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宮崎駿與長襪子皮皮的不解之緣

(2025-09-22 12:03:50) 下一個

長篇小說《長襪子皮皮》(Pippi Långstrump)是瑞典著名兒童作家阿斯特麗·林格倫(Astrid Lindgren,1907-2002)最早的作品之一。1941年,林格倫七歲的女兒卡琳(Karin)因肺炎住在醫院,每天晚上都要媽媽講故事。一天晚上女兒說:“給我講講長襪子皮皮吧”,這是女兒一瞬間想出的名字。就在那一刻,林格倫創造了後來世界上最著名的童話人物之一。1944年,林格倫寫下關於皮皮的故事,送給卡琳作為十歲生日禮物,第二年由瑞典Rabén & Sjögren出版公司出版。80年來,一代又一代瑞典兒童在皮皮崇拜中長大,這本書被譯成77種文字,全球銷量超過1.65億冊。就在林格倫給女兒講皮皮故事的同一年,一個日本小男孩在東京出生,他就是後來蜚聲世界的動畫師宮崎駿,長大後成為林格倫的忠實粉絲,與《長襪子皮皮》結下了不解之緣。

宮崎駿的傳奇動畫事業始於1963年加盟東映動畫,1985年他與高畑勳一起創立吉卜力動畫工作室。早在該工作室成立之前,兩人就在尋找新動畫電影的靈感。高畑勳認為《長襪子皮皮》是歐洲兒童文學的分水嶺,打破了以往的陳舊觀念。他將林格倫與日本“童心”運動中的作家相提並論,並將《長襪子皮皮》描述為“一顆讓孩子們的心靈自由自在的炸彈”。對皮皮來說,世界就是一個遊樂場,一切皆有可能。她擺脫了一切形式的壓迫,因此是每個人的夢想。1971年,30歲的宮崎駿與執行製片人藤岡豐一起來到瑞典。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出國旅行,目的是商討將《長襪子皮皮》改編成卡通片的電影版權,同時進行初步場景勘察和采風。那時從日本前往瑞典並非易事,這次旅行在宮崎駿的動畫生涯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斯德哥爾摩,宮崎駿每天天不亮就醒來,看著木匠們提著鐵皮飯盒走向工作室、年輕的媽媽們帶著孩子悠閑地散步。他參觀了斯堪森露天博物館,研究那裏簡樸的家具。他記住了吃過的奶酪、薩拉米香腸和肉醬的形狀,以及用老式烤箱烤麵包的方式。在哥特蘭島的維斯比小鎮,宮崎駿默默地觀察那些薑餅屋、鵝卵石小巷和中世紀石牆,仿佛童話故事變成了現實。由於郵輪隻停留三個小時,他在人行道上拚命行走,環顧周圍的風景,直到胳膊和腿被蚊子叮滿了包塊。宮崎駿繪製了大量草圖,拍攝了80個膠卷,記錄下來每一個瞬間。他回憶道:“我原以為無需親眼見過歐洲就能描繪它。然而當我到達那裏時,卻深切感受到了真實場景的震撼。”“光是身臨其境就令人興奮不已,歐洲與我預想的完全不同。腎上腺素飆升時,一天的體驗會變得格外充實。”

當時宮崎駿的職業生涯剛剛起步,他本人及日本動漫在瑞典都還不為人所知。而且林格倫對於將她本人撰寫的故事改編成動畫片持反對態度,她不願抽出時間與不知名的日本漫畫家見麵,因此宮崎駿此行沒有得到授權。盡管如此,宮崎駿堅信《皮皮》的創作還會繼續,他回到日本後全身心投入到設計、人物研究和觀察中。宮崎駿重現了瑞典之行中他能記住的每一個瞬間,並放飛想象力,為那些尚未講述的故事創作圖像。岩波書店出版了日語書籍《幽靈長襪子皮皮》中,在書中高畑勳撰寫了分鏡腳本,宮崎駿根據他的想法繪製了圖像版,小田部羊一設計了演員陣容並進行動畫測試。該書記錄了這部從未問世的失落傑作,以及對動畫師們後期作品的影響。如今人們普遍認為,宮崎駿才是那個最好地詮釋了《長襪子皮皮》精髓的人。

皮皮的故事啟發了高畑勳、宮崎駿和小田部羊一後來的工作,充滿了林格倫的影子。1972年,隨著中日邦交正常化,熊貓蘭蘭和康康作為禮物抵達東京上野動物園,在日本引起了一波熊貓熱。宮崎駿編劇、高畑勳導演的《熊貓家族》(上方二圖)利用了《長襪子皮皮》的部分素材,新故事中出現了一個紅發長辮子、臉上長著雀斑的女孩米米子。除了名字之外,影片很像《皮皮》的一集,米米子沒有父母,家境卻極其優渥,她天性爛漫,高興的時候會倒立,與一對會說話的熊貓父子組成了一個快樂古怪的家庭,過著超現實的冒險生活。宮崎駿的斯京采風素材後來也出現在其他作品中,如《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中掛在樹上的大秋千(1974,左下圖)、《天空之城》中年邁的皮皮以女族長和空中海盜多拉的形象出現(1986,右下圖)等。

