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天下來,想到這些

(2025-03-26 10:06:18) 下一個

一天下來,想到這些

 

 

一。     

 

 

川普帶來的世風

 

不要臉,就不要臉,臭不要臉。

 

混蛋。我是混蛋。我就是個混蛋。咋的?

 

 

二。  

 

天天轉轉鏈接,讀讀博文,回回網友親友,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也有錢有閑了。驀然回首:自己的喜歡在哪兒?才知道更嚴重的問題不是to be or not to be?而是“你在哪兒?”

 

百十年來,魯迅兩頭活自己;陳寅恪和張愛玲完全活自己。其他的,“三個半布爾什維克”和N反布爾什維克。

 

 

 

昨天寫博文“習近平想壞。川普壞,能壞到哪裏去,普京是真壞”。一網友留言“讚啊!痛快!普也就壞到那裏,而已。哈哈。-:)”秒反應:一,對上話了。二,“而已”嗎?列卡列尼娜的變革,很大一部分像是用普世價值有色眼鏡看出來的樣貌;列寧主義對於馬克思主義僅僅是篡改修正?普京的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地在普選中當選,是不是也可以算作普選製度的一個特例?總之,俄羅斯的作為,不好說。這和美國的發生一樣。它們在告訴世界:“前程是光明的”,換句話說也一樣:前麵的路是黑的。

 

 

陳寅恪的“恪”字,被念成“克”音,不是念白字,是不花時間於死文字。“????”“?”,念得對的,肯定哪兒不對了。

 

陳寅恪寫《柳如是傳》,完全是在做他自己的事。他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普世的獨立和自由,隻有一毛錢的關係,其它的,隻在他腰色裏才有,並不分享。郭沫若寫《李白與杜甫》,是要和陳寅恪寫《柳如是傳》搞PK。其它的不說,對於學問,PK是什麽個東東?

 

 

獎,是講,說給別人聽的。爭獎,就是所謂“搶奪話語權”,是政務商務。商業,最來錢,它搞價值交換,自己由此拿差價,而且是大頭。找哪兒說理去?AI在教普世,別去傻學數理,應去鑽研把數理放進芯片,然後,洗洗,睡吧。這,越來越普世了。找哪兒說理去?

 

 

 

熟人回國玩。發來微信如下:

 

我怎麽看青島超市裏東西好貴啊,當然親戚朋友體製內或者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工資很高,退休生活不要太美好呀。”

 

“入海關的時候因為電腦需要重啟幾次,剛好有時間給我們做思想工作,說現在生活很好,回來吧……”

 

“國內沒有關係,辦事挺難的。”

 

“有關係什麽都好說。”

 

議: 內卷,在外麵看,尬樣。置身其中,爽。

 

住在wall St, 什麽都貴。去十幾分鍾遠的法拉勝唐人街,什麽都便宜。“看你要什麽了”。

 

“好山好水好無聊”,不是山水無聊;“真亂真髒真舒服”,說盡中華文明。

 

 

 

歲數相近的有了孫輩的,大多數有共同遭遇:兒女不讓帶孫女:“你們,不行!”

 

浪淘沙,是一景;“被曆史淘汰”,是免費衝涼。“你們,不行”,兒女代表曆史,把它的塵埃砸到了腦殼上。

 

於是,就聚在一起:“唉油!不讓帶就不讓帶,落得個快活!”

 

寂寞,不見得就是“更與何人說?”,也會是“跟你說什麽呢?”前者,產生屈原,司馬遷,李清照,賀雙卿…… 後者:他對她。(南京歇後語有它對它———-白搭。)

 

 

 

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是“活著巳精疲力盡了”的上一步,尚有心;也可以是下一步,腦尚未死亡。

 

 

九。    有帖:

 

一。  尚有下一輩子,不來這個神仙拿來渡劫的地方,選個別地。

 

議:渡劫,是神仙的精。你比神仙精,你拿神仙渡劫,但那時你也成了神仙。這才是問題所在。

 

二,暴力解決不了問題,但可以解決掉提出問題的人。

 

議:邏輯有問題:“解決”概念不清。有點“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味道。

 

邏輯有問題,五四之前;知道邏輯有問題,五四之後;知道“邏輯有問題”,卻就是不按邏輯,解放之後。所以,這裏實際上沒有bc和ad,全民族,殺時間而已。

 

三 ,沒有道德底線的人給堅持道德底線的人上道德課。

 

議:這其實是一般社會裏政府和人民的基本關係。好點的社會,是讓堅持底線的人可以公開指斥沒有底線的“政府”。

 

黑暗的是,沒有道德底線的人給堅持道德底線的人上道德課,但就是有好多人聽,聽一輩子。

 

黑暗成黑洞的是:聽了這課後的人,也成了“沒有”的人,又去給別人上這樣的課。

 

應該想一想的是,這兒怎麽這麽容易觸底?

 

更應該想一想的是:這兩條“線”原本是不是一條線?

 

還有個提醒:在你那兒它們是底線,在別地,不是的。

 

根本的問題浮出水麵:那兒為什麽一直就是個那兒?

 

不用多想這個“假問題”,潤了。齊活。潤不了,設法找自己的底線。

 

四,     對饑民說“為什麽不吃肉?”

