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從海爾布隆到海德堡(上)

(2025-11-11 10:13:56) 下一個

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位於德國西南部,是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中心地區,1356-1803年間屬於普法爾茨選侯國(Kurfürstentum Pfalz)。美國大作家馬克·吐溫在1880年出版的遊記小說《漫遊歐洲》(A Tramp Abroad)中,描寫了1878年前往德國、法國、瑞士和意大利等國的旅行經曆。作家曾到訪巴登-符騰堡北部的海爾布隆(Heilbronn)和海德堡(Heidelberg),還在書中第14章 “內卡河漂流”中,虛構了乘坐木筏從海爾布隆前往海德堡驚險而悠閑的旅程。後來,馬克·吐溫又以相同手法在《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描述了哈克和吉姆的木筏之旅。今年九月我們第七次來到德國,也是從海爾布隆前往海德堡。不過完全是巧合,我們既沒有走水路,更沒有坐木筏漂流(其實作家本尊也沒坐過)。

海爾布隆於公元741年以 Helibronna的名字第一次出現,意為“聖泉”,1371年成為神聖羅馬帝國自由城市。自中世紀晚期起,逐漸發展成為德國南部重要的貿易中心、貨運樞紐和工業城市。二戰中海爾布隆多次成為空襲目標,老城毀於1944年12月4日的盟軍大轟炸,1950年代參照基本曆史原型以極其簡化的方式修複重建。 左上圖的海爾布隆市政廳 (Rathaus)是一座16世紀完工的文藝複興風格建築,每天四、八、十二整點時,右上圖天文鍾上的兩隻金山羊撞頭敲鍾,一隻金公雞展開翅膀打鳴報時。左下圖是市政廳前市集廣場上19世紀德國科學家和醫生 Julius Robert von Mayer 的坐像,他是熱力學的奠基人之一,於1841年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最初表述——熱力學第一定律的早期版本之一,他在海爾布隆出生和離世。

位於老城的聖基裏安大教堂(Kilianskirche)由海爾布隆砂岩建造而成,是德國最具原創性的晚期哥特式教堂之一,阿爾卑斯山以北第一座重要的文藝複興風格建築。其曆史可追溯到11世紀甚至更早在同一地點的一座教堂,13世紀以愛爾蘭傳教士、法蘭克尼亞的使徒Kilian的名字祝聖。16世紀宗改後重修了聖基裏安大教堂,其西塔樓十分引人注目。教堂在二戰後期嚴重損毀,1946-1974年間重建,15世紀末的主祭壇1944年12月4日空襲中幸存並重新雕刻,每周五中午12點在這所教堂舉行15分鍾的 “和平祈禱”。右下圖涼亭下方的 “七管噴泉”(Siebenröhren)據傳是當年海爾布隆因之得名的泉水,除1726年1月外從未結冰,1857年徹底幹涸。在馬克·吐溫筆下,市政廳是 “中世紀建築中最具特色、最富韻味的”,大教堂則是 “一座奇特的古老建築”。

13世紀條頓騎士團獲得了海爾布隆南部的大片土地,包括宗教改革期間都在這一帶活躍,直到19世紀初世俗化。條頓騎士團在海爾布隆建造了聖彼得和聖保羅條頓大教堂(Deutschordensmünster St. Peter und Paul),經曆了多次改建和擴建,1350年首次擴建為哥特式風格,1719年再次改建為巴洛克風格。從教堂東麵可以看到1500年左右建造的晚期哥特式聖壇,中間的窗戶保留了原有的哥特式窗欞。在1944年12月4日的空襲中,條頓騎士團大教堂及其周圍庭院被摧毀。原來的巴洛克尖頂戰後的修複過程中以更為樸素的風格重建,1977年這座教堂被祝聖為海爾布隆天主教區主教座堂。條頓騎士團建築群內則設有咖啡館、博物館和文化中心,庭院的開放空間經常在夏季舉辦集市和音樂會。

海爾布隆中世紀城牆遺跡和見證:西北角的圓塔 Bollwerksturm(左圖)建於11-12世紀霍亨斯陶芬王朝時期,西南角的方塔Götzenturm (中圖)建於1392年,均保存至今。Bollwerksturm曾是關押重刑犯的監獄,法蘭克尼亞騎士和詩人Götz von Berlichingen於1519年起在這裏被囚禁三年,是歌德1773年戲劇《貝利欣根》(Berlichingen)的主人公。有趣的是,Götzenturm卻以Berlichingen的名字Götz命名,並在歌德戲劇問世後陰差陽錯地成為熱門景點。位於市政廳右後方的Hafenmarktturm塔(右圖)曾經是方濟各會修道院的塔樓,1314年祝聖,1688年被入侵法軍摧毀。這是在原址的第三座高塔和海爾布隆的地標建築,塔樓自身及旁邊的雕塑用以紀念一戰和二戰的死難者。塔頂矗立著一隻手工鍛造的鳳凰,象征這座城市在二戰空襲後浴火重生。

1810年,德國戲劇家 Heinrich von Kleist 的五幕曆史騎士劇《海爾布隆的小凱蒂》(Das Käthchen von Heilbronn)在維也納首演。這是19世紀最著名的愛情故事之一:槍匠的女兒凱蒂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一位伯爵,經曆了種種磨難和陰謀,最終揭示了凱蒂的公主身份。這段看似毫無希望的愛情,最終迎來圓滿結局。此劇使得海爾布隆名揚四海,並得名 “小凱蒂之城”(Käthchenstadt)。作家筆下美麗迷人的少女凱蒂成為海爾布隆的代言人,每隔兩年,海爾布隆都會選出一位年輕女性,授予她 “海爾布隆凱蒂”的稱號。左圖是條頓騎士團大教堂附近的凱蒂立像,右圖市集廣場邊一座始建於14世紀的石砌建築也被命名為 “凱蒂之家”,盡管這個人物是虛構的。這座房子擁有獨特的凸窗,窗上刻有四位聖經先知以賽亞、耶利米、何西阿和哈巴穀的半身浮雕。

