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從海爾布隆到海德堡(上)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511/8208.html
德國曆史文化名城海德堡,是中世紀普法爾茨選侯國首府,依山傍水,景色如畫。內卡河在這裏離開狹窄而陡峭的奧登瓦爾德(Odenwald)山穀,流入廣闊的上萊茵平原,在西北方向匯入萊因河。1840年秋,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在萊茵河畔旅行,月光下的海德堡完美地詮釋了他對德國浪漫主義的陶醉想象。1878年的馬克·吐溫正處於寫作瓶頸期,他在海德堡內卡河左岸的王座山頂租了一間僻靜的工作室,住了三個月進行寫作。作家被這座城市深深吸引,將海德堡的白天描述為“美的極致體現”,而夜晚的燈光則宛如“墜落的銀河”。他這樣寫道: “看著太陽創造新的一天,然後慢慢地、耐心地、充滿愛意地、一層層地將這奇跡披上華麗的外衣,直到它完全展現,這是一種深深的、令人滿足的喜悅。” “即使將餘生耗在這裏,我也不覺得虛度。”

著名的海德堡城堡坐落在內卡河左岸的王座山上,建於13-17世紀,混合了哥特、巴洛克、文藝複興多種建築風格。城堡曾是選帝侯宮邸,歐洲最大的宮殿和軍事要塞。在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及大同盟戰爭中,城堡遭受重創,壯麗日落餘暉下的斷壁殘垣盡顯淒美蒼涼。在馬克·吐溫筆下,城堡 “荒涼破敗,飽經風霜,卻依然雄偉壯麗”。大文豪歌德特別喜歡城堡花園,那裏有一尊他的胸像。網上最流行的海德堡旅遊廣告詞大概就是所謂的歌德詩句: “我把心遺落在海德堡”,忽悠了全世界無數 “遺心”瓜眾到此一遊。然而這不過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這句詩實際上出自另一位德國詩人之手。我倒是看到在一個房子的玻璃窗上寫著漢譯詩經體 “人生苦短,盡享佳釀 —— 歌德”,與曹孟德的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有一拚。

內卡河上的九拱石橋是這一位置的第九座橋,建於1788年。海德堡是納粹時期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大本營,然而與大多數德國城鎮不同,在二戰期間沒有遭受盟軍轟炸。德軍於1945年3月29日撤退前,摧毀了老橋的三個橋拱以及下遊一座現代化橋梁。不由想起去年在東莞溪村看到的橋門雙塔與城堡山寨版,不同的是在那邊城堡廢墟已經複原成了辦公大樓。1386年創立的海德堡大學是德國第一所、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繼布拉格大學和維也納大學之後的第三所大學,傳說當年大哲學家黑格爾在此地任教時,常到內卡河右岸半山上的 “哲學家小徑”(Philosophenweg)散步,歌德曾在這裏寫下詩句 “宛如神賜”。很多遊客也到此 “哲學”一把,其實主要是為了觀賞對岸的老城風光,沿途下山時可以看到很多豪宅。

老橋橋頭的銅猴和兩隻銅鼠是海德堡的網紅雕塑,已經被遊客摸得油光鋥亮。這隻猴子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紀,當年一隻象征嘲諷的石猴(不由想起孫悟空)矗立在橋塔裏,並向過往行人展示普法爾茨選帝侯的問候。石猴手中的鏡子意在鼓勵人們進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它與橋塔一起在大同盟戰爭中被毀。1979年在這裏安放了一尊空心頭的銅猴雕像,雕像旁鐫刻著17世紀德國詩人Martin Zeiller的一首詩: “嘿,你幹嘛在這兒瞪眼瞧著我?難道你沒有見過海德堡的老猴?我勸你不妨回頭看看四周——就會發現我的同類還有許許多多。”右下圖是城堡花園大洞穴(Großen Grotte)入口門把手上的銅蜥蜴。

