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界究竟怎樣對中國定位?
14.11.2022
https://www.dw.com/zh/%E5%BE%B7%E5%9B%BD%E7%BB%8F%E6
第17屆德國經濟亞太會議11月13日在新加坡舉行,對中國的定位是會議的焦點議題。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在會上再次強調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是何等重要。德國經濟界高管對此表示讚同,但也指出,供應鏈和銷售市場多樣化的形成需要10年、20年的時間。
(德國之聲中文網)11月13日,當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與新加坡主管貿易關係的交通部長易華仁一起為德國經濟亞太會議開幕時,出現了一段小小的插曲。易華仁部長的麥克風失靈了。哈貝克想把別在自己領帶上的話筒遞給他,但話筒線卻和領帶纏一起。等到哈貝克把話筒拿下來時,這位新加坡部長早已拿到了一個替換的麥克風。"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多樣化的好處,"易華仁笑著說道。
多樣化正是本次會議的主題,事關在出現問題時有替代方案。兩位部長在之前的會談中就已提到 "地緣政治動蕩",比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和由此產生的能源危機,以及中國對全球芯片行業龍頭老大台灣發出的威脅等等。
哈貝克強調說,"今天已沒有不涉及政治的貿易","也許危機已是我們的新常態"。他指出,德國在某些領域對中國有非常強的依賴性,特別是在數字技術和半導體生產領域。而在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生產方麵,德國也非常依賴中國。哈貝克說,德國政府希望通過新的投資擔保規則等措施,鼓勵企業在未來減少對中國的投資,轉而投資於其他國家。"我們需要重新製定貿易政策,我們需要其他國家,其他夥伴,"哈貝克還強調必須加快轉變,"世界不會等待歐洲或德國站起來,我們必須確保事情變得更快、更順暢。"不過,他也承認,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與會的西門子總裁博樂仁(Roland Busch)讚同必須做些什麽來減少對某一夥伴的依賴。他在會上表示,"新冠大流行和烏克蘭戰爭向我們表明,當你過於依賴一個夥伴時,會是一件多麽困難和痛苦的事情。他說,在全球化過程中,德國的供應鏈有時被 "過度優化",這導致了大規模的依賴性。因此,西門子正在研究如何使其供應鏈和銷售市場多樣化,但"這不是三、五年能辦到的事情。這件事現在才開始,必須努力工作,在十年或二十年後才能看到全部的效果。"
博樂仁也強調,這決不是和中國分道揚鑣。他說:"在肖爾茨總理訪問北京期間,我們非常清楚地表明,我們並不是要離開中國或不再在那裏做生意,我們將繼續在那裏的活動"。他還指出,"與中國的關係不是關於合作或關於競爭,而是合作和競爭"。
哈貝克則表示他想更多地強調與中國的競爭關係。"他直截了當地說,"也許我們過去對一些關鍵領域看得不夠仔細。"
不過,哈貝克也知道,在未來幾年裏,不僅德國經濟要依賴中國,德國政府也要依賴中國:如果沒有來自中國的原材料、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德國紅綠燈聯盟製定的目標--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將不可能在幾年內實現。再比如,德國目前正在投資大量的資金,建德國自己的電池生產廠,不過,事實上,電池廠的原材料仍然來自中國。
哈貝克因此強調,德國政府並不打算與中國完全脫鉤,隻是人們也不應該太天真。他說,如果中國以開放銷售市場來迫使德國公司將其開發部門轉移到中國,攫取技術,那麽德國方麵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反應。
德國公司在亞洲的營業額超過5000億歐元,其中略超過一半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的。德國五大企業--巴斯夫、大眾、戴姆勒、寶馬和西門子在中國的投資占歐盟在華直接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
嚴格的疫情封控政策導致中國代表沒有出席德國經濟亞太會議。德國代表可以公開發言,但他們非常介意被媒體引用對中國的批評。因為在與中國做生意時,公開的批評會帶來痛苦的後果,而德國企業無論如何不可能,也不願意離開中國。當企業家們在新加坡討論可能替代中國的生產基地時,人們很快便意識到,該地區沒有哪個國家在可預見的將來拿出可以相提並論的產品質量,更不用說可以相提並論的供應商密度了。而政治穩定和法律安全也並非到處都有。
(世界報、n-tv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