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亞第七刷,今年五月下旬來到半島東北部的薩拉戈薩(Zaragoza)。這座位於巴塞羅那和馬德裏之間的古城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以羅馬文明、伊斯蘭文明、猶太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建築遺跡著稱於世。散落在此的教堂、城堡、宮殿,可以覆蓋西班牙史上所有建築風格,是一個被低估的寶藏之地。公元前14年左右,羅馬的凱撒·奧古斯都(Caesar Augustus)大帝在薩拉戈薩建立了羅馬公民的免疫殖民地。11世紀是薩拉戈薩作為伊斯蘭城市的輝煌時期,在1118年收複失地運動中被阿方索一世重新征服,成為阿拉貢(Aragon)王國首府。15世紀末,阿拉貢國王費爾南多二世和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成婚,創建了強大的西班牙帝國。前些年造訪西國南方安達盧西亞地區時,聽說了許多這對天主教雙王的傳奇故事,因此對於阿拉貢王國充滿好奇。
在羅馬時期,奧古斯都大帝將這座城市命名為 Caesaraugusta,被稱作”凱撒奧古斯都的榮譽”,具有鑄幣權和免稅權,不久後成為中埃布羅(Ebro)河穀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後來演變成為現在的名字。羅馬帝國的統治在公元3-4世紀日漸衰弱,由西哥特人(Visigodos)接管。薩拉戈薩在公元1-2世紀的古羅馬鼎盛時期建造了許多大型公共工程,上方二圖是羅馬城牆殘垣和凱撒大帝立像。左下圖的羅馬環形露天劇場遺場建於公元一世紀,占地七千平方米,仿照羅馬的Marcellus劇院,采用同心圓環設計。劇場可容納六千名觀眾,是羅馬西班牙地區最大的劇場及是歐洲保存最為完好的羅馬劇場之一,1970年代發掘出來。羅馬人於一世紀在埃布羅河上建了一座石橋(Puente de Piedra),左下圖是 17世紀重建的石橋,大橋兩端各放置兩根獅子石柱。
薩拉戈薩的阿爾哈費裏亞宮(Palacio de la Aljaferia)大部分建築是薩拉戈薩泰法(Taifa)穆斯林王國於11世紀建造,是那個時期唯一的大型西班牙-伊斯蘭建築遺存。在上千年曆史變遷中,這座宮殿融合了穆斯林、天主教、猶太各種建築元素。阿爾哈費裏亞宮是歐洲最早、也是最北的穆德哈爾式建築,與12世紀安達盧西亞地區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天主教堂、格拉那達的阿爾罕布拉宮一起,成為伊比利亞半島主流建築風格的最佳典範。2001年這個宮殿作為“阿拉貢的穆德哈爾建築”的一部分,入選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486年宮殿的一部分成為宗教裁判所,1593年變成軍事要塞,現在是阿拉貢法院所在地。左下圖右側的哈裏發方塔是宮殿最古老的建築 —— 建於九世紀的五層防禦塔樓,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歌劇《遊吟詩人》的靈感來源。
阿爾哈費裏亞宮的裝飾風格向幾何圖案的轉變,包括交叉混合線條拱門、大麵積的蔓藤花紋,以及植物性灰泥圖案的圖式化和漸進式抽象化,對伊比利亞半島的阿爾摩拉維德和阿爾摩哈德王朝的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左上圖的宮殿北側大廳是1039-1110年間阿拉伯巴努·胡德王朝最重要的建築群,其設計靈感源自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大廳三分之二的表麵都裝飾著雪花石膏,刻有《古蘭經》中關於創世的經文。天主教國王奪回阿拉貢後,對宮殿進行了改造,以適應他們的“基督教”品味。右上圖是15世紀末期建造的天主教君主宮階梯大廳,窗戶上裝飾著哥特式和穆德哈爾式風格的葉莖花紋。左下圖是宮殿裏一座小型清真寺入口處的馬蹄形拱門,中下圖和右下圖分別為華麗的鍍金穆德哈爾式格子天花板和另一個拱門。
聖柱聖母聖殿主教座堂(Catedral-Basílica de Nuestra Señora del Pilar)是薩拉戈薩的地標性建築。據說公元40年10月12日,聖母瑪利亞在一根石柱上顯靈,也是聖母在世時唯一的一次顯靈。圍繞石柱搭建了一間祈禱石室,薩拉戈薩因此成為歐洲最早的聖母朝聖地,每年10月12日是 “聖柱聖母瞻仰日”。現在的巴洛克大教堂於1681-1872年間在原羅馬式教堂遺址上重建,是西班牙最大的聖母教堂,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稱為 “西班牙人民的母親”。大教堂由11個圓頂和4座高塔組成,構成了老城的天際線。正立麵當中的大型雪花石膏浮雕再現聖母顯靈的場景,周圍天使環繞,下方是薩拉戈薩民眾。左下圖供奉在主祭壇背後的聖母顯靈原始石頭聖柱,接受全世界信眾的參拜。主祭壇的白色大理石鍍金青銅雕塑表現聖母顯靈時的情景,右下角是用鍍金木頭製成的聖母小雕像。
