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精神離職Quiet Quitting 不離職不努力工作

(2022-09-06 10:06:55) 下一個

外國年輕人“精神離職”登上熱搜:不離職但也不努力工作,躺了!

英國那些事兒  微信號:hereinuk   2022年09月06日

 
過去一個月,歐美媒體頻繁提到一個詞:Quiet Quitting。它直譯過來是“安靜地離職”,但更準確的意思是“精神離職”。

也就是保留工作,但心不在工作上,堅決不加班不奮鬥,隻做最基本的分內之事。
 
第一個帶紅這個詞的人,是Tiktok博主紮拉德·可汗(Zaiad Khan),他拍了一段視頻,坐在忙碌的紐約地鐵裏,用一種“看開了”的語氣解釋它。
 
“我最近了解到‘Quiet Quitting’這個說法,也就是你並沒有辭職,但是放棄了超越自我。你仍然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但已經不再認同工作必須是生活的重心。”“事實是,工作確實不等同於我們的生活。你的價值不應該由你的勞動來決定的。”
 
可汗平常的視頻隻有幾百點讚,但這條視頻的點讚量超過48萬,觀看量超過400萬次。
 
Quiet Quitting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Tiktok、推特、臉書,乃至各大主流媒體,都在講述這種工作心態,它成了一種風潮。
有趣的是,多家西方媒體提到,Quiet Quitting很可能來自中國的“躺平哲學”。
去年,它們已經把“TangPing”這個詞介紹了一遍,很多歐美年輕人如獲至寶,說他們也在用這種思想對抗社會壓榨。和躺平比,現在的Quiet Quitting更多聚焦在工作上。
 
受疫情和美國“大辭職潮”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到自己有權重新分配工作和生活,對“把人生奉獻給事業”的傳統想法非常不滿。
 
“沒有人想要為事業奮鬥了。” 一個博主在Tiktok上說,“我隻做分內的工作,你說這是Quiet Quitting?如果想讓我做得更優秀,那你給的工資也得足夠優秀啊!”
 
“你不能給一點點錢,就指望我為你努力奮鬥。”
 
“為什麽人們會Quiet Quitting?” 另一個博主說,“因為工作體製根本就是騙局。我們的退休年齡在60歲,預期壽命在75歲,我們要工作45年,就為了享受15年的好日子?
沒人想這麽做了。”
 
有媒體列出Quiet Quitting的幾大特征,教大家如何在職場摸魚:
 
1,隻做該職位要求的基本工作,不做任何額外的事
 
2,一分錢一分努力,工作質量由工資數量來定
 
3,工作時間之外不會工作,也不會查看公司郵件
 
4,不加班,除非有足夠豐厚的獎勵
 
5,對項目的質量和截止日期不給過高的承諾
 
6,絕對不承擔額外的責任
 
美國是一個崇尚個人事業、鼓吹個人奮鬥的國家,Quiet Quitting的擺爛態度是完全反傳統的。但很多年輕人已經這麽幹了,而且幹得很開心。
 
瑪吉·帕金斯(Maggie Perkins)是一名教師,她告訴媒體,自己從2018年起就在工作中Quiet Quitting了。
 
“我沒有理由奮力工作,因為作為一名老師,我沒有晉升機會。哪怕你獲得年度最佳教師獎,和沒獲獎的人拿的也是同樣的薪水。”“在學校裏,我沒有自願參加教師委員會,沒有熬夜做額外的工作。但我還是把該上的課上好了,我就是一個好老師。”
帕金斯說,這種“精神離職”讓她的心態發生轉變,讓她獲得更多的個人幸福。
 
“我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我感覺有更多控製權,因為可以把多出來的時間花在做美食上,打掃屋子上,讓我把生活過成想要的樣子。”
 
“在工作中,我還有更強的保障感。因為我知道,如果他們要求我留下來做某某事,我肯定回答‘不’。我會考慮工作時長,而不是他們的感受。”
 