聖靈大教堂(Heiliggeistkirche)是海德堡最大的教堂,建於1398-1515年間,羅馬和哥特風格。大教堂由普爾法茨選帝侯、德意誌國王 Ruprecht III 創建,他與王後的陵墓就在這座教堂裏。最初這裏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曆史上曾先後經曆了路德宗、加爾文宗、天主教和舊天主教的十餘次教派更迭,中殿和唱詩班曾被一堵牆隔開,以便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同時舉辦活動。牆壁於1936年被拆除,現在是新教巴登福音會的一座教區教堂。1430年代,選帝侯Louis III捐贈了大批藏書,在大教堂內創建了修道院圖書館,海德堡大學圖書館最早的藏書也存放在教堂裏。16世紀兩座圖書館合並,構成德國文藝複興時期最重要的普法爾茨圖書館(Bibliotheca Palatina)——有 “圖書館之母”的美譽。在三十年戰爭中大部分原始藏書被作為戰利品贈予教宗,成為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教堂原有的中世紀彩窗毀於1693年的一場大火,19世紀臨時更換了一部分。1977年德國藝術家 Johannes Schreiter 受委托為大教堂設計了22扇花窗,融合了科學、醫學和哲學元素以及當時的模擬技術。由於他的設計遭到負麵評價,引發了一場文化和宗教的“海德堡彩窗爭議”,隻有一件完整的作品於1984年安裝在教堂南殿,即中圖的“物理窗”。這扇彩窗中的紅色代表聖靈,頂部白色箭頭代表聖靈降人間,下方兩處亮藍色描述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和廣島核爆日期。物理窗中部用黑色哥特體寫出《彼得後書3:10》和《以賽亞書54:10》的兩段文字,前者描述了世界末日,後者則帶來希望。1990年代末,德國女藝術家 Hella Santarossa 設計了主題為“世界充滿了上帝精神”的五扇玻璃碎片彩窗,安裝在教堂北殿。

與海爾布隆不同,海德堡是一座熱門的旅遊城市,一年四季遊人絡繹不絕。聖靈大教堂位於海德堡中心的市集廣場西側,左上圖是位於廣場中心的希臘神話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噴泉雕塑及東側的市政廳。噴泉雕塑是在1706-1709年間為紀念三十年戰爭後重建海德堡而建造,象征著力量與堅韌。右上圖是廣場南側紅色砂岩的“喬治騎士之家”(Haus zum Ritter),是兩位躲避宗教改革迫害而來此的紡織商人於1592年所建, 1693年大同盟戰爭期間的海德堡大火中唯一幸存的市民住宅。1705年改成客棧,營業至今已經320年。我在訂酒店時隨機地選了這家,距離大教堂不到50米,左下圖是在房間窗口拍下的教堂尖塔。每日清晨喧囂散去,遊客還在夢中,店鋪尚未開張。內卡河靜靜地流淌,市集廣場和鵝卵石街道上空曠無人,是一天中最美的時刻。

海德堡大學是德國人文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象征,也是“學術自由”的搖籃。海德堡是一座大學城,浪漫與青春在這座城市裏並存。位於老城區的大學廣場及周邊建築是這所大學的靈魂所在地,見證了其639年輝煌與衰落以及複興的曆史。左上圖: 建於1712-1759年間的巴洛克風格耶穌會教堂,與聖靈大教堂同為海德堡最重要的教堂,現在是天主教聖靈會教堂。右上圖:建於1712-1735年間的選帝侯行宮,是海德堡在大同盟戰爭中被毀後重建工程的一部分,後來贈予大學,成為18-19世紀大學主要建築,右側是建於1868-1872年間的耶穌會教堂新巴洛克風格鍾樓。左下圖:1823-1914年間的學生監獄,用於臨時關押違反校規的學生,現已成為海德堡的著名景點。2008年我第一次來海德堡,對監獄裏的滿牆塗鴉印象深刻。右下圖:在內卡河上劃船的海德堡大學生。