 

議:這話問得?但比“肉食者鄙”,略顯情商。尤怕的:一個月憑肉票一人半斤肉治下的讀書人寫道:“肉食者鄙”。“商”,是除法所得;“鄙”,連貧困絕對值都括不進去。

 

五。     為什麽沒人問“為什麽上帝對天下不公視而不見?”因為怕上帝反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大家都裝啞裝傻。

 

議:這簡直可以稱為優質的人文。

 

滿月之後,誰不裝?

 

習近平到了貴陽,還在談共同富裕,一個也不能少,一點沒裝。

 

楊潔篪說“你們不要跟我們講實力”,一點沒裝。

 

裸了,都不願意看。對於女人,辱末大於斯。“你是這樣想的啊?Next!”之於民族,在這個世界上,侮辱性和傷害性,都很大。

 

六。        狗得意於有吃有喝於狼,“你吃什麽?”狼秒答:我吃你。

 

議:這就是“假問題”,引出來的就是“假思考”。

 

類似的:“為什麽出不了大師?”“為什麽五大古文明就我們在?”

 

不用讀侯外廬的《中國思想史》。

 

好幾天,一直為放塑料袋垃圾的筒很快就裝滿而煩。於是就用牛皮筋將塑料袋紮緊後再丟進筒。兩捆牛皮筋很快用完。準備去買。忽然想到可以將塑料裝先剪成一條一條的,替代牛皮筋。剪的時候想,丟時,臨時剪丟的塑料袋一條下來就行。今天早上這樣做時,忽然覺得,將塑料袋打個結不就完了嗎?

 

這“好幾天”,好像自尚書到習思想?

 

說給老婆聽,她笑岔氣。安慰我:活著就好,不說有關腦子的事。

 

想到命運。怪不得魯迅《傷逝》裏的那條,叫“阿隨”。這也太隱喻了。

 

不是“個”,是“條”。太人格傷害了。可又沒有能懟的話。陪個幹笑。

 

 

 

七。    沒橋欄杆,上橋害怕。誰也不用它,但它是個保障。

 

議:雞湯,也得足料。像偈語,金句,毛主席語錄。這可以當導師的職業操守看。好在橋欄杆從沒有用紙糊的,大都抗得住一定程度的撞。說橋欄杆隻是個擺設,以顯保障,以彰信仰,信它個鬼!

 

雞湯,也不屑這口。

 

八。    日給一乞丐五元,遞減成一元。乞丐問為什麽。以家負擔日增相告。乞丐憤怒:“你不可以用我的錢養你的家人。”

 

議:太繞,且不說最要緊的:錢從哪兒來的?如果是掙的,這故事說得過去。如果是扶貧,就是扯淡。那是用那個人口袋掏來的,填另一個的口袋。過手拔毛的,這稅那稅還不算。見過扶貧公開賬目嗎?被扶的貧除了叨謝龍恩,聽過別的嗎?若,就不止是“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而是“一旦把他們被消滅幹淨,鮮紅的太陽照遍了全球”。

 

九。     問去過高檔消費場所嗎?反問,醫院算不算?

 

 

議:  公費醫療是朱鎔基任上取消的,也是億萬堯舜給玩廢的。誰家沒像扔垃圾一樣扔過板藍根和這丸那散?“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是中國國家常態,都蹩著裝著。八國聯軍破北京城,到處都是脫掉軍裝官服黃馬掛去搶,給聯軍帶路去搶的清吏清兵。南京江寧縣的宜家,硬是給拿free的鉛筆,廣告給拿怕了,後來變成了從工作人員手中取。

 

這亇“國家常態”消失,要等共產主義實現。

 

十。       邪壓住了正,邪就成了正。

 

議:仁的反麵,不仁。即烙餅翻個個。正與邪,也是。

 

活到老,才知道,滿月不久的小孫女,正活在自己企望的境界裏,全新。

 

一有比,就氣,氣到死。都是仁義禮智信害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讀過陳寅恪的柳如是。可惜記不住。懷疑沒有讀過了。哈哈哈。
我博客給你看看免費的橡皮筋。
姚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政治家是拖把,信德國人這話。政治則有文史的含量。自己喜歡這部分。時事裏有人文,常常有一時精神的時裝之采。 林妹妹並非沒有時事的關心,隻是著眼於世事細微之中看世風,她輕蔑經濟仕途文章,就是在戳當時的場麵上的俗氣。
姚順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像是關心政治,其實是關心自己。學過的文史哲,用它來過日子,時事是調料。讀過陳寅恪嗎?自己很欣賞他的讀書做學問態度。他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普世的自由獨立幾無關聯,說白了,就是兩耳隻聽自己喜歡的,一心隻讀寫自己想要的。他失明多少年,但很充實很明白地活著。 其實是事無大小的。持家之細微,看得見,有大美和大意思在。隻是易成瑣碎和嘮叨;文史哲上的空談連瑣碎和空談都不及。但它個兒大,體量足,男人喜歡侃它。隻是侃得好聽的不多。 竟看出勤儉來。謬誇了。是懶,怕換。問題來了,這樣每袋很重,放在大桶裏,會超重。再想想辦法。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買菜也會有橡皮筋,有的蔬菜什麽,不是可以重複使用。塑料袋當然打結。
勤儉持家啊。
三歲小姑娘挑食,不愛吃豆腐,午飯時吐出豆腐,我就從中國人做豆腐,日本人也愛吃豆腐,開始談豆腐,甚至說到男人吃豆腐的另一層意思,對她媽媽講。後來,小姑娘吃完了所有豆腐。哈哈哈
姚老師天天想政治,太累心了。反而享受不到生活的簡單智慧,比如橡皮筋不用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