現在,帕金斯開始在Tiktok上教其他老師如何Quiet Quitting。
 
亞曆克斯·鮑爾(Alex Bauer)有類似的感受。
 
她曾經在餐館工作,每天在高壓下做飯、管理廚房工作人員。雖然工資挺高,但壓力太大,必須使出全力才能跟上餐館的節奏。身體累垮後,鮑爾轉行到一座圖書倉庫當物料處理員。這個工作非常簡單,一板一眼,但她就喜歡它,因為不需要投入任何情緒。
 
“手裏拿一份清單,列出所有要做的事然後一一劃掉,這感覺很充實。” 鮑爾說,
“它讓我不再焦慮,我也很擅長它。但回家後,我不會再去想它了,我會寫奇幻小說賺錢。”“當我聽說‘精神離職’時,心想,‘天哪,這不就是我嗎,我一直是這樣的。’ 我真高興世界上其他人趕上了我的思維方式,不會因為我隻滿足於一份簡單的工作而批判我。”
 
其實,對Quiet Quitting不滿的人還是不少的。在它變成熱門詞匯後,很多人批評抱有這種想法的人。
 
《赫芬頓郵報》的創立者阿裏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在領英上寫道,他們必須讓消極態度遠離職場。
 
“精神離職不僅僅是放棄了一份工作,而是向著放棄人生邁出的一步。
是的,我們不應該被我們的工作定義。但與此同時,如果每天工作8小時,我們真的要在這段時間裏走過場嗎?還要忍受隨之而來的無聊?”“與其精神離職,不如快樂入職。在一份你已經放棄的工作裏做做樣子,還不如找一個能激勵你、吸引你、給你快樂的新工作呢。”
職業谘詢師卡爾西·沃特(Kelsey Wat)說,做一份沒有任何情感投入的工作是可悲的。
 
“我們大部分人都希望能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感到驕傲。我們希望看到自己的影響力,並感覺良好。精神離職不會帶來這些。”

很多年輕人反駁,這種說法太過理想主義。快樂的工作誰不想做,但也要他們能找到啊。
在找不到的時候,為了生計和身心健康,他們隻能在老工作上Quiet Quitting。
 
至於老一輩指責的“沒有奮鬥精神”,年輕人認為,眼下已經沒有奮鬥的意義,因為工資遠遠趕不上房價了。
 
一個叫亨特·卡密(Hunter Kaimi)的博主在Tiktok上說了一段話:“老一輩人根本不理解我們的處境有多操蛋。我幹著一份最低薪水的工作,如果我問我的同事,什麽時候買第一套房啊?他們肯定會笑出聲。因為他們都不知道下個月的房租還能不能交。”
“現在,你想通過努力加班來買房已經不可能了。50年前這是可能的,你可以在麥當勞打工,然後到20多歲的時候買下一棟房。但現在不可能。”
 
“那些抱怨年輕人Quiet Quitting的人,要知道我們這一代人幹的工作,根本不把我們當人來關心。我的要求不高,隻希望我們生病或家裏有急事的時候,對方不會冷冰冰地來一句‘你自己找人代班。’ 就這樣的工作,你們還指望我們一周奮鬥60個小時嗎?”
 
很多人在評論區表示讚同:
“沒錯,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受教育程度更高,但工資更低。以前老一輩隨便在哪工作,都能得到很好的工資。”

 “真的好悲哀,我們明明處於最美好的年齡,卻發現未來沒有一絲能實現的希望。”

 

“我經曆過腎衰竭,喪失了一顆腎,結果我手術剛做完,公司就問我第二天能不能回去上班。”
 
“我隻是想找一份養活我的狗和我自己的工作而已。這要求太高了嗎?”
“我發現我經常說,‘我不能再花錢了’。可關鍵是,我買的都是基本的生活用品啊。”
工資低,房價高,工作環境差,是年輕人選擇Quiet Quitting的主要原因。
當發現夢想無法實現,承諾的美好未來不存在時,年輕人選擇“節能省電”,為自己的生活保留一點精力和時間。如果可以,誰不想幹一份工資高、有意義,還快樂的工作呢……
 
 
 
閱讀原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