宮崎駿編劇、執導與製作的日本奇幻動畫片《魔女宅急便》於1989年上映。這部動畫主要以日本兒童文學女作家角野榮子的同名小說為藍本改編而成,講述13歲的小女孩琪琪麵對是否能夠成為獨當一麵魔女的考驗,帶著能和她對話的黑貓吉吉,騎著媽媽的掃帚離開家鄉,來到田園詩般的新城市克裏克修行成長、找尋與現實共處的故事。琪琪決定利用自己可借助掃帚飛行的能力,為城市裏的居民提供寄送物品的服務,片名譯成中文就是《快遞小魔女》。琪琪在克裏克結識了新朋友,克服了孤獨與挫折。克裏克的城市景觀如同一幅織錦,融合了各種歐洲元素,但斯德哥爾摩和維斯比的元素最為突出。宮崎駿把在瑞典的許多素材用在了這部影片中,老城、市政廳、國王雕像,以及國王街上的拱橋依次出現,琪琪成為宮崎駿的皮皮轉世。

在宮崎駿的作品中,描繪了婦女的解放、環境的破壞、軍國主義的邪惡、家庭生活的美好、精神世界的豐富以及人類生活中的道德灰色地帶,與林格倫小說的主題高度契合。關於愛、孤獨、責任和勇氣,二人的觀念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宮崎駿被稱為林格倫的 “精神繼承者”。例如,宮崎駿的《龍貓》(1988)會使人聯想到林格倫的《獅心兄弟》(1973),均以勇敢而真實的方式講述了死亡的故事,是童年最溫暖的守護。兩位藝術家之間常常會形成一種共鳴的情緒和吸引力,一種自然的魔力。在林格倫的作品中反複出現的主題是:大自然為孩子們提供了自由和冒險之地;而宮崎駿經常探索大自然的美麗和脆弱,以細致而宏大的描繪聞名。2007年3月,瑞典國王王後前往日本進行國事訪問,Silvia王後在吉卜力工作室度過一個下午並會見了宮崎駿。

1981年,林格倫出版了封山之作《綠林女兒羅妮婭》(Ronja Rövardotter)。故事背景設定在中世紀,中心主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林格倫在《綠林女兒羅妮婭》中創造了她自己的神話森林居民:哭泣的矮人、野精靈、侏儒…… 這些元素創造了魔幻和富有想象力的氛圍,故事背景和某些特征讓人聯想起古老的北歐神話中原始而狂野的維京時代。林格倫對大自然的親近根植於她在家鄉度過的童年時光,她在書中寫道: “直到羅妮婭親眼目睹那片幽暗神秘、樹木歎息的森林,她才明白森林的真諦。她對河流和森林的存在暗自發笑。她簡直不敢相信!想象一下——參天大樹和浩瀚的河流竟然真的存在,而且都充滿生命力……” 這部小說後來改編成同名劇情片,由Tage Danielsson執導,在1985年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銀熊獎。

在宮崎駿的瑞典之行40多年後,林格倫的著作首次由日本吉卜力工作室製作成動畫片,川崎宏之編劇、宮崎駿的長子宮崎吾朗(左)執導了26集動畫電視劇《綠林女兒羅妮婭》(右)。宮崎吾朗在版權方麵比其父更為幸運,他說: “當我有了第一個孩子時,第一次讀到《綠林女兒羅妮婭》的故事。我能理解馬蒂斯擁有孩子的喜悅,這就是羅妮婭項目開始的原因。”影片精心構建了一個真正美妙的童話世界,獲得2016年國際艾美獎兒童獎最佳動畫片獎,為宮崎駿早年的奮鬥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林格倫的女婿、家族企業首席執行官 Olle Nyman 表示: “宮崎吾朗和他的同事們做得非常出色——他們不僅忠實於原著,還創造了視覺上令人驚歎的獨特體驗,真正提升了故事的感染力。”流媒體Netflix製作的真人版12集電視劇已於去年上線。

與林格倫的作品不同,宮崎駿更經常地從日本民間傳說和神話中汲取靈感,1997年上映的《幽靈公主》以奇幻日本的室町時代為背景,使得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走向世界。日本神道教中的八百萬神明形成了《千與千尋》裏光怪陸離的角色,該片於2002年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和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宮崎駿本人則於2014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2023年,宮崎駿編劇和執導的《蒼鷺與少年》上映,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這部影片包含著宮崎駿之前各個作品的要素,反應出他對於生命、死亡的反思,凝聚成一首更適合作為離別的天鵝之歌。影片不迎合觀眾,從頭到尾集結了宮崎駿的堅持,就像是一場光榮又瘋狂的告別,仿佛像在向世人宣告:“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就是我一生的作品,再見!”

宮崎駿訪問斯德哥爾摩

阿斯特麗的童話世界(上)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508/25505.html

阿斯特麗的童話世界(下)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509/7239.html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