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櫻花季雲遊西日本(一):平城社寺

(2025-07-03 07:18:51) 下一個

2020年春天我們原打算去日本遊玩,已經訂好了機票。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完全打亂了計劃,隻好退票閉關,一下竟然推遲了五年。今年櫻花盛開的季節,終於啟程雲遊西日本奈良(Nara)、京都(Koyto)、博多(Hakata-ku)、熊本(Kumamoto)、大阪(Osaka)一帶,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近年網間盛傳 “看唐朝要去京都奈良”,本人對這兩個古都十分向往。百聞不如一見,去日本看古建後的感覺是與中國古建不太一樣,特別是那個巨大的屋頂,而且日本古建看上去很新。在近兩千年的曆史中,日本完整保存下來很多文化珍寶,並且多次從中國借鑒建築元素。然而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日本的寺院建築融合了唐構建築和本土樣式,早已形成獨特風格,在細節上與中國古建有很多不同。所謂 “看唐朝”不過是以訛傳訛的噱頭,當然外行隻是看熱鬧。

奈良南邊的飛鳥是日本最早的都城,公元538-710年間的飛鳥時代,日本大和王權效法中國唐朝體製成立中央集權國家,國家名稱從 “倭國”變為 “日本”,在從中國傳入的佛教影響下得到長足發展。法隆學門寺建築群始建於七世紀,是日本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寺院, 1993年成為日本最早的UNESCO世界文化遺產。法隆寺又稱斑鳩寺,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群以及獨特的伽藍布局,中門和主殿金堂均為重簷歇山頂,日語稱為 “入母屋造”,金堂中供奉的釋迦、藥師、阿彌陀三尊如來像於623年開光,是日本最古老的佛像。金堂旁是日本佛塔造型的鼻祖,其中心柱礎石裏供奉著佛舍利壺,與中國的寺廟不同,日本的佛塔不能登頂。大講堂供奉藥師如來坐、日光和月光菩薩坐三尊像。圖片依次為西院伽藍的中門、金堂和五重塔、大講堂,以及鍾亭。

法隆寺是由聖德皇太子創建,他21歲起輔佐其姑母——日本史上第一位女性天皇推古天皇攝行朝政。聖德太子篤信佛教,輔政後大力進行“推古改革”、推行新政,並於600-614年間派出五批遣隋使。法隆寺深受中國魏晉南北朝建築風格的影響,是最原汁原味的簡約版中國古建,但也不是完全模仿,以其為代表的日本建築稱為“飛鳥樣式”。左上圖是祭祀聖德太子的聖靈院,建於鐮倉時代。右上圖是法隆寺東院伽藍的八角圓堂夢殿,建造在聖德太子居住過的斑鳩宮遺址上,堂內安置與聖德太子等身的救世觀音像。右下圖是東院附近的中宮寺前院,是聖德太子生母——穴穗部間人皇後居所改建而成,奈良最古老的尼寺之一,供奉如意輪觀世音菩薩“半跏思惟”像。在千年古刹群行走,不由令人想起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公元710年日本遷都奈良,開啟85年的奈良時代。奈良古稱“平城京”,深受中國唐代古都長安和洛陽的影響,被譽為“社寺之都”。平城京遺址雖已埋於地下,但許多寺廟和神社依舊健在,1998年“古奈良的曆史遺跡”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始建於公元八世紀的東大寺本名“大華嚴寺”,是“六宗兼學”的日本國家級寺院。據說由於光明皇後崇拜武則天,力勸其夫君聖武天皇模仿武氏的 “天堂”,建造了這座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木造建築,並“耗盡天下之銅”鑄造了一尊世界上最大的鎏金銅佛像——高15米的盧舍那大佛。743年聖武天皇頒布大佛造立之詔,749年完成大佛鑄造,752年舉辦開光儀式,758年外造大佛殿竣工。圖片依次為東大寺的正門南大門,和式中門及奈良遺構鎏金八角銅燈,重簷廡殿頂的大佛殿、回廊和七重塔相輪。

東大寺在其1200多的曆史上曆經磨難,平安時代末期毀於戰火,大佛上半身全被燒毀。13世紀初鐮倉時代重建時,南大門采用了中國南宋時代南方以“插拱偷心”為特征的穿鬥式建築樣式。這座重層大門建的築規模居日本之首,被後世稱為“大佛樣”。1567年的戰國時代,包括大佛殿在內的大量伽藍又一次毀於戰火,直到1709年的江戶時代重建,但已縮小了尺寸。那次在大佛殿正麵還裝了一個巨大的唐破風,這裏的“唐”並非大唐的意思,而是江戶時代日本建築風格的明顯標誌,重建後的大佛殿保留了奈良時代的金色鴟尾和鐮倉時代的“插拱偷心”特征。上方二圖是大佛殿簷下的鬥拱和橫向插杠,唐破風下的觀相窗在元旦和盂蘭盆節才打開,供信眾眺望大佛麵容;下圖分別為大佛殿奈良時代最初(包括兩座七重塔)及鐮倉時代重建的(部分)複原模型。

佛教中佛有三身,分別為法身佛大日如來、報身佛盧舍那、應身佛釋迦牟尼,,梵語“盧舍那佛”意為智慧廣大、光明普照。現在看到的奈良盧舍那大佛(左上圖),頭部和上半身分別於江戶、戰國和鐮倉時代修複,隻有腹部以下至部分底座是建造之初的原物。大佛右手手掌朝前——賦予人們力量,左手手掌朝上——滿足人們願望。左下圖的大佛台座周圍蓮花瓣上刻著“蓮華藏世界”圖案,表達《華嚴經》中描述的“覺悟的世界”,大佛左右兩側為18世紀打造的木製虛空藏菩薩和如意輪觀音。日本的佛寺和神社裏大都嚴禁拍照,東大寺大佛殿卻是一個例外,大概由於這尊大佛已不是原物。右下圖大佛殿外廊賓頭盧尊者坐像是江戶時代的木雕,據稱賓頭盧尊者是釋迦牟尼座下十六阿羅漢弟子之一,由於他喜歡顯露神通,佛陀不準其進入涅槃,因此隻能坐在殿外。