薩拉戈薩是偉大的西班牙浪漫主義畫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de Goya,1746-1828)的故鄉,他在這裏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並踏上繪畫旅程。戈雅最好的作品之一是左上圖為聖母大教堂繪製的穹頂濕壁畫《殉道者女王》,畫中聖母坐在雲端,四個弧三角穹隅上是堅韌、耐心、慷慨與信仰四種美德的擬人化形象。在1936-1939年間的西班牙內戰期間,曾有三枚炸彈落在主教座堂前卻均未爆炸,被信徒視為聖母庇護的奇跡,其中兩枚現陳列在大教堂內(左下圖)。大教堂所在地聖柱廣場號稱歐盟第一大步行廣場,四周被古老建築包圍。聖柱廣場西端的西班牙噴泉雕塑(Fuente de la Hispanidad,右上圖)為拉丁美洲地形,哥倫布在1492年的聖柱聖母瞻仰日首次到達中美洲,後來10月12日成為西班牙國慶日。右中圖和右下圖是廣場東端的戈雅立像和衣冠塚。
UNESCO 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阿拉貢的穆德哈爾式建築”包括薩拉戈薩的三處景觀,除了阿爾哈費裏亞宮外,其餘兩處均為教堂建築。耶穌救世主主教座堂(Catedral del Salvador)是天主教薩拉戈薩總教區除聖母大教堂之外的另一個主教座堂,簡稱 “座堂”,據說薩拉戈薩是世界上唯一的有兩個(天主教)主教座堂的城市。座堂所在地長期以來一直是薩拉戈薩的宗教聖地,座堂也是該城第一座基督教堂,最初於12世紀在凱撒·奧古斯都古羅馬廣場和大清真寺的遺址上建造了晚期羅馬式教堂。14世紀成為主教座堂並擴建成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融合了不同曆史時期的建築風格 —— 羅馬式方石磚牆 、 哥特式祭壇 、 星狀穹頂中殿 、 巴洛克式塔樓,清真寺的宣禮塔部分保留在塔樓裏。中圖塔樓左側的古典巴洛克風格立麵建於18世紀下半葉,中門是座堂入口。
座堂最神奇的部分是穆德哈爾風格的瓷磚北外牆以及座堂前廳左側的小禮拜堂,阿拉貢大師和塞維利亞工匠用光滑的磚塊和釉麵陶瓷裝飾了精美絕倫的幾何圖案(左圖),是穆斯林美學在基督教建築中幸存的絕佳典範。1936年修複了瓷磚北外牆及小禮拜堂,這個小禮拜堂從座堂入口左邊的小門進入,以總領天使聖米迦勒 (St Michael)命名。是14世紀第一位薩拉戈薩大主教、座堂工程的推動者洛普·費倫奇·德·盧納(Lope Fernández de Luna)的葬禮禮拜堂,中圖左側是盧納大主教的陵墓,中間是供奉聖米迦勒的祭壇,頂部采用穆德哈爾風格的鍍金木材建造。右圖的側門通往隔壁座堂的耳座,大部分遊客都是去那邊,少有人光顧這個原汁原味的小禮拜堂。
聖保羅教區是薩拉戈薩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在阿方索一世攻陷薩拉戈薩後逐漸形成。磚砌聖保羅教區教堂(Iglesia de San Pablo)始建於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後來多次擴建、是薩拉戈薩最有價值的穆德哈爾風格建築。燒製的磚塊以幾何圖案排列,宏偉的八角形鍾樓帶有金字塔狀尖頂、阿拉伯花紋和中梃拱窗,擁有豐富雕塑裝飾的哥特式北門。教堂保存了豐富的哥特、文藝複興和巴洛克風格的藝術遺產,包括15世紀哥特式龕楣、16世紀鍍金木製的主祭壇畫以及繁複的穹頂。主祭壇畫是這座教堂的真正瑰寶,聖保羅塑像位於祭壇畫中央,兩旁描繪了他一生中的八個重要場景,已具有文藝複興時期的風格。聖保羅教堂是痛苦聖父耶穌兄弟會和玫瑰聖母痛苦奧跡兄弟會的法定總部,被譽為“薩拉戈薩的第三大教堂”,是薩拉戈薩曆史中心低調的存在。
位於耶穌救世主主教座堂旁的大主教宮(Palacio arzobispal,左上圖左側)坐落在原羅馬教堂的遺址上,聖母瑪利亞也是在那時來到薩拉戈薩,因此基督教在這座城市的起源由此而來。阿方索一世、15世紀初的天主教對立教宗本篤十三世等曾在這座宮殿裏居住,16世紀後曾是阿拉貢王國和西班牙多位國王的行宮。Alma Mater 博物館設在大主教宮內最古老的部分,從基督教的起源開始,涵蓋了大主教管區的神聖宗教藝術收藏,可以欣賞中世紀、文藝複興和巴洛克時期宗教信仰的演變。右上圖是大主教宮庭院牆上的浮雕《最後的晚餐》,有一間展室收藏了各個時期的聖柱聖母雕像,左下圖是一件14世紀的作品。博物館中收藏了從羅馬式到晚期哥特式的聖母雕像,中下圖和右下圖是12-13世紀的兩座聖母懷抱聖子木雕。
Alma Mater 博物館收藏了曆代藝術大師如拉斐爾、戈雅等人的傑作,也有不少關於聖經故事的生動有趣的作品。?左圖是15世紀的另一幅油畫《施洗者約翰降生》,圖中約翰的母親伊麗莎白躺在床上。他比耶穌大約早半年出世,其生日6月24日是很多基督教國家的節日,在瑞典等北歐國家演變為仲夏節。中圖的另一幅15世紀油畫《總領天使聖米迦勒與墮落的叛逆天使戰》是天主教中關於忠誠與反叛、善與惡的經典故事,在宗教信仰和藝術中薩拉戈薩被賦予了這一故事的重要象征意義。右圖是17世紀的鍍金雕塑《童年耶穌》。(未完待續)
相關博文鏈接:安達盧西亞的珍珠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8/1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