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全食】今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恰逢公曆9月6日白露節氣,望月時分卻是歐洲中部時間9月7日20:09,而北京時間已是8日淩晨了,所以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十七圓”。正值月全食的“食甚”,天氣晴朗無雲,來到附近寧靜的海灣看血月。雖然20:20以後月亮才升起,手機拍攝效果也不算好,但總算在全食區間拍下照片。其實月亮的陰晴圓缺不稀奇,難得的是整個朔望月的月相變化濃縮在大約四個半小時中。如此快進的話,一生最多二百來天,真正是稍縱即逝。想起1200多年前詩仙寫下的千古名句: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新城區】建設中的 Hagastaden 是斯德哥爾摩一個充滿活力的新城區 ,預計2030年完工。Karolinska 大學醫院的入門廣場 Hagaplan由兩種不同顏色的花崗岩板鋪成,宛如一個巨大的指紋。廣場上的一個藝術作品《飛翔》(Inflyttarna)由從瑞典和德國各地運來的30張舊公園長椅組成,每張長椅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坐在這些椅子上的人們一樣,成為了移民。一年前落成的雕塑 “與·或·非”(Och Eller Inte)由六塊彩繪鋁板的複合人像組成,營造出一種空間感,可供人們駐足、小憩、穿梭,欣賞光線的變幻流轉,標題中的三個詞匯表達了相交、結合和互補的基本邏輯運算。

Hagaplan 廣場上的 “源頭”(Källan)是一件2023年落成的藝術品,近35米長的黑色板岩循環水梯象征地球的演變以及生命的起源和發展,而水是一切生命的基礎。水梯一側的青銅壁上雕刻著地球起源至今45億6千萬年的時間軸,1毫米對應132021年。人類大約20萬年的曆史僅相當於時間軸上的1.51毫米,而人的一生不過是納米級。按照地質學家的說法地球還會再存續 50 億年,大約 8 億年後平均氣溫將上升至 30℃,所有高等生命形態全部消失。約 12.5 億年後升至 40℃,16 億年升至 70℃,光合作用失效,一切生命體都將失去存在的基礎。35–60 億年內氣溫將超過 1000℃,地球回歸初始狀態,成為一顆地獄般灼熱的星球——如果有地獄的話。

廣場中心建築 “研究者”(Forskaren)是去年落成的一座多功能研究大樓,旨在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國際交流場所。這個建築去年5月7日由瑞典國王剪彩,被評為斯京2025年度建築。中庭最引人注目的是從底層延伸到樓頂的旋轉樓梯,12米高的核心裝飾 “生命之年”由27000個 LED 燈組成,以表現建築內部的動感和活力。一層的開放式空間設有醫學院和技術博物館 Tekniska 主辦的 “細胞”(The Cell)藝術中心,今年 Nobel Calling 期間又與諾貝爾獎博物館聯手推出新展 “我·你·我們”(Me You We)探索人類行為三部曲係列,藝術和科學在這裏相遇碰撞,現在展出的第一部分主題為 “我”,聚焦於內心世界。寬暢的大廳裏彌漫著鬆馳感,是冷天蹓娃的好去處。

【閑逛】Hugin和Munin是北歐神話中主神Oden的兩隻作為信使的渡鴉,分別代表 “思想”和 “記憶”,象征Oden的智慧和精神力量。諾貝爾公園中用老樹樁硬化後的雕刻王座,樹上的兩隻烏鴉就以Hugin和Munin命名(左上圖)。皇家狩獵島上米國使館前有一段枯樹樁,上麵寄生了很多昆蟲、蘑菇、苔蘚,顯示了生物的多樣性(右上圖)。為紀念聯合國舉辦的第一屆世紀環境會議 Stockholm Conference 1972,三年前6月5日世界環境日設立了紀念碑 “隻有一個地球”,由取自瑞典21個地區的石頭組成的圓環,圓環中心是1957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Dag Hammarskjöld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冥想室安放的鐵礦石模型(左下圖)。偶遇一輛粉麵獠牙的水陸兩棲大巴(右下圖)。

進城閑逛,路過一個街角的英式“丘吉爾酒吧”(左上圖)。在英格麗·褒曼童年故居的隔離餐館喝一杯咖啡,窗外是她早年學習表演的皇家劇院 Dramaten(右上圖)。瓦薩公園內的大理石雕塑“羅密歐與朱麗葉”,兩人頭像背對背無法相見(左下圖)。市中心 Sergels torg 廣場上的 “Fredad plats 避難所”是一條巨大的金色銅毯雕塑,遠遠看去像真的一樣(右下圖)。雕塑為紀念八年前在附近女王街發生的恐襲擊事件而作,於今年4月7日揭幕,在那次事件中有五人喪生。銅毯的褶皺處刻有多位詩人的詩句,作品象征慰藉與和平,表現了恐襲發生後斯京市民之間展現的溫暖、團結和共同記憶。銅毯使用加熱電纜調節溫度,常年保持20度左右,遊客可以坐在上麵休息。

【攝影展】集攝影、藝術、文化於一體的現代博物館:斯德哥爾摩攝影博物館 (Fotografiska Stockholm),迎來開館15周年聯展。自2010年以來,Fotogrsfidka 已經舉辦了279場展覽。本次展覽是最大的一次群展,匯集了15年來120位全球攝影界備受觀眾喜愛並曾在這裏展出的藝術家的作品,也是與眾多攝影師和藝術家的一次重大重聚。攝影是這個時代最容易理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人們通過攝影反思自身和世界,增進相互理解。喜歡左上圖的文字:創造藝術,不要戰爭!不少作品似曾相識,頂層餐廳具有絕佳視野。在摩都蘇州河畔開設了全球第四間分館,可惜去年路過時忘記進去觀光,今年這個15周年回顧展將在各個分館巡展。

九年前曾在Fotografiska參觀影展“嘉寶印象”(Bilden av Garbo),據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嘉寶影像私人收藏,影迷及廣告人Lars Nordin為此收集了20年。嘉寶是20世紀美國完全靠自己掙得身家的最富有的女性之一,但她生前刻意遠離公眾視線,從不給影迷回信,二十世紀最難得到的兩個人的簽名是希特勒和嘉寶。如果她的朋友向外界透露點滴其私人生活就立刻絕交,卓別林等大牌影星在自傳中都隻字不提與嘉寶的友誼。左上圖是嘉寶與好萊塢影帝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唯一合作的影片劇照,據說她也是唯一對蓋博不屑一顧甚至與之交惡的女星。左下圖是《大酒店》劇照以及那句著名的台詞 “I want to be alone. I just want to be alone”,也是她一生的真實寫照。

【眾生相】秋陽暖暖的,秋風爽爽的。工薪族上班了,遊客回家了,公園裏隻有無所事事的老頭老太,遛娃遛狗的,還有剛開學就出來遠足的熊孩子們。兩位寶媽帶娃逛大街。看上去四個娃是兩對姐妹,一大一小是左邊媽媽的,其餘兩個是右邊媽媽的。倆媽忙著聊天侃大山,中間的高個女孩反倒像小媽媽一樣盡職盡責。右邊的孩子一手牽著小姐姐、一手拖著毛絨玩具,還心不在焉地東張西望。迎麵而來的路人形色匆匆,各自想心事。

【斯京秋色】“眼前事事皆可書,秋葉滿江煙滿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