當成了Kristina女王。
與Kristina 女王一樣,Kristina G. 同樣是瑞典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之一。她是Gustav Vasa國王的姨媽,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卡爾馬聯盟的瑞典攝政王小Sten Sture(1492–1520)。1520年元旦,丹麥國王Kristian II入侵瑞典,同年二月27歲的小Sten Sture意外去世。Kristina G. 肩負起繼承已故丈夫事業的責任,領導了瑞典抵抗Kristian II的斯德哥爾摩保衛戰。在1520年11月的斯德哥爾摩血案中,她的幾位親屬被處死,隨後Kristina G. 本人與被處決者的遺孀和子女一起被囚禁,直到1524年初獲釋返回瑞典。Kristina G. 雕像紀念碑的籌款委員會寫道: “當王國的領主不再是男人,而且開始與敵人討價還價時,年輕女英雄周圍的人群漸漸稀疏,很快她就孤身一人站在那裏。城門敞開,城裏有很多貴族,但隻有一個保衛者——盡管是一個女人。”
Fredrika Bremer(1801–1865),瑞典著名作家及婦女運動最重要的先驅,在斯德哥爾摩東南郊區的Årsta城堡莊園長大。她的父親曾是瑞典最成功的商人之一,母親是一位在法國長大的社交名媛。Fredrika和姐妹們從小在家中受到嚴格管教,那個時代未婚女性的將來完全取決於是否嫁得好。Fredrika從八歲起開始創作法語詩歌並表現出藝術氣質,然而她在童年時代就很叛逆,其貌不揚,很難得到父母喜愛。Fredrika開始為自己是個女孩而感到惋惜,13歲時就祈禱將來能為瑞典做出一番成就。1821年,20歲的Fredrika與家人一起踏上前往歐陸的 “年輕女士和紳士教育之旅”,使她受益匪淺。兩年後Fredrika回到祖國,開始參與斯德哥爾摩的社交生活,從事女紅、寫作和研究自然。她懷著強烈的宗教信仰,致力於改善當地眾多貧民和病人的生活。
Fredrika將現實主義小說引入瑞典,並以自身經曆為主要內容開始創作。通過《日常生活繪畫》三部曲、《鄰居們》、《家》等一係列作品成為瑞典小說界的領軍人物,她的書籍暢銷歐洲各地並獲得國際聲譽。1832-1847年間,Fredrika在其父留下的莊園農場開辦了教區第一所正式學校,比瑞典官方頒布的 “公立學校特許狀”早了十年。Fredrika於1856年出版的小說《赫塔》(Hertha)在瑞典社會引發了公眾熱議,經過激烈辯論,兩年後瑞典議會決定,賦予未婚女性25歲時申請法定年齡的權利(已婚女性直到1921年才獲得法定年齡許可)。仿照《赫塔》中提出的 “高等學院”,斯德哥爾摩高等師範學院於1861年成立。Fredrika的雕像位於Humlegården 公園,於1927年落成,她被塑造成一位積極獨立的職業女性,與當時流行的女性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Jenny Lind(1820–1887),享譽歐洲的女高音歌唱家和宮廷歌手。Jenny自幼極具歌唱和表演天賦,在斯德哥爾摩 Adolf Fredrik Lindblad 音樂學院接受教育。她曾在歐洲各國廣泛巡演,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曾親臨聆聽她的音樂會。門德爾鬆為Jenny譜寫了一部清唱劇,安徒生曾多次向她求婚未果,他的小說《夜鶯》被認為是對Lind的單相思之作。Jenny捐贈了巨額資金,支持年輕藝術家,並熱心為病殘者義演。1850年Jenny在紐約舉辦了首場音樂會,她在美國巡演時大受歡迎,並以 “瑞典夜鶯”之名亮相。兩年後Jenny在波士頓與比自己年輕九歲的德國猶太鋼琴家 Otto Goldschmidt 結婚,在那裏還有他們的故居。這對夫婦育有三個兒女,後來全家搬到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角有一塊Jenny的紀念牌匾。她的雕像位於皇家狩獵島Djurgården,1924年落成。
Elsa Borg(1826–1909),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工作者。Elsa年幼時先後失去雙親,16歲完成學業後成為家庭教師。她28歲時通過閱讀基督教文學建立了對上帝的信仰,並在神學院學習了幾門課程。1857年,Elsa被派往瑞典南部斯莫蘭擔任教區教師,在那裏開辦了一所主日學校,成為教區年輕女孩的精神導師,後來在Gävle的一所基督教學校擔任了15年校長。Elsa在50多歲時結束了自己的教學生涯,1876年來到斯德哥爾摩南城的Vita Bergen,開始傳教工作。她與基督教朋友們建立了孤兒院、婦女庇護所和傳教士之家, 她們的工作非常艱辛,但也常常獲得豐厚的祝福。Elsa被認為瑞典第一位真正的社會工作者,有 “Vita Bergen女王”之稱。她的雕像位於Vita Bergen公園的一棵玉蘭樹下,宛如守護聖母,雙手護著兩個孩子的頭部,1972年落成。