位於奈良西郊的唐招提寺是中國佛教律宗寺院,被尊為日本律宗總本山。“招提”意為在佛身邊修行的道場,公元759年由唐朝高僧鑒真大師創立。鑒真作為朝廷的“傳戒大師”,12年裏六次東渡曆盡艱辛,65歲那年成功到達日本時已經雙目失明。他初抵日本時唐招提寺尚未動工,因此先在東大寺大佛殿前的戒壇向為聖武孝謙兩天皇及眾多高僧授戒,並在大佛殿西側的戒壇院傳授戒律。唐招提寺主殿金堂中供奉的主尊盧舍那大佛,以及千手觀音和藥師如來,三座佛像均為木心乾漆造,金堂後的藏經室內藏有鑒真從中國帶去的經卷。寺院建築和佛像都是鑒真以及隨他東渡的弟子們設計建造,成為日本佛教建築藝術的典範。圖片依次為寺院南大門、金堂、鍾樓和鼓樓,鍾樓上掛著平安時代的梵鍾,鐮倉時代建造的樓閣式鼓樓是寺內唯一的多層建築。

唐招提寺和法隆寺遠離塵世、偏安一隅,因此在曆史上受破壞程度相對較小。盡管如此,唐招提寺在13-19世紀間至少經過五次大修。在17世紀末的元祿大修中,由於唐建工藝已經失傳,使用日本原始建築中的小屋組樣式,使金堂的屋頂加高了2.5米,這座日本最唐朝的建築也失去了原味。左上圖是奈良時代的 “經藏”和 “寶藏”之一,是日本最古老的 “掘立柱”樣式的校倉。右上圖的開山禦影堂中供奉著弟子們為鑒真大師製作的乾漆夾造坐像,表現他圓寂時的姿態,但每年隻有六月初開山忌前後才開放三天供人瞻仰。左下圖是寺院林中安葬鑒真大師法身舍利的陵墓 “開山禦廟”,旁邊是碧綠的苔庭。17世紀的日本詩人鬆尾芭蕉在這裏留下了俳句: “若葉して 禦目の雫拭はばや”。想不到這裏在櫻花季也十分幽靜,古寺清音,別有洞天。

日本的原生宗教神道教基於自然崇拜的泛靈多神信仰,“萬物有靈”的思想深入人心。隱藏於春日山密林中的春日神社,是右大臣藤原永手等為祈求平城京的庇佑和民生繁榮昌於768年創建,神社本殿由四個社殿組成,分別供奉四位“春日神”,也是貴族藤原氏家族的氏神:建禦雷命、經津主神、天兒屋命及其妻比賣神。後來改名為“春日大社”,成為日本各地上千個春日神社的總本社,每年3月13日的 “春日祭”是天皇三大祭祀之一。春日信仰在貴族、武士和平民中擁有大量信眾,春日大社如今已成為日本擁有納奉燈籠最多的神社,並以紫藤樹聞名。本殿的朱紅色回廊、春日山麓的綠色叢林,以及三千多個石燈籠和吊燈籠交相輝映。神社的“式年造替”是指每隔若幹年翻新或重建神社建築,春日神社的周期為20年,迄今已經進行了60次式年造替。

佛教初傳入日本時,菩薩也被認為是一種外來的神靈,奈良時代開始“神佛習合”。藤原氏因寺廟及氏神的關係,與附近的興福寺結下了深厚淵源,興福寺供奉的不動明王菩薩被認為是春日大社一殿供奉的建禦雷命本尊,其餘三位神明分別對應藥師如來、地藏菩薩和十一麵觀音。社寺逐漸合二為一,稱為“春日興福寺”。在宮崎駿的著名卡通片《千與千尋》中,春日神是神界溫泉澡堂“油屋”的VIP貴賓。1868年明治天皇頒布《神佛分離令》,在全日本範圍廢佛毀寺,春日大社因此與興福寺徹底分離。位於若草山麓的奈良公園是日本現代公園的先驅之一,於1880年開園,興福寺、冰室神社、東大寺、春日大社等世遺及國寶景觀依次坐落其間。

傳說當年春日大社的主祭祀神建禦雷命騎著一隻白鹿來到此地,因此奈良公園中隨處可見的野生梅花鹿被認為神的使者,是國家指定天然紀念物。編纂於七至八世紀的日本和歌總集《萬葉集》中,收錄了有關奈良鹿的詩歌。奈良時代的詩人佐伯赤麻呂寫過一首短歌:“呂春日野尓,粟種有世伐。待鹿尓,継而行益乎,社師怨焉。”作為春日大社的神域,從九世紀起禁止在東側的春日山狩獵和伐采,形成一片世界上為數不多鄰近市區的原始森林,古木參天、石燈苔布,成為奈良鹿的安居之所。兩年前,日本的研究團隊通過DNA分析,發現大約從1400年前開始定居奈良的這些神鹿,一直保留著獨特的“公園種群”基因型。在佛寺和神社間隨意行走的小鹿們身上自帶仙氣,可惜春天裏尚未長出美麗的鹿角。(未完待續)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