內卡河(Neckar)是萊茵河的第四大支流,全長367公裏,從南向北流經海爾布隆。河畔步道與城市景觀融為一體,沿途遍布咖啡館、餐廳和長椅。或沿著步道行走,或在內卡河上放舟,正如馬克·吐溫所言“靜靜地滑行在綠意盎然、芬芳四溢的河岸之間,一種愉悅和滿足感與日俱增。”自1333年起,海爾布隆就擁有內卡河特權,禁止船隻通過,舊河道中遍布堰壩和磨坊。1821年開通的威廉運河(Wilhelmskanal)繞過舊河道,使得海爾布隆以西的內卡河段自中世紀以來首次通航。這條運河具有航道和港口雙重功能,直到1952年被廢棄,但作為 “內卡河經濟發展的紀念碑”得以保存。下方二圖為1884年啟用的船閘,以及1845年的鑄鐵起重機。舊船閘是內卡河上最後一個仍在使用的手動船閘,180歲的起重機曆經二戰轟炸等刼難留存至今。

海爾布隆地處內卡河流域北角的衝積平原,是物產豐饒的果蔬種植區,被評為2027年“歐洲綠色之都”。順便說一下,斯德哥爾摩是2010年的第一個歐洲綠色之都。海爾布隆所在地是德國最大的葡萄酒產區之一,以出產雷司令(Riesling)和卓靈格(Trollinger)等優質葡萄酒而聞名。恰逢一年一度為期十天的“海爾布隆葡萄酒節”(Heilbronner Weindorf),在集市廣場的攤位上,可以品嚐到近400種不同的葡萄酒、起泡酒,每天都有精彩紛呈的現場音樂會表演,紅白藍三色豎條旗是海爾布隆的市旗。人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盡情享受一年中最好的季節。“人生在世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海爾布隆這座隻有12萬人口的小城如今極具經濟活力,成為德國最富裕的城市之一。這裏隱居著全德國甚至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86歲的 Dieter Schwarz,2023年成為德國首富。他在海爾布隆岀生長大,其私人生活卻幾乎不為人知。Schwarz是遍布德國和世界各地的平價超市 Lidl 以及連鎖百貨 Kaufland 的創始人和擁有者,也是家鄉教肓和科學事業的慷慨讚助者。上方二圖的Experimenta 號稱德國最大的科學技術展覽中心,宗旨是讓各個年齡段的人們都能接觸到科學和技術。這是一座用玻璃和鋼鐵打造的五層建築,通透、優雅、含蓄,呈五邊形的樓層沿螺旋樓梯蜿蜒至屋頂。Dieter Schwarz基金會向展覽中心捐贈了大筆善款,部分由Schwarz的一個舊石油廠改造而成。下方二圖是2019年建造的海爾布隆DB火車站天橋和2023年竣工的一棟新奇時尚建築。

埃平根(Eppingen)是海爾布隆市郊的一個小鎮,遠離喧囂、鮮為人知,老城中遍布精美的半木結構房屋,宛如一座建築寶庫。這類房屋俗稱“木筋屋”,學名“桁架屋”,12世紀開始在德國建造。呈幾何形狀的木筋作為“牆上的梁”,對房屋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而且十分美觀,這種結構在德語中稱為“Fachwerk”。埃平根是該地區極少數幸免於幾百年來戰火蹂躪的地方之一,保存著自中世紀晚期以來原汁原味的建築,位列德國“半木結構房屋之路”(Fachwerkstraße)。左上圖:以15世紀聖母天主教堂為中心的埃平根老城全貌,左側是現存最老建築——13世紀的號角吹響者塔 Pfeifferturm。右上圖:建於1483的“市政廳酒館” (Ratsschänke),左下圖:建於1489年左右的Katharinenkapelle禮拜堂,右下圖:建於1591年的 Renassancehaus。

左圖是埃平根老城最大的木筋屋——建於15世紀末的老大學(Alte Universität),最初可能是供商販存放和出售貨物的地方,底層則是肉類市場。1450-1544年間,四位海德堡大學校長都來自埃平根。1564-1565年大瘟疫期間,海德堡大學文學院師生來到埃平根避難,借用這座建築進行教學並因此得名。現在老大學內設有城市與半木結構博物館,展示了幾個世紀以來當地曆史、文化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右圖是老城的標誌性建築——建於1583年的 Baumannsches Haus,房屋立麵展現出豐富的華麗感、線條優美的簷口、怪誕的麵孔和各種裝飾元素,以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刻最為突出,例如橡樹葉、鱗片圖案、立方體、卷軸紋、渦卷紋和玫瑰花飾等,是巴登北部地區最美麗、最著名的半木結構房屋之一。漫步埃平根小鎮,仿佛穿越回到中世紀,時間都停擺了。

德國當代雕塑家 Gunter Stilling 屢獲殊榮的作品遍布德國西南部各大城市的公共空間,他的雕塑根植於古代神話和美學,從希臘羅馬藝術、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以及巴洛克藝術中汲取靈感,並以碎片化的當代形式加以詮釋。Stilling主要以青銅、鋼鐵等金屬及砂岩為創作材料,人體是其作品中反複出現的主題,在不完美中展現美。他運用“未完成” 等技法表達親身經曆的戰爭、恐怖主義和權力濫用,每一件作品都深刻反映了人類境況的複雜性。上方二圖:位於海爾布隆的“軀幹”前胸與後背, 下方二圖:位於埃平根的“Akrai Gea”和“頭顱”。(未完待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