Ellen Key(1849–1926),作家、教育家和女權思想家。Ellen在一個自由的基督教家庭中長大,她的父親是一位瑞典議會政治家,母親是瑞典首相Arvid Posse的表親。她自幼接受家庭教師的教育,之後在斯德哥爾摩的Rossanderska女子學校就讀。1870年代,Ellen在家鄉為當地兒童創辦了一所主日學校並擔任教師。與此同時,她還在斯德哥爾摩工人學院和其他機構授課,主要教授文學和曆史。1889年,Ellen就言論和新聞自由發表演講,作為意見領袖引起了全國的關注。她撰寫了多部關於大眾教育、勞工運動和當代政治的書籍,以及女權主義的文章。Ellen最受關注的作品是《被濫用的婦女權力》、《人人皆美》、《兒童的世紀》、《生命線 I-III》。她與幾位著名的瑞典劇作家以及數學家Sofja Kovalevskaja一起,組成了1890年代瑞典激進作家圈。
Ellen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瑞典作家之一,甚至影響到了瑞典以外的世界,她與歐美多位著名作家、詩人建立了親密友誼。Ellen的思想基礎以當時的主流思潮為特征,主要是進化論和自由主義。她主張個人自由發展,但也為那些沒有同等機會的人承擔社會責任。她既贏得了極大的欽佩,也招致了尖銳的批評。作為一名教育家,Ellen率先強調所有兒童都有根據自身潛能發展的權利和機會,並影響了Maria Montessori等當代教育家。她也是一位唯美主義者, 1910-11年間建造了新藝術運動風格的湖邊別墅。Ellen始終為弱勢群體而奮鬥,清晰地體現在1890年代她為斯德哥爾摩職業女性所做的工作,在她去世後其故居成為這些女性的夏日別墅。Ellen的雕像位於以她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小公園,姿態沉靜,1953年落成。
Elin Wägner(1882–1949),作家、記者和女權主義者,瑞典婦女運動與和平運動的先驅人物之一。Elin的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母親在她三歲時去世。Elin從讀小學開始,就為校報、地方報紙雜誌撰寫報道、短篇小說等。1907年,Elin開始在斯德哥爾摩的Idun報擔任編輯助理,並撰寫關於女性境況的文章。她還用筆名在大報《每日新聞》上開設專欄,講述斯德哥爾摩低薪女性辦公室職員的生活。1908 年,Elin采訪了Ellen Ky和全國婦女政治選舉權協會的主要代表Signe Bergman,促使她也參與了婦女選舉權運動。1909 年,Elin代表瑞典婦女和平協會參加了倫敦的國際婦女選舉權聯盟大會,並全身心投入1911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國際婦女參政聯盟大會的籌備工作。她在一生中參與創建了自由女性、救助兒童會等瑞典和國際婦女兒童組織。
1910年,Elin根據自身經曆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報業經驗》,其中講述了一位年輕女記者投身婦女參政運動的故事,並表達了對性道德的看法。Elin在後來的多部作品中探討了女性的獨特性,婦女權利,和平、社會和環境議題。在小說《對話繼續》中,Elin將一群渴望保住自身利益的男性與一群正在崛起的女性對立起來,提出了關於產假工資、墮胎、生育不足等問題。她在辯論書《鬧鍾》中首次提出古希臘母係原始時期的理論,認為必須為女性及其子女建立一個有尊嚴的社會。1930年代,Elin的另一個主題是大地浪漫主義,她對自然的描寫更加豐富。繼19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elma Lagerlöf之後,1944年Elin當選為瑞典文學院第二位女性院士。 “Elin在演講”的雕像於2014年在St Eriksplan廣場落成,大概是斯京最新的一座女性雕像。
Margaretha Krook(1925–2001),20世紀瑞典最傑出的話劇和喜劇演員之一。她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名演員,在職業生涯中塑造了話劇、舞台劇和電影中許多極具感染力的角色,深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Margaretha具有極好的記憶力,隻需讀一次手稿就能完全記住台詞。在她生命中的最後四個元旦前夜,Margaretha在斯德哥爾摩露天公園Skansen吟誦詩歌《新年鍾聲》,是第一位女性朗讀者。雕像身著其生前最喜愛的衣服,位於皇家劇院Dramaten外她在演出前經常吸煙的角落,2002年落成時瑞典王儲Victoria為雕像揭幕。與其他雕像不同,這座真人大小的雕像沒有底座,因此與觀眾十分接近。通過巧妙的加熱線圈,雕像一年四季保持37度恒溫,時刻散發著溫暖。
從2018年起,瑞典最大的鮮花配送和零售公司Interflora AB發起設立了一個名為 “鮮花的力量”的基金會。在每年三八國際婦女節期間,該基金會邀請花藝師為全瑞典所有擁有名字的女性雕像裝飾美麗的鮮花,希望為展現曆史的公正性做出貢獻,為女性點亮一抹光芒、開辟一個空間,並激勵更多女性在未來取得更大成就。圖片依次為佩戴鮮花的Jenny Lind、Fredrika Bremer、Margaretha Krook雕像(網圖)。
相關博文鏈接:火與思想之魂 —— 索尼婭的追夢人生(下)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305/14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