海德堡大學圖書館的起源可追溯到大學成立後不久的1388年,早期藏書主要來自主教、教務長和教授們的捐贈,後來成為普法爾茨圖書館的一部分。左上圖的大學圖書館主樓建於1901-1905年間,建築師借鑒了文藝複興風格的海德堡城堡,並融入眾多新藝術運動元素。右上圖是大學圖書館收藏的14世紀《馬內塞古抄本》(Codex Manesse),已知內容最全麵最著名的中世紀德語詩歌手抄本。下方二圖是16世紀初沿卡河穀建造的軍械庫(Zeughaus),海德堡老城中少數幾座在中世紀晚期至近代早期過渡時期建造,並幸免於戰火蹂躪的建築之一。現在這座建築的一部分是海德堡大學學生會和餐廳,在那裏喝一杯咖啡隻有外麵的半價。與許多歐洲大學城相仿,海德堡是一座自行車城。有趣的是,海德堡大學校友Karl Drais於1817年發明了最早的自行車,但沒有腳踏板。

毛爾布龍修道院(Kloster Maulbronn)是一座早期天主教西多會修道院建築群,1147年建立,1178年祝聖,坐落在巴登-符騰堡北部寧靜的田園風光連綿起伏的群山之中。修道院的主要建築建於12-14世紀,是阿爾卑斯山脈以北地區最完整和保存最好的中世紀修道院,呈現羅馬式向哥特式過渡的第一代西多會建築風格。這個修道院對於哥特式建築在北歐和中歐的興起和發展,以及16世紀改宗新教和19世紀世俗化均產生了重要影響,1993年列入 UNESCO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毛爾布龍修道院教堂建築吸收了不同曆史年代的建築語匯,有 “德國最美修道院”之譽。教堂主入口和南入口可追溯至1178年,是德國現存最古老的可考證大門,由鬆木製成,在門上發現了用整張羊皮製成的紙張殘片。早期哥特式回廊上方是六段肋狀拱頂,精雕細琢的葉狀柱頭尤為引人注目。

與距離不遠的海德堡相比,小城毛爾布龍顯得默默無聞,但在德國文化史上卻占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宗教改革後,修道院建築群改建為一所新教寄宿學校,貧困家庭的孩子首次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天文學家約翰內斯·開普勒、浪漫派詩人弗裏德裏希·荷爾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都曾是那裏的學生。黑塞以修道院為原型,撰寫了小說《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Narziß und Goldmund)。十字回廊、聖母壁畫、鏤空窗欞……處處精美絕倫,見證了幾個世紀的祈禱、勞作和沉思。左上圖是修道院會議廳,三根圓形立柱支撐著哥特式星形拱頂,僧侶們每日在此聚集,誦讀經文。右下圖的三缽噴泉房是僧侶們進行宗教儀式沐浴及剃度的地方,噴泉淡水取自修道院北部的山泉。

西多會僧侶有耕作土地的傳統,崇尚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毛爾布龍修道院四周被中世紀城牆和塔樓環繞,其獨特的水資源管理係統由灌溉運河、排水網絡和水庫組成,周圍鄉村曾經遍布著他們的農莊。宗教改革之後,修道院被賦予新的世俗功能。毛爾布龍是以修道院為中心逐漸擴建而來的小城,庭院裏設立了市政廳、警局、藥房、餐館等。西多會還是中世紀歐洲最重要的羊毛生產地之一,右下圖是一個 “牧羊場”青銅噴泉雕塑,距離毛爾布龍修道院隻有幾百米遠。前兩年在瑞典西南和東南看到過兩處12世紀的西多會修道院遺址,均毀於後來的戰爭。毛爾布龍修道院地處深山老林、人跡罕至的地方,完好保存至今真是一個奇跡。這次旅行中,更喜歡埃平根、毛爾布龍這些冷門小眾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