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王毅到 歐洲釋放 甩美信號

(2023-02-18 00:42:47) 下一個

王毅在歐洲,釋放出強烈信號

愛麗舍宮16日的總結性表態一出來,緊盯王毅歐洲行程的一些美歐媒體頓時懵圈。

不是應該“歐洲戒心加重”“沒有改善對華關係的心情”嗎?怎麽法國反倒以總統出麵接見等高規格接待這位中國外交最高官員?而且又是商討馬克龍3月訪華事宜,又是與中方相向而行地強調要“重啟交流合作”。

目送王毅轉往羅馬的時候,愛麗舍宮幹脆直言:

現在“真的是與中國重新建立聯係的時候了”。

眼見巴黎這副姿態,美歐那些媒體又將希望轉向意大利,寄望於羅馬能就俄烏衝突和所謂“人權”問題等對華發難。但結果呢?又打臉了。談是談了,但跟巴黎態度相似,羅馬隻是做了“希望中方施壓莫斯科回到談判桌”的程式化表態,對外聲明中的措辭也主要是“共促和平”。法國總統顧問稱“不應該讓這些阻止我們繼續保持聯係”,看來也得到了羅馬讚同。

就在王毅離開巴黎轉往羅馬當天,美國身影“適時出現”了。美國務院官網上說,美國副國務卿舍曼當天與法國外交部秘書長通話。“緊密合作以應對中國挑戰”,是雙方這通電話的主要內容之一。

可見,經曆各種複雜因素影響的中歐關係全麵“重啟”,障礙還少不了。不過,法意都是歐洲大國。它們的態度會成為一種風向嗎?

01

王毅於當地時間15日飛抵巴黎。跟隨中方代表團專機一同落地的,還有法國當天決定取消對來自中國旅客入境限製措施的消息,這把訪問的積極氛圍立即烘托起來。

法國接待規格“很高”,一位歐洲問題學者由衷地說。

15日中午,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愛麗舍宮會見王毅,而通常“並不是隨便哪個國家的外交高官到訪都會受到總統接見”。隨後,法國外長科隆納和總統外事顧問博納等高級官員先後與王毅舉行會談。16日,王毅和博納還共同主持了中法戰略對話。

總統官邸的會談以閉門方式進行。一些美歐媒體遠遠遙望著愛麗舍宮,焦急期盼從中傳出類似“法國要求北京施壓莫斯科重返談判桌”“俄烏衝突陰霾籠罩法中對話”的消息。

一家德媒幹脆稱雙方是“就俄烏衝突舉行閉門會談”,弄得好像就那一個主題。

馬克龍辦公室會後發布的聲明,確如它們所期待的,一開始就表示雙方討論了俄烏衝突問題及其對脆弱國家的影響,“尤其在糧食安全和財政能力方麵”,強調兩國將依據國際法共同為和平作出貢獻。

不少媒體立即報道,標題和正文都突出愛麗舍宮有關烏克蘭問題的說法。

但涉及自己國家官方表態,法國國內主要媒體這次表現出了難得的嚴謹:

它們發現,聲明中對兩國將作何貢獻“並未具體說明”。

什麽意思?就是談是談了,但也就這麽多。有關俄烏衝突的內容是不是法方這次想要重點對外宣介的內容,都很難說。法新社注意到,較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程式化甚至稍顯“含糊”的表態,愛麗舍宮對於同中國深化合作表達得卻是格外清晰:

一來,法方將總統與王毅15日的會麵定義為兩國元首去年11月巴厘島會麵的“後續”。據說巴黎方麵目前正在籌備馬克龍總統3月訪華事宜。雖然還沒確定具體日期,但15日愛麗舍宮會議上“可能討論這趟旅行的準備工作”,一家法媒在會談前猜測。

二來,愛麗舍宮聲明明確提到“法中合作應對全球挑戰的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挑戰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轉型融資”等。尤其考慮到馬克龍將於3月在加蓬共同主持森林問題峰會,隨後6月在法國主持“新全球金融協定峰會”。顯然,巴黎希望能在應對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北京支持,“盼與中國合作”。

接下來,法國其他高官與王毅的會談延續了相同基調。

期待雙方合作“今明兩年取得新的大發展”,在恢複機製性對話的同時“拓展新的合作領域”;通過共同慶祝建交60周年,“展示法中關係的深厚底蘊”;讚同中方對下階段兩國合作的設想,法方願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法國外長更是表示要“把因疫情失去的時間追回來,推動兩國關係更上層樓”。

02

與中國“重新建立聯係”的時機已經到來。

16日,當王毅結束持續兩天的法國之行並轉往下一站意大利時,法國總統府又專門對媒體作了一次總結性“吹風”,更清晰地強調要與中國“重啟”對話與合作。

愛麗舍宮證實,確實正在準備馬克龍於“第一季度”訪華。法國希望“重振”雙邊合作項目,並就氣候危機或烏克蘭問題等全球挑戰進行對話。法國總統一位顧問還說,“我們已經三年沒與中國直接接觸了”,許多主題必須進行“麵對麵的討論”。

至於過去幾年嚴重影響中歐關係正常發展的所謂“人權”問題,愛麗舍宮這次直截了當地表示,不應讓它“阻止我們繼續保持聯係”。

重啟對話合作,也是王毅這次訪歐的關鍵詞。

在與法國總統和其他高官會麵時,王毅都表達了這層意思:中國全麵控製疫情,經濟社會快速恢複,願同法方全麵重啟各領域對話交流,“把中法關係的引擎再次發動起來”。

不僅表態,王毅還提出具體的可操作性建議:

盡快重啟戰略、財金和人文交流三大機製性對話,加強民用核能、航空航天、旅遊等領域及第三方市場合作,共同策劃好下一步高層往來以及明年中法建交60周年紀念活動等。

這些建議,顯然得到了法方相向而行的回應。

離開巴黎來到羅馬,王毅在會見意大利副總理兼外長塔亞尼時,再次傳遞“重啟對話合作”的期望。塔亞尼回應稱,意方也期待同中方盡快重啟雙邊合作機製,加強各領域互利合作。他還特別提到歐中層麵,說雙方互為重要市場,也應加強合作。

一位歐洲問題學者分析,王毅這次訪問歐洲總體而言是想傳遞一個重要信號,即希望恢複或重啟與歐洲國家合作,開拓新的合作領域。這個信號非常清晰,而從法國和意大利的積極回應來看,相信它們都接收到了。

兩國在某些問題上仍與中國存在分歧,這點毋庸諱言。但跟眼下英國或德國在對華政策上的搖擺和不確定性增大相比,巴黎和意大利至少沒表現出要在處理與中國關係時,過度突出意識形態或“製度對抗”因素。

法意在歐洲都是大國。它們相對積極務實的態度,會對接下來歐洲處理對華關係產生一定示範效應嗎?歐洲能變得更加理性嗎?已經有人開始猜測。

03

至少華盛頓不會樂見歐洲出現這樣的轉變。

16日,就在愛麗舍宮總結法方與王毅在過去兩天中的一係列會談情況時,美國務院官方網站上貼出了發言人普賴斯的一則公告:

美國副國務卿舍曼當天與法國外交部秘書長通話。

這則公告隻有短短的一小段,稱雙方重申對烏克蘭的支持,討論了對遭遇地震的土耳其和敘利亞人民提供援助事宜。另外,公告最後提到,兩人還探討了“緊密合作以應對中國挑戰的需要”。

一共就聊了三件事兒,越是最後提的越是最重要的?巴黎和意大利那邊都在以高規格接待中國最高外交官員,舍曼這通電話“挑的真是時候”。

美歐一些媒體對此心領神會並積極配合起來。

在17日的一篇最新文章中,華爾街日報接過渲染中歐關係重啟“困難重重”的接力棒,標題和導語中就一股腦地羅列“中美關係緊張加劇”“歐洲對華戒心加重”“中俄關係引發擔憂”等因素。

但事實是,俄烏衝突並未成為那樣的障礙性議題。

中方發布的多篇新聞稿表明,王毅在巴黎和羅馬都沒回避這個問題,而是就此分別與法意深入交換意見,其間再次強調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堅持勸和促談的一貫立場:“形勢越是複雜,越需要堅持政治外交努力,尋找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

前麵提到的那位歐洲問題學者認為,雙方在盡快停戰止戰、政治解決這個基本方向上是有共識的,隻是在達成目標的路徑和方法上認知還有差距。但至少,在人道援助、應對糧食和能源危機及其防範俄烏衝突負麵影響繼續外溢等方麵,雙方現在就有巨大合作空間。

歐洲對與中國恢複關係“沒有心情”,華爾街日報記者聲稱。

但不知道他寫這篇報道時,是否注意到法德方麵都已有了較為清晰的表態:對俄烏衝突基本隻是表示要與中方共促和平,對重啟對華各領域交流合作則是積極回應。

難道明知這些事實,但為配合華盛頓也要硬編瞎話自找打臉?

至於美國對華持續遏壓將對歐洲對華心態產生多大影響,美歐輿論顯然試圖誇張放大。在王毅結束法意之行前往德國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時,一些媒體不斷鼓噪,簡直要將王毅與美國務卿布林肯是否在慕安會期間見麵,描述成歐洲對華態度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但巴黎、羅馬以及歐洲內部輿論顯然都不缺乏理性認知。

14日,即王毅抵達首站巴黎開啟歐洲之行前一天,德國經濟周刊發表一篇評論文章,標題就是“在對華政策方麵,歐洲應走自己的路”。文中提到,在中美關係陷入冰點之際,王毅來歐尋求對話“終究是件好事”:

同中國直接對話給了歐洲捍衛自身利益的機會,“而不是跟從美國人係統性脫鉤